從飛雁郵票與臺灣省暫用郵票看歷史故事

發表:2008-03-08 21:4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列入亞洲郵展珍品櫃展示、由臺灣郵政博物館提供的"上海版飛雁加印小字郵票",為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的第一套郵票;郵博館還有一套"中華民國臺灣省暫用郵票",是1945年將日本郵票加蓋後使用,為臺灣光復後的第一套郵票,短短四年兩套加蓋郵票,不僅反映時代動盪,從郵票拍賣價值還可看出當時經濟變化。
臺灣郵政博物館館長林幸男表示,"飛雁郵票"原為郵政總局在中國大陸委託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印製,郵票圖案採用雙雁飛越地球,周邊飾以彩雲,寓意飛雁傳書遍及世界。郵票左上角有篆書直寫"中華郵政"四字。

"臺北2008第二十一屆亞洲國際郵展"總召集人黃明正指出,在國共戰爭期間,上海發生嚴重通貨膨脹,物價變動頻繁,連寄信的價格也可能每天不同,郵票根本來不及印製,因此這批飛雁郵票沒有面值,讓郵局在銷售時隨當時物價蓋上面額,稱為"單位郵票"。

不過飛雁郵票還沒有發行,1949年大陸即淪陷,黃明正表示,郵政總局先將郵票運至廣州,轉到香港,最後來到臺灣。正好老台幣改制為新台幣,因臺灣當時印刷技術不足,新郵票印製不及,於是將無面值的飛雁郵票加蓋應急權充使用,於1950年一月一日發行。

林幸男表示,上海大東版的飛雁無面值郵票因加蓋大字、小字或有圓框、方框等型式差異,共有"上海版飛雁加印小字郵票"、"上海版飛雁加印大字圓框郵票"、"上海版飛雁加印大字方框郵票"等三版,郵壇將這三套郵票合稱為"飛雁郵票"或"飛雁票"。

不過飛雁郵票只賣了四年多,1954年十月一日廢止,廢止也有段故事。黃明正指出,1949年郵政總局將飛雁郵票運來臺途中,在廣州有部分人員不願前往香港,堅持折返,傳言有部分飛雁無面值郵票因此又運回上海。1954年盛傳中共計畫將剩餘的飛雁郵票加蓋面值,擾亂臺灣金融,臺灣政府因此緊急下令停止使用。

飛雁郵票不僅現在是集郵珍品,當年也是相當昂貴的郵票。林幸男指出,以前臺灣郵票面值大多隻有一角、二角,飛雁郵票第一次的二百枚大全張最高面值為二十元,第三次的一百枚大全張最高面值已達五十元。黃明正說,當時公務員月薪不過八十元至一百二十元,買一張郵票等於四分之一的薪水。

其實飛雁郵票無論紙張、印刷都稱不上水準,但因存世數量極稀,身價非凡。黃明正表示,飛雁無加蓋面值的原票大全張已是無價國寶,民間擁有的估計僅十餘枚,每枚價值約新台幣二百萬元。

這次郵博館提供的"上海版飛雁加印小字郵票"是第一次加印的一元、二元、五元、十元和二十元等五種面值的二百枚大全張。市場上單枚有加印面值的飛雁郵票三年前約新台幣二十八萬元,如今集郵人士估價已達四十萬元。

至於"中華民國臺灣省暫用郵票"由於數量較多,一張拍賣價值數十萬元,或許不及飛雁郵票,卻可由這枚郵票看到老台幣經濟史。

目前郵博館展示的"中華民國臺灣省暫用郵票"是資深郵迷蘇燈輝在二十多年前的收藏品。蘇燈輝表示,1945年十月二十五日臺灣光復,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於十一月一日設立臺灣省郵電管理委員會,負責接收郵電事業,但國內郵票尚未運到,因此將一部分日本在臺灣使用的郵票以五號宋體字,分兩直行黑色加蓋"中華民國臺灣省"字樣,權宜使用。

基於幣值安定,加蓋後臺灣省暫用郵票沿用日據時期流通的台幣(老台幣),照原面值行使,從參錢、伍錢到面額最大的拾圓票。這個臺灣光復後第一套常用郵票使用時間不長,1946年十月以後,國內加蓋郵票陸續運到,即停售。

雖然臺灣省暫用郵票只銷售一年不到,飛雁郵票發行近五年,而且兩者都是拿舊郵票加印後代打的時代動盪產物。但集郵人士指出,前者發行時代臺灣通貨膨脹嚴重,老台幣不值錢,連帶拖累郵票的價值;後者因改制新台幣後,金融大環境趨穩,炒高市場行情。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