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常德會戰

發表:2009-11-17 23: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戰鬥場景,英雄們前仆後繼

今天的人們沒有忘記英雄們

 

 

 

 

 

 

 

 老兵仍在

 

常德,只是一個普通城市。如果你不是湖南人,也許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城市,但是有一點你應該知道:在六十多年前,這裡發生了一場慘烈的戰爭,有數以萬計的生命為這個城市,為了這個國家,為了這個民族,為了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裡有被有些史學界人士稱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常德會戰"。

前言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參加常德會戰的74軍57師機槍陣地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1943 年中國國民黨軍隊在常德與日寇進行了一次大會戰。這次會戰,其規模之大,兵力之多,戰線之長,僅次於臺兒莊會戰,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相當重要地位。 1943年11月初,日寇的大本營和派遣軍總司令部為了挽救起必然失敗的命運,悍然把矛頭指向湘西北常德這一軍事要地,出動了第11軍5個師團和四個偽軍師在內的16萬多兵力,與國民黨第六,第九戰區的16個軍42個師約21萬人,在以常德為核心的十幾個縣市進行了一場殊死的血戰。

1937 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常德是湘西北門戶,沅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也是川貴物資集結中心,1939年初,日寇企圖南下,開始轟炸常德。1941年11月4日,日寇公然違反國際法,在常德使用細菌武器,空投了大量感染鼠疫的谷,麥,豆子,高粱等物,雖採取了緊急措施,前後仍有 600多人死亡。

常德會戰,又叫"常德保衛戰",負責保衛常德城的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 師,在易攻難守,無險可憑的情況下,以八千之師,對付裝備精良的常德會戰紀念碑四萬之寇,孤軍奮戰16個晝夜,最後幾乎全軍陣亡,但給日軍也造成了重大傷亡,在常德城郊丟下了上萬具屍體,其戰鬥力大傷元氣。師長余程萬率部死守常德的戰鬥業績,在我國抗日民族英雄的戰鬥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並又一次證明了國民黨軍隊的作戰實力!日寇進犯常德的目的一是因為常德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常德是湘西重鎮,川貴的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武漢失守後,這裡成為重慶大後方的物資唯一補給線。

二是為了動搖重慶國民黨的抗戰信心,以戰逼降,達到所謂"結束中國事變"的目的。

三是為了殲滅國民黨守軍力量,摧毀第六戰區根據地,奪取洞庭湖糧倉,達到以戰養戰和鞏固中國佔領區的目的。

四是為了箝制國民黨兵力,迫使集結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回師救援,以阻止或推遲東南亞盟軍的聯合反攻

在常德會戰前夕,蔣介石電告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和第74軍軍長王耀武:"一定要守住常德,駐軍須與城共存亡。"隨後,蔣介石又下達了"不成功,則成仁" 的訓令,再一次命令74軍57師死守常德,企圖把日寇吸引到常德,在戰略上對日寇造成威脅,以便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開闢戰場。

雙方參戰兵力

日寇兵力

第11軍,下轄5個師團:第3師團,第13師團,第39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計28個聯隊,還有飛行第44戰隊及偽軍,共計10萬餘人。

日寇攻城部隊:第3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包括毒瓦斯部隊),共計4萬餘人。

國民黨兵力

第六戰區:第29集團軍所屬第44軍,第73軍,第19集團軍所屬第79軍,第66軍,第18軍,第86軍,第30軍,第32軍;第33集團軍所屬第59軍,第77軍,第74軍,第100軍。

第九戰區:第99軍,第10軍,第58軍,第72軍。

總兵力:2個戰區,計16個軍43個師,共計21萬餘人。

常德守城部隊: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總兵力計8529人(大部分為山東人),代號:虎賁。

大戰前夕

1939年武漢失守後,日寇南下進攻,佔領安鄉,華容,石首一帶,給湖南造成了緊張的戰爭空氣,常德決戰日趨明顯。1943年4月,國民黨第74軍進駐常德地區。該軍第57師駐守常德城,第58師駐守石門,第51師駐守桃源。

