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繼承了自古相傳的中國玉工藝傳統,並達到了巔峰時期。清代征服新彊之後,緬甸北部也納入中國版圖。於是新彊的軟玉和緬甸的硬玉翡翠,便開始大量進入中原,玉的製作也因此大為發達。 翡翠被中國人喜愛從清朝才開始,清代以的中國玉器中是沒有翡翠的。到了十九世紀時,這種美麗的翡翠成為宮廷后妃的寵物。翠玉白菜是清朝某位皇后的嫁妝,翡翠為青、白二色,象徵女子清白的貞操,而白菜上的紡織娘,象徵多子多孫。
清初,玉器藝術並無特殊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高宗乾隆時代,玉器彫琢技術達到高峰,作品不但多而精美,且足以概括清代玉琱的成就,因此西方人士便以乾隆玉做為清代玉器的總稱。宋代與清代的作品主要以仿古為主。一般來說,如果一件玉器模仿早期銅器越詳細,則屬宋代作品的可能性越大,因為清代的師傅常以自己的花式加以古代風格,換句話說,清代的作品只仿古作品的形狀,而不抄襲古代作品的細節。
清代藝術的特色是具有古代風格,一般人認為清代對仿古的作品較宋代更為嚴謹而細緻。故宮藏玉實在有精細得令人驚奇的。像黃玉印章三方,這是三顆單獨的方印,每顆印有一根玉煉,這些玉煉是由許多小玉環相接而成的,三根玉煉又由一個玉環把它們連接起來。這三顆印和這些玉煉是一塊玉料琢磨而成的,任何地方都沒有膠粘的痕跡。
我們知道中國人琢玉的方法是以石攻石的方法,在這樣簡單的方式下,彫琢出這麼精緻的作品,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宮博物院中陳列有同樣的兩個花薰,一個色白,一個色灰,它們的形狀都好像一個大的蓋碗,週身鏤空花紋,都是些花葉花朵。這原是一種存放鮮花的器皿,把鮮花放在裡面,香氣從那些鏤空的孔洞散出,使人看不到花,而嗅得到花香。這兩件東西如果是木製的,叫木匠雕這些鏤空花並沒有什麼難處,但玉器要花的功夫和精力可要難上百倍、千倍。
歷代玉器雕銘雕款的很少。新玉有許多是琢款的,舊玉則多補刻上銘文,這些幾乎完全出於清乾隆皇帝之手。清乾隆皇帝很喜歡玉,他的詠玉詩句也最多,所以命宮中玉工將他的御製詩款與璽文加琢在玉器的表面。在玉器上琢御題詩可以算是故宮藏玉的一個特點。
乾隆時有一玉工以染色方法作出此玉色,並雕成青玉蟠螭紋杯。乾隆得之,視之為稀世古玉,愛不釋手。後玉工之孫見之,說此玉為其祖父所作。乾隆要其說出染色之製作方法,玉工之孫詳細道出其中奧妙,乾隆聽而樂之,頓而開之。肉形石是一巧作。玉工見玉石顏色聯想到三層肉,此石除皮部分,加以染色處理,作出肉皮、豬毛的樣子,其餘皆為自然模樣,觀其外形與真實的肉一模一樣,故名 "肉形石"。
痕都斯坦玉器雕藝
清代的玉琱工藝除了承襲傳統的技法與風格加以發展外,更由於高宗對於新疆的用兵,引入了異國風味,回教帝國的玉器大批東傳,宮廷中稱為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本為青代對北印度稱謂,而痕都斯坦玉器則泛稱宮中所藏之回教國家的玉器。主要為十八世紀初至十九世紀初,在北印度的蒙兀兒帝國與土耳其的鄂圖曼帝國彫琢製作的;極少數或許是由新疆回族玉工所彫琢的。新疆多回民,葉爾羌原是痕都斯坦玉器的貿易重鎮。十八世紀下半葉,清高宗開拓新疆,地方領袖或朝廷的派駐官吏多以痕都斯坦玉器呈進。高宗甚為喜愛,常賦詩為文紀念,部分詩文或加琢在玉器的器表。
痕都斯坦玉器主要承襲中亞、波斯與印度的雕藝傳統,又吸收歐洲與中國的藝術精華而成就其特有的風格。痕都斯坦玉器分食器與雜器兩大類,以食器中的碗、杯、盤為大宗。造形上有的全器形成一朵盛開的花,或半個剖開的瓜。器底常浮雕成一朵平展盛開的花朵;器柄的地方多立雕作花苞與纏繞的莖葉,或是一個彎曲的羊頭,羊是唯一的動物的母題。
在玉材的選擇上,多傾向淺色,且多是單色玉器,追求純淨之美;未見運用多色巧雕者。部分痕都斯坦玉器再以金、銀或各色寶石、玻璃嵌飾花紋,譜出燦爛花麗的風格。以花紋母題而言,這類玉器上多彫琢植物花葉,尤其以莨苕和蓮為主。碗、杯、盤等容器之器耳與器底常為裝飾的重點。晚期彫琢更傾向細薄精巧,器璧幾乎是半透明,清高宗譽之為瑩薄如紙,比之為蟬翅,堪稱為鬼工、仙工。由於玉器器壁細薄,甚至可由內壁看到外壁上淺浮雕的層花疊葉,這也是痕都斯坦玉器的風格特色
清高宗常命玉工將御製詩加琢在痕都斯坦玉器的器表。玉工們有充分的時間摸挲把玩,自然會吸收其風格與技術來設計自己的新作品。故宮痕都斯坦玉器展品中,有一件中國玉工所雕的羊頭瓜瓣形水盛,顯然的採用了痕都斯坦的造形。總之,痕都斯坦玉器對中國玉琱藝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中國玉工取其造形、花紋,學習它的精緻細薄,但未刻意去仿製一模一樣的器物,至於作品的功能都是純中國的,如飲茶的蓋碗、書畫時用的水盛、筆洗等,不難在異曲同工之妙中分辨出是中國玉或痕都斯坦玉。
藝術的交流需要客觀環境的容許,十八世紀下半葉,由於清高宗的開彊拓土,造成痕都斯坦玉器的大量東傳,中痕藝術得以相互激盪影響。中國玉工由這些不同風格的藝術品中吸取了靈感,也就是在自己的創作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的造型、花紋逐漸被吸收融合,又成為大傳統中的一個構成分子,並活用在日常生活中,這說明瞭中國文化包容力的深遠博大。
清代玉器自乾隆、嘉慶之後漸漸衰退,但有清一代,不論是宮廷或民間琢玉都盛於其他朝代,製作技巧也高,因此在整個玉器發展史上,清代玉器的質與量都相當可觀。玉器在源遠流長的發展中,各時代呈現不同的意義與風格,歷久而彌新。新的文化面貌造成新的需求,新的藝術成分不斷融入,匯為中國藝術的新生命。
来源:中華文化天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