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軍:中國現在不具名師生存的土壤

作者:孫延軍 發表:2009-09-29 05:2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2009年9月初,中國教育部組織評定的"第五屆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出籠後,被曝100位獲獎者中,擔任黨委書記、校長、院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研究所所長等行政職務的,佔到九成,還有人身兼幾種職務。不帶任何"官職"的一線教師僅有10人左右。其中"20位名師官居‘校座'"。消息傳開,網上批評如潮。這些批評意見大都認為,這是學術腐敗、權力通吃以及當代大學精神缺失所造成的惡果。當然,也有相反意見認為,帶官職者並非必須被排除在獲獎者之外。特別是其中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大多為教學管理或科研管理職務,擔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者,大多為本學科卓有成績的名家,與一般所謂‘官員'並不相同。"表面看來,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前一種觀點有中國社會集體腐敗、制度性腐敗的大背景作支持;後一種觀點也可以舉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令人信服的個案來證明。公道究竟在哪一邊?似乎很難斷言。

還是讓我們先看一下,媒體公布的統計數據是否屬實?這個問題不難澄清,本人對教育部官方網站上的名師名單作了核查。公眾所作出的統計數據是客觀的。名師九成官員的事實不能抹殺。按著教育部所設定的遊戲規則,不能說這90%都不合格。但教學名師,舉國推選、萬里挑一。有一個人不合格,都是中國教育的醜聞。公眾的質疑,不容否定。評選所關涉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我認為以下三個問題必須思考清楚,然後才能對這個獎項作一個公允的評斷。第一、這個獎項應該如何評?第二,這個獎項誰來評?第三,這個獎項該不該評?

一、 如何評?

我們首先假設,這個獎項是有意義的,應該評。那我們接下來可能要追問這樣兩個問題。

第一、評選的價值傾向是否合理?教育部官方網站上2009年9月2日有一篇文章對設立名師獎的目的作了明確解釋:設立教學名師獎的目的,是"鼓勵教授上講臺,獎勵長期在本科教學第一線教書育人,在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上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通過發揮名師在教學示範、科研模範和學風典範等方面的作用,積極引導優秀教師站在教學第一線。"這段話表面看起來冠冕堂皇,考慮問題似乎也很全面,評教學名師兼顧了科研和育人,也有一定的現實針對性。但這段話把科研、教學和學風三者單列,認為是三個有聯繫的方面,並側重從教學的角度來評獎,有失偏頗。在高等院校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的人恐怕都有這樣一個深切的體驗。教學效果真正好的人,一定是科研做的好的人,而科研能否搞好和研究者的生活方式、人生境界密切相關。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時講過:"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愛因斯坦的話所揭示的規律。教育部的官員不可能不明白。單純靠獎勵,而不是靠教師本人對事業的鍾愛,恐怕並不能改變現狀。如果非得要設這個獎,可以把現在的科研獎、師德獎等單列獎項合併,把教學名師改為大學名師,綜合評審其影響和貢獻更為合理。但獎項的設定,關係到國家的資源配置。多一個獎項,就多一份權力。多一份權力就多一份利益。這在當代中國是誰也不能否認的現實。這就造成了教育界獎項眾多、評估雲集的局面。致使中國高等教育在追名逐利的浪潮中,離真正的大學之道漸行漸遠。

第二、 還要考慮評選的尺度是否公平的問題。這涉及到名師獎的評價標準、名額分配方法等兩個具體方面。

依據"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評選指標體系(本科部分)"。有這樣幾個硬指標值得關注。教學經歷,須"受聘教授職務。"這就是說,副教授、講師等,無論多有才華,多有成就,都不能參加競爭了。教學成就評價,須"主持過重大教改項目"並"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在高校工作的人都會明白,不是高校的各級領導者,是無資格主持重大科研項目的。因為,那是很大的學術利益,有時可能得動用學校的公共資源才能申請成功。誰能獲獎?除非領導主動讓出競爭機會,否則只能是領導獲獎。科研能力評價,須"主持或承擔多項高級別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多,獲省部級以上獎勵"。關於科研方面的要求,可以看出對比教學方面的標準有明顯的降低。什麼是高級項目,沒有具體規定。但這對不擔任行政職位的普通教師也不容易。因為,中國學界人人心知肚明,科研項目的審批就是坐地分贓。同理,科研獎的獲得也非常不容易。即便有些教師歷盡艱辛,把所有這些條件都湊夠了。那他們也無法和領導競爭。因為領導的項目一般會比他的重要,獲獎的級別一般會比他的高。同時,由於領導掌控著學校的眾多資源配置權。領導有成為名師候選人的願望,別人最好明智地放棄競爭。這裡必須特別說明,在高校中有些實驗室主任,學科帶頭人,研究所所長。佔有很多學術資源。其權勢並不亞於各級行政官僚。因此,權力通吃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客觀事實。

關於候選人名額分配,從"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候選人名額分配方案"看,各個地區都照顧到了,北京市最多,21名。有些偏遠地區如青海、西藏等地也照顧了一名。但這個方案從哪邊看都不合理。這不是選人民代表,可以各個地區分配名額,這是看誰的水平高。如果西藏有10位教師能進入實際水平的前一百強,那也只能有一個人入選。同理,北京市如果有30名實際水平夠排入前一百強。那也最多也就只能有21名入選。有人可以把這個分配結果解釋成:是從促進各個地區教育資源均衡分配的角度考慮的。如果這樣,北京一個不給。青海、西藏、新疆、雲南、內蒙等地應該多給,並降低標準。這種名額分配方法,事實上不過是各個地區競爭並妥協的一種結果。同時,這背後也有教育部的相關管理者,為了儘可能地輻射權力,以便從全國各地的競爭中獲取最大利益的如意算盤(要特別注意,侯選人是多於100名的,更激烈的競爭在後面)。

從名師的評選標準看,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官員獲獎是這個遊戲規則的必然結果。

二、誰來評?