1943 年10月,第74軍副軍長兼57師師長余程萬將軍召開會議,策定防禦作戰指導方案,制定了"以確保戰略要點固守防禦"為目的的防禦作戰計畫。此方案分三期進行,第一期為外圍狙擊戰,以殲滅與消耗戰為主;第二期為城垣守備戰,嚴密封鎖城垣,扑滅日寇破城企圖;第三期為城內街巷戰,拚死抵抗或短兵肉搏,以待援軍,內外夾擊,奪取勝利。

1943年11月,常德局勢日趨緊張,為了民眾生命安全,57師與地方政府合作,動員並強制城內外居民全部疏散,城內不留一人。為了使市民迅速離開城區, 57師還派出士兵幫助市民搬運物資出城,併發布紀律文告,不許士兵收取分文報酬,告誡全師官兵嚴守軍紀,如有違反,就地槍決。一個向市民索要搬運費的上等兵被當場處決。11月15日,市民全部離開常德城區。

1943年 9月27日,日本大本營以"大陸令第853號"下達命令,"准予進行常德作戰",28日,派遣軍總司令部下達命令"第11軍於11月上旬發起此次作戰,進攻常德及附近,摧毀敵人的戰力。"國民黨重慶軍事委員會判斷日寇此次進攻目的後,制定了"以誘敵殲滅之目的,將敵人主力引到澧水及沅水兩岸後,正面抵抗,再以外翼攻擊,然後把敵人消滅在洞庭湖畔"的戰略方針。

11月24日,日寇各軍種形成了包圍常德城郊之勢,在飛機配合下,與國民黨57師展開激戰。

外圍戰鬥

外圍前哨戰從11月18日日寇進犯徐家湖起,至23日河伏失守止,歷經6天。

1、徐家湖狙擊戰

11月18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所屬先頭部隊500多人,利用汽艇向徐家湖進犯,57師第169團第三營警戒哨兩個排,轉戰30多里,擊斃日寇200多人,打響了常德保衛戰的第一槍。

2、河伏堅守戰

日寇第116師團先頭部隊第120聯隊,加上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配合,向常德市郊河伏進攻。河伏守軍系國民黨57師第171團第2營,共500多人。11 月 20日,日寇步兵500多人,騎兵百餘人,在三架飛機掩護下,與守軍打了一天一夜,日寇一共發動7次進攻,不僅損兵折將,而且毫無進展。22日,日寇增至三千餘人,集中大小炮十多門,對守軍工事連續轟炸,緊接著採取整排整連波浪式密集衝鋒的戰術,對我陣地進行猛攻。守軍官兵與日寇血拼肉搏,反覆爭奪,傷亡近三分之二。23日日寇繼續發動大規模進攻,配合作戰飛機已達12架,上午10時許河伏失陷。守軍第2營營長袁自強殉國,全營500多守軍陣亡,僅有少數幾人僥倖逃出,但日寇也在此陳屍上千。

3、德山拉鋸戰

11月21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四千多人,分兩路進犯德山,國民黨守軍原為臨時配屬57師指揮的第 63師188團,團長在日寇進犯的時候擅自決定撤退,這樣守軍僅為57師169團3營 8連和188團余部。日寇集結於十倍守軍兵力,發動多次進攻,經反覆爭奪,終因眾寡懸殊,11月23日夜,德山失手,守軍除100餘人突圍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德山失守後,使常德城守軍失去犄角之力和退路,給守城戰帶來極大困難。

城基保衛戰

11月23日,日寇第11軍所屬3個師團向常德城區全力進攻,國民黨守軍第57師也進行了重新佈防:第171團守西門和江面:第170團守西北城角,第169團受東門兼東北角。

1、激戰東郊

11 月23日,日寇第68師團所部五千餘人,在九架飛機配合下,分五路每路各千餘人,向常德東門進攻,守軍57師第169團第1營死傷慘重,團長柴意新親率預備隊增援,才算暫時穩住陣腳。11月24日至25日,日寇116師團第133聯隊與駐守東門城郊的169團第2營發生激戰,日寇傷亡慘重,當場擊斃日寇 500餘名,生俘7人,擊落日機三架。使日寇攻城以來遭到了第一次較大的打擊。11月26日,日寇步兵第109聯隊到達東門外,參與進攻,同樣遭到慘敗。

在這次戰鬥中,守軍共打退日寇24次進攻,斃,傷日寇一千多人。26日下午,守軍退守城後,據城垣一帶防守。27日10時,東門的拉鋸戰達到高潮,六,七百名日寇向東門城垣發起了猛烈進攻,守軍拚死抵抗,169團第1營副營長董慶霞和機槍連來汝謙連長帶一排人衝出戰壕,用手榴彈還擊,炸死日寇100多人,董副營長,來連長為國捐軀,守軍的無畏精神,令日寇膽寒,暫時停止了衝鋒。

日寇參與進攻東門的軍隊先後達1萬人左右,卻沒有取得進展,不得不轉向攻擊大河街,下南門。

2、固守大西門

11 月23日,攻下河伏的日寇第116師團步兵第120聯隊加上步兵第133聯隊等,共計一萬五千多人,用大小炮幾十門,開始向西郊全線攻擊,逐步向大西門延伸推進。守軍第170團第1營與日寇展開拉鋸戰,陣地多次易手,第1營排以上軍官全部犧牲,很多重傷失去戰鬥力的官兵,都用刺刀或步槍自殺成仁。

11 月26日,57師因戰鬥大量減員,全師包括伙夫,勤雜兵,警察都編入了戰鬥隊伍,炮兵團因此時已無炮彈,大部分改編為步兵,參與大西門守城戰。堅守在大西門城牆的有兩位團長,一位是171團杜鼎團長,他率領的是第3營殘部,加新編進的幾十名勤雜兵和二十名警察,共100多人。一位是軍炮兵團金定洲團長,他率領的是炮兵編的步兵40多名,和新編進的勤雜兵40多名,共90多人,整個大西門的守軍已不足300人。就是這些勇士,無論日寇的炮火如何凶猛,毒氣如何威逼,他們堅守的大西門始終巍然屹立。

11月30日上午,日寇又一次從正面向大西門發動猛烈攻擊,57師師長余程萬親率特務連督戰。到12月2日止,日寇始終無法攻下大西門。

3、鏖戰北郊

進攻北郊的日寇,主要是以步兵第109聯隊和第133聯隊為骨幹,另外配備有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和迫擊炮第四大隊,包括工兵,後勤部隊共計一萬多人,分東,西,正面三路向北郊進犯。國民黨守軍左路為170團第2營,右路為169團第3營。經過三天鏖戰,守軍傷亡超過百分之九十。

4、南城惡戰

常德南面是沅江,也是阻止日寇的唯一一道天然屏障,參與南面作戰的日寇主要由第3師團第6聯隊主力,以及配屬的野炮兵第3聯隊。11月25日,第6聯隊聯隊長在偵察途中被國民黨的飛機炸死。

11 月25日白天,日寇500多人,動汽艇,民船20多艘,用炮火和四架飛機掩護,強渡沅江,57師第171團第3營猛烈開火還擊,日寇船隻被打沉一半,餘下的退了回去。至26日,日寇共進行了四次渡江攻擊,27日拂曉,城南外圍陣地多處失守,城外守軍撤退至上,下南門城樓,利用城樓及城牆堅固工事,繼續狙擊日寇。

11月27日下午,57師各部以成人自為戰的局面。

11月28日,57師還有作戰人員2400多人。

日寇招降

11月28日,日寇攻城死傷慘重,戰果不佳,便展開攻心戰,向守軍空投招降傳單。其只要內容如下:

一,日軍已全麵包圍常德城,後續部隊,陸續到達。

二,救援汝軍之渝軍,僅空城而已,無再前進之意。

三,你們快停止無益之抵抗,速挂白旗,則日軍立即停止攻擊。

四,57師官兵,宜速停止為師長余程萬等人之名譽而戰。

五,日軍對居民並無敵意,日軍愛護汝等。

余師長在招降傳單上批語:

一,余受黃埔軍校教育,只知不成功即成仁,余確信全師弟兄也是如此。

二,污蔑友軍,且文字欠通。

三,忠貞傳自領袖。

四,光榮屬於國家。

五,其誰欺,欺天乎?