關於評審程序問題,教育部相關文件說"經過地方推薦(高校和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同行專家網上評審、會議評審三個程序。"

這個程序表面看很完善,其實它有許多可以操作的空間。學校推薦的最可能情況就是權力通吃。學校的大小官員,只要自己有機會,他就不可能把這個名額讓給普通教師。到當地行政部門推薦這一關,就會上演各個高校為自身利益對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輪番公關的一幕。到同行專家網上評審和會議評審時,就會演變成,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高校聯合向教育部主管和評審專家團體的聯合公關。搞定學校,才能成為校級候選人;搞定當地政府才能成為省級候選人;搞定教育部的管理者,才能知道誰是自己申報材料的網路評審專家和會議評審專家,才能有的放矢地展開公關工作。教育部在這個評審活動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教育部組織專家論證立項,讓國家財政支持評獎活動。教育部組織專家設定評審的遊戲規則,教育部指定誰有資格任評審專家。問題的關鍵是,這些專家是否正直可靠?教育部的官員是否正直可靠?應該說,在中國現實的社會環境下,判定他們不可靠才是絕對可靠的!

中國高等教育領域中的項目申報,各類獎評,基地、學科點、實驗室建設等等。都要遵從與此大同小異的遊戲規則,這個遊戲規則誰都知道,誰都不說。行政權力主導一切。除了權力集團,誰都不會有機會、有資格來評!

三、該不該評?

中國高校中評比之多、工作之繁絕對會讓外國同行驚得目瞪口呆。從高校校長,到普通教師,甚至研究生,本科生。無不繃緊神經,時刻處於臨戰狀態。只要目標出現了,大家就必須爭先恐後,趨之若騖。只要比別人落後一步,處境就會不利,前途就會堪憂。

從助教到講師,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院士。再想法進入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從校級項目到國家重大項目,從校級獎項到國家級大獎。從普通教師到成為校長最後成為政府的高級官員。真是生也有涯,而評比無涯。

大學本來應該是學術自由的聖殿。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官僚對高等教育不僅進行意識形態方面的控制,而且費盡心機,用各種評價體系,把知識份子玩弄於掌股之間,使之心無旁鶩,對官僚集團馬首是瞻。變成追名逐利的奴才。同時,既得利益者,也通過巧立名目,設定各種評比,控制遊戲規則,上下合謀,瓜分國家的寶貴教育資源。

絕大多數學人奮鬥一生,號稱著作等身,但仔細推敲,竟毫無可取之處。在這種環境下,即便是一個天才,也會變成一個爭名奪利的市儈。這樣的成就和水平即便有名師之名,也不可能有名師之能。

高校教學名師獎的評審引發的爭議,最值得我們深思的,恐怕是為甚麼公眾的輿論,幾乎是一面倒的批評;為甚麼這樣一個獎項,會引發社會這麼大的關注。原因有二:其一,高等教育一直被中國的廣大民眾寄予厚望,中共在所謂的改革開放之後,也一直強調要「科教興國」,教育在中國民眾的生活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民眾的期望越高,收穫的失望越大。這個失望,不僅僅說我們這麼多年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沒有出現一個沒有爭議的一個大師級的學者。甚至我們國家每年評出科技大獎,真正能夠達到世界水平的,都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更有甚者,很多獲獎項目,最終被證明了是一種虛假的科學研究;甚至是一種科研上的蓄意欺騙。所以,民眾的失望是必然的。 其二,全行業的腐敗,徹底摧毀了中國高等教育的信用。科研作假,教師在工作上的不敬業,生活作風的不道德,全行業瀰漫的各種潛規則,以及整個教育制度的不合理,管理者的肆意妄為,徹底摧毀了整個高等教育的信用體系。無庸置疑,中國高等教育的各級官僚,是摧毀中國高等教育信用體系的罪魁禍首。

高校教學名師的評選,本身就是心術不正的產物。在一個社會處於道德淪喪、腐敗盛行的境況下;當學術作為一種政治工具被官僚集團所操控的時候。任何一種評審都是對現代學術精神的褻瀆和對公平公正原則的踐踏。它給中國高等教育帶來的不是無尚的光榮而是刻骨銘心的恥辱。在這個問題上,不僅既得利益者有罪,高校的普通教師和學生的不抵制、不作為也是一種犯罪。中國的高等教育群體既是受害者,又是罪人!

綜上所述,我認為,中國現在並不具備名師生存的土壤。

(據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採訪錄音整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希望之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