六,57師被全殲。

城內街巷戰

日寇在圍城戰中,接連在東,南,西,北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的進攻,都進展不大,陳屍遍野,後來,日寇通過偵察發現,守軍過分依賴於外壕的阻礙作用,重視城門,侷限於其附近的防守,而忽視離城較遠地方的防衛設施,最終日寇選取了北門的東北角一線作為突破口。

11月28日拂曉,日寇用大炮百餘門和26架飛機,對北門城牆進行猛烈轟炸,同時施放毒氣達三個小時之久,城基上下全部守軍陣亡,守軍被迫放棄北門,進入了更加殘酷的巷戰。57師剩餘官兵把各條街道的房屋打通,每條街道口處筑好巷戰掩體,與日寇逐屋爭奪,使日寇進城後,付出慘重代價,仍然進展艱難。

11月29日黎明,日寇照搬進攻北門的做法,先用炮火猛攻,然後才是步兵衝鋒,到30日22時,東門所有房屋全部燒光,守軍寧死不退,進行寸土寸血拚殺,節節與日寇同歸於盡,使日寇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鑒於北門和東門連日被敵人突入,守軍損失慘重的情況,11月29日,師長余程萬連續發出兩則求救電文,隨即嚴令各部堅守戰鬥崗位,與日寇血拼到底!

28日巷戰開始,守城部隊只有2440人,到11月30日,則不超過1800人,到12月2日,城內守軍只剩下三,四百人。戰至2日晚,僅剩文廟與中央銀行兩個孤立據點,守軍不滿200,師長也端著機槍上陣,援軍未到,已處於彈盡糧絕的最後時刻。

守軍突圍

戰至12月2日20時,57師8000多人,只剩下200多人,僅剩下文廟與中央銀行兩個孤立據點和西南城一帶城牆和街巷,佔據著一條師部通往沅江的唯一通道。從11月26日起,國民黨各路援軍開始向常德城郊靠近,並且一直與日寇在城郊進行激烈戰鬥,可惜短時間內無法突破日寇防線,守軍決定組織突圍,迎接援軍。

12月3日1時,師長余程萬緊急召開57師團以上軍官會議,研究決定趁夜向沅水南岸突圍,小部分向西北城郊轉進。城內由169團少將團長柴意新率殘部51人,牽制日寇,掩護傷兵,繼續堅持巷戰,迎接援軍的到來。

守軍於12月3日2時以後開始渡江突圍,用5艘無槳小木船,借風力渡過沅江,因船太小,無法裝滿所有人員,也有不少抱著木板過江的。過江後分幾路撤退,炮兵團回官莊留守處,軍炮兵團此次配合57師作戰的,有炮兵3營和團轄高機連,共有官兵近千人,包括被俘逃回者,僅生還9人,其餘全部陣亡。余師長渡過南岸後,即遇敵哨兵,余師長率兵20餘人,且戰且走,不久就被敵人衝散,余師長左右僅剩下兩人,又因左腿舊傷復發,已無法行走。正在急困中,遇見自城中疏散逃避在此的一些市民。戰前余師長經常在城內巡視,很多人都認識他,雖已是蓬頭垢面,無復人色,但人們還是認出了他。各家聞訊,皆殺雞宰羊,犒勞這位民族英雄。晚間市民自動放哨,偵察敵情。其他突圍人員,也有同樣遭遇,突圍成功者,少之又少。

余師長突圍後,留守牽制日寇的柴意新團長,扼守最後一個據點,與日寇死拼,至12月3日4時左右,率領殘部向日寇陣地衝鋒,不幸中彈犧牲。

常德城於12月3日8時淪陷,日寇佔領常德後,因中美空軍對城內進行猛烈轟炸和襲擊,加之城內所有建築為炮火所毀,無隱蔽之處,日寇大部隊於當日下午撤至城郊村落,只留少量部隊在城內警戒。

收復常德

在常德會戰期間,雖有四萬多日寇包圍常德城,進行激烈的攻城戰,但也有20餘萬國民黨軍隊在常德外圍與10多萬日偽軍進行激戰。

在西北一線作戰的部隊國民黨74軍第51師和58師(師長張靈甫),以及100軍第19師和63師,始終把企圖進犯常德的日寇第13師團牢牢牽制在常德西北,日寇第13師團長被打死。

國民黨部隊以十分慘重的代價向常德繼續進軍,12月11日,日寇開始全線退卻。日寇第11軍於14日12時10分,向派遣軍總司令部發電請求撤退,第11軍19日開始撤退。

常德會戰結束

1、雙方兵力損失

據國民黨參戰部隊上報陣亡數字:第六戰區損失45000人,第九戰區損失15000人,第五戰區損失3000人,共計喪失6萬餘人,並有第150師師長許國璋,暫編第5師師長彭士量,預備第10師師長孫明謹等將軍於此役中殉國。

日寇損失:國民黨統計的數字為四萬多人,日方公布的數字為:戰死1274人,負傷2977人。據分析雙方公布的數字都有水分,比較可靠的估計為1萬多人。

常德會戰陣亡將士公墓

常德會戰結束後,國民黨74軍軍長王耀武將軍為紀念捍衛國土而壯烈犧牲的將士們,決定在常德建造"烈士公墓"。公墓正門是一座高大的三門紀念牌坊,上方是王耀武所題"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坊"的橫匾。紀念坊的四根水泥鋼筋方柱之間的上方架有三塊橫匾:正中是蔣介石所題"天地正氣",左側為陳誠所題的"碧血丹心",右側是白崇禧題寫的"旗常炳耀"。進大門數十步是一座9米高的紀念塔,基座四方刻有國民黨考試院長戴傳賢,監察院長於右任,立法院長孫科,司法院長居正四人題詞,碑身正面為王耀武所題"陸軍第74軍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塔",公墓落成當天,常德各界人士及74軍代表舉行了隆重集會,數十匹馳騁疆場的白馬也參加了這次集會。

守軍主將介紹

余程萬 在常德會戰期間任國民黨第74軍中將副軍長兼58師師長,廣東省臺山縣人,生於1902年,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年12月畢業。1927年任海軍局政治部少將主任,是最早進入少將官階的黃埔生第二人。1943年晉升中將軍銜。

余程萬為人機智沉著,精明幹練,是一個儒將,他治軍嚴明,指揮作戰的特點以"堅守著稱"。因常德失守,少數沒有突圍的部下被迫豎起了白旗,蔣介石聞訊此事非常震怒,下令將余程萬押送重慶按軍法處決。後經常德在重慶的要人和王耀武的力保,才倖免一死,從輕發落,被判徒刑兩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余程萬刑滿釋放。

1949年,余程萬任國民黨第26軍軍長兼雲南警備總司令,1957年流落香港,被匪徒開槍擊殺,時年55歲

1943年前後,中國共產黨在敵佔區浴血奮戰,與此同時,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以及中緬邊境組織了大型會戰。常德會戰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次戰役。

1943年11月2日,常德會戰開始,僅常德一地的保衛戰,日軍就先後投入約3萬兵力,300餘門火炮。

中國守軍僅為1個師,堅守16晝夜,予敵重創。在50餘天的會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重大犧牲,共斃傷日軍2萬餘人。日軍雖然曾艱難攻佔了常德,但中國軍隊二線兵團隨即展開反攻。日軍見勢不妙,倉皇撤退。

會戰以日軍的被迫退卻而告終

常德會戰,中國軍隊給日軍重創,同時在戰略上也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反"掃蕩"、反"清鄉"鬥爭。

"一隻烏鴉站在一間被轟毀的貨倉的焦樑上,帶著嚴肅而滿意的心情,望著已經從地面上毀滅了的常德......城東門的中國旗又在一根新的竹竿上面勝利地飄揚,兩個武裝中國士兵很神氣地站上了新崗位。"1943年12月21日,常德保衛戰後第18天,美國《紐約時報》用上述文字記錄了廢墟上的常德景象。

當年11月18日至12月3日,中國守軍57師8000餘名官兵面對裝備精良的三萬餘名日軍,苦守16晝夜,戰至幾乎彈盡糧絕僅餘百人,重創日軍五千餘人,被當時的國民政府稱為"常德大捷"。

"羅斯福曾向蔣介石仔細詢問了常德守衛部隊的番號和主將姓名,並在自己的備忘錄上作了記錄。"專門研究過這段歷史的懷化學院羅玉明教授告訴記者,開羅會議期間,中、美、英三國首腦聽到常德保衛戰的消息,無不表示欣慰。

西南"糧倉"屢遭空襲

"此一役對中國而言,是證明其士兵之作戰能力;對其盟友而論,亦足證明中國雖處於極大困難之中,尤能渡過難關,擊退敵人。"--美國《芝加哥太陽報》

街道上空空的商鋪突然燃起大火,全城防空警報淒厲響起,瓦片上空傳來"噠噠"的機槍掃射聲。

在常德縣城讀書的賈家訓熟練地邊觀察地形邊穿梭於自家周邊的大街小巷。在一堵倒塌的牆壁下,賈家訓找到了弟弟,他的腿已被石塊壓住難以抽身,正哭個不停。

"飛機一旦陣形散開,那就說明它要開始掃射了。千萬別往人多地方跑。"2005年6月23日,79歲的賈家訓向記者回憶起了在常德躲避空襲的經歷。

那次空襲,賈家訓的弟弟在廢墟中撿了一條命,可整個常德縣城傷亡群眾4000餘人。之後,賈家訓回到學校,發現課程中多了一門《戰事常識》課,課程教給學生如何躲避空襲、預防毒氣......

"為躲避空襲,每天大清早,商人和百姓吃完早飯就清理一些重要的物品,跑到郊區躲起來,等到一天的轟炸平息,下午5點多再回到城裡做生意,直到晚上10點多鐘。"

滿大啟時年19歲,對當時被稱為"跑警報"的場面記憶清晰。

1943年,躲避空襲已成為常德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百姓們把錢、賬薄等重要物件裝在袋子裡,從早到晚不離身地背著。這個袋子被人們叫做"警報袋"。

羅玉明教授認為,日軍空襲常德是為發動常德會戰作準備。當時的常德被稱為中國的糧倉,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常德成了拱衛西南大後方的屏障。他分析,"日軍進攻常德,一方面是為了消滅第六戰區主力,威脅重慶政權,牽制和破壞中、英、美三國軍隊反攻緬甸的計畫;另一方面是覬覦濱湖地區的糧食,劫奪其物質資源,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中國軍隊保住了常德這一戰略要地,使中國入緬遠征軍無後顧之憂,打通了中印、中緬公路。"湖南文理學院政史系教授韓隆福這樣看待這場戰役的意義。

不願流亡的百姓

"這裡舉目儘是燒焦的圍牆、殘破的磚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這個曾經有過16萬人口的城裡尋一未經摧殘的東西,實在難乎其難。"--《紐約時報》

"我早就準備好了,只要鬼子進屋,我就一剪刀捅死他。"1943年11月,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手舉剪刀,向前來勸其疏散出城的縣警察大隊分隊長陳光圻表示不願離家。

老人家的話讓陳光圻感動,但他最後不得不強制老人撤離。

1943年11月,57師師長余程萬根據形勢判斷,守城一戰不可避免,民眾沒有必要作無謂的犧牲,於是跟常德縣政府協商,將全城居民完全遷出。

現年84歲的老人陳光圻回憶,封城前幾天,警察在城內逐一進行排查,如果夜裡發現哪家有燈光,就用粉筆在門上畫個記號,第二天派人勸說這戶居民撤到城外。

除了轉移民眾,中國軍隊還把常德北門外的房屋拆倒,造成開闊地,便於射擊。

57師170團副團長張庭林的勤務兵顧華江稱,護城河淺的地方也被釘上了竹釘。

當地民眾非常支持這場戰役,許多人不願置身事外。

陳光圻回憶,一位50多歲的老人主動和他聯繫替軍隊當船夫。因年紀大幾乎遭拒,老人很不高興地嚷嚷:"我水性好,不管上來多少鬼子,我都能把船搞翻,讓他們到河裡去餵王八!"

滿大啟一家接到撤離常德的通知後,全家老少9口人沒有太多言語交流,默默地將衣物、被褥等簡單打理,背上包袱便向斗姆湖方向流亡。一路上,難民隊伍越走越大。

開戰前一天夜裡8點多,縣長戴九峰帶著秘書、保鏢、伙夫等20多人開始了最後一批撤退。此時,常德城內不論白天還是晚上,街道上已經見不到百姓,"只有蜘蛛網一樣密密麻麻的軍用電話線"。

以頰撞頰的殊死戰

"在這城牆的戰鬥,日漸慘烈,甚至好像在歐洲中世紀時代那樣,以手格手,以頰撞頰作殊死的血戰。"--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

11月18日,日軍開始攻城並動用毒氣,此時的常德城,火海毒霧,如同煉獄。

由於前線傷員不斷,17歲的顧華江從勤務兵變成了一名衛生員。60年後,回憶這段經歷,顧華江屏住氣息,不斷搜索塵封的記憶。

"弟兄們,我這個師長對不住大家,你們挂彩,連飯都吃不飽。"57師師長余程萬知道城內糧食不足,一進衛生隊包紮所便向傷員致歉。傷員們一臉激動,不知如何應答。

在包紮所外,余程萬看到一間破房子裡有4桶花生,便問,這個營養好,為什麼不拿給傷員吃?有士兵回答:"進城前有命令,沒有經過允許,誰也不能動民財民物。"余眼眶一下紅了,說:"這都什麼時候了,你們先煮給傷員們吃了,等把鬼子趕出去後,別忘了再來照價補錢就是。"

11月26日晚9時左右,日機向城內投下幾十個照明彈,常德城如同白晝。一小時不到,日軍槍炮如山崩地裂般地全面轟擊,發起了總攻。當晚,總傷員人數高達400餘人,衛生隊徹夜忙個不停。第二天,敵人在30餘架飛機掩護下,又向各陣地攻擊,顧華江所在的包紮所側房被炸毀。

11月29日,全城轉入巷戰,170團堅守常德南門,整整一天沒來得及吃飯。衛生隊決定給前線士兵送食物和水。顧華江挑了一擔水,踏著廢墟,躲著彈雨,趕到陣地時只剩了半桶水。

戰士們急不可耐地舀水喝,另外兩個衛生員把煮熟的花生逐個分給士兵,每人幾把。戰士們一個個手握手榴彈,左手把沒去殼的花生往嘴裡塞。

顧華江至今難忘這樣一個鏡頭:有一個呆在坑裡的兄弟受了傷,還沒喝完水,看見敵人往上衝,手裡又沒有槍,只有手榴彈,只見他一聲不響地握著兩枚手榴彈,等一夥敵人衝上來離我們約20米遠的時候,他拉開兩根導火線,衝了上去,與四五個鬼子同歸於盡。

至12月1日,守軍終因力量懸殊,防線越來越收縮,除大西門、興街口、水星樓、上南門外,全城所剩據點悉數被日軍佔領。顧華江和他的隊友拆除了擔架竹竿,將一邊削尖,製成竹標槍,以備不時之需。

當晚12時許,日軍偷偷架三架雲梯準備爬城進攻水星樓,此地是全城最高點,一旦被攻下,57師師部就暴露在槍口下。

"我們守在城垛上,上來一個,對著臉刺一個,鬼子們哇哇叫著跌落下去,大都沒了命。那一次,我們刺了12個鬼子。"62年過去了,顧華江回憶起這一幕,依然覺得十分解恨。

余程萬"獨活"

"人類的持久戰爭是有限度的,當戰至最後的300將士,余程萬將軍決定退出常德城垣,以求報國於他日......假如連這少數人都不能生還,那麼保衛常德的英勇事跡將隨他們英勇的死友埋葬於廢墟之下,泯滅而無聞於世。"--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84歲的老人吳榮凱在腿腳利索時,會從鄉下步行20多里,到常德公墓坐坐。"跟戰友談談心,和他們比,我幸福多了,"淚花在他的眼眶中打轉。

常德保衛戰打響時,吳榮凱是57師169團上尉書記。

負責傳達團長柴意新的各項戰鬥命令。

在這場戰鬥中,57師師長余程萬一戰成名,著名作家、報人張恨水將余程萬比做唐朝"安史之亂"時守雎陽(今商丘)的張巡,並在重慶《新民報》上讚揚余程萬師長的固守。但戰後,輿論對"全師陣亡何以獨活"的質疑使余程萬深感委屈。

當時身為團部機要員的吳榮凱回憶,1943年12月3日凌晨,余程萬來到169團團部,召開緊急軍事會議。

余程萬要柴意新團長率僅剩兵力突圍,與從德山方向趕來的援軍會合。柴決意不從,理由是余是74軍中將副軍長兼57師師長,如果突圍成功,再組織部隊反攻有很強的號召力,其他部隊可以服從指揮;另一個理由是,緊急關頭部下應該掩護長官突圍。

余程萬最終同意了柴意新的建議。此時,柴意新以不再需要書記官傳達軍情為由,把吳榮凱推到第171團團長杜鼎全面前,讓杜鼎全一定要把吳榮凱帶出去。

"我哭著求柴團長把我留下,他就生氣地說,我留下是拚命了啊,你還年輕不能留下,走吧!"這是吳榮凱最後一次聽到柴團長的指令。

吳榮凱告別柴團長,從常德筆架城處強渡沅水,"抱住一根杉木柱頭游到沅水南岸",上岸後向南急行,穿越一片棉花地才走出日軍佔領範圍。而此時,柴意新率領剩餘幾十名官兵從北正街華鏡玻璃廠方向向日軍陣地發動猛衝,直至戰死。

171團杜鼎團長戰後回憶,攻入城中的日軍在街巷中被中國軍隊的交織火網與果敢逆襲大量殺傷,屍體擁塞巷中,妨礙進攻,日軍的後續部隊則乘夜間突入,搶收屍體,清出道路。日軍施放大量催淚與窒息性毒氣,巷戰中的日軍也奉命大肆滲透縱火,全然不考慮可能危及到自身的進攻部隊。

"倭塚"的由來

"墳地掘得太淺了。過道行人都得要把橘皮捂在鼻尖上以避死屍的腐臭......"--《紐約時報》

"他說我年輕,他那時也才30出頭,剛剛結婚7個多月。"

12月9日,吳榮凱隨趕到的援軍光復常德城,在打掃戰場清理戰友的遺體時發現了身中4彈的柴意新,柴是四川南充人,死後被追授為中將。被發現時全身軍服已被鮮血滲透。

常德會戰結束後,74軍軍部戰炮營排長熊孝先回到常德城時,幾乎看不到一間完整的房子,連瓦片也被燒成了紅色,到處是屍體,大多數殘缺不全,翻開瓦片就能看到斷手斷腳,空氣中飄散著屍體的惡臭。此後一個多月,熊參與修建常德公墓,帶人四處收集麻石條,把文廟前一隻兩米多高的石獅子一步步挪到公墓。

常德縣長戴九峰回城後下令調集大批民工帶著竹竿進城,用竹竿綁成擔架抬屍。

陳光圻則負責掩埋日本人的屍體。

"當時,老百姓爭搶著抬中國人的屍體,沒人願意抬日本人。大約十來天,戰場才清理完畢。"陳光圻回憶,他們在大西門外的如意粉店後面挖坑,"民工們抬來一具死屍就在城門上畫‘正'字,普通的士兵扔在一個大坑內,七八具高級軍官的屍體被單獨掩埋,這個地方後來稱為‘倭塚'。"

公開資料顯示,日軍戰後以"淒絕"形容常德保衛戰,承認中國軍隊的抵抗,"堪為保衛上海戰役後最激烈之一次"。

英雄已逝,家國在,英雄們自可瞑目;

後人不忘,家國興,英雄們的精神將不朽!

来源:鐵血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