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院院士八成是官員 仕而優則學招質疑

發表:2009-12-18 23:2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09年新增選的院士中,現任官員的比例居然超過80%,再度引發輿論對"仕而優則學"現象的質疑。

據最新一期的《中國新聞週刊》報導,中國科學院新增的35名院士有八成是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現任官員;中國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過85%是現任官員。工程院60歲以下新當選的院士中,都有校長、院長、副院長、董事長等職務,僅有一人例外--臺灣雲林科技大學的楊永斌只有"教授"頭銜,沒有行政職務,而且還是個臺灣人。

研究院士制度近十年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現象是種必然,無非是受中國人骨子裡官本位文化的影響。"

顧海兵認為,"目前,許多大學的校長都由沒有任何行政管理經驗的院士來擔任,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普通大學是局級單位,而院士是副部長級別。院士當校長,學校好像也相應地升了半級。"

根據顧海兵的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官員度"平均官職略高於廳局級副職,而實際上,一旦成為了院士即享受"副部級"待遇。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學院院士(簡稱兩院院士)代表中國學術界的最高地位和榮譽。1994年至今,中國先後有1938名科學家、技術專家當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隨著這些年"學而優則仕"之風盛行,一些人通過做學問當官後,又開始琢磨如何為自己爭一頂"院士"桂冠,被輿論稱為"仕而優則學"。

雖然這些年兩院院士人數猛增,一片繁榮,但與中國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後高速增長的情況不同,中國科技的高層次創新呈現負增長態勢。

2000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工程管理學部,意味著將產生一批新的院士。2001年工程管理學部第一次增選五位新院士,其中就包括鐵道部時任部長傅志寰;2003年增選時,工程管理學部產生54名有效候選人,其中彙集了34名高官和企業家,建設部部長汪光燾、農業部副部長萬寶瑞等人均在其列;在 2005年中國工程院公布的42名工程管理學部有效候選人的名單中,有29名官員和企業家。

顧海兵說:"工程管理學部的成立毫無疑問為高官和企業家增加了一道通往工程院院士的大門。"

兩院院士頭銜的光環及其待遇上"含金量"引起一些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艷羨。《中國新聞週刊》的報導認為,不久的將來,"兩院院士"也許要改成"三院院士",因為要求設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士制度的意見正在不斷"發酵"。

1998年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年會(兩會)期間,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宋林飛呼籲"設立社會科學院士制"。從那之後,每年"兩會"上都有社會科學領域的知名學者為此呼籲。

不過,也有人反對設立社會科學院士制度。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的李曉嶺曾在《自然辯證法通訊》上撰文稱,"但願中國暫不設社會科學的院士",其中一條理由就是"相當多的政界人物已經混入了教授的行列,甚至書記們還封給自己博士導師的頭銜。中國的教授、博導已被搞得聲名狼藉。作為學術上最高榮譽稱號的院士制一設,不知又有多少政要們要混跡其中?"

《中國網》本週二發表署名文章說,官員當院士本不該成為問題,只要他們確實在科研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符合院士選拔標準,可以當選院士。但關鍵是,這些人的成就是否為個人成果,他們競逐院士是不是以公正、公平的方式。

文章說,四年前,有媒體曾對官員身份的院士提名入圍者者做過抽樣調查,結果發現,80%以上的官員的重要成就與獎項,是在其就任相關領導職位後獲得的。按照常理,擁有行政實職的官員即使很想搞科研,但繁冗的政務工作也會讓其分身乏術。然而有的人卻在做官之後,學術成果非但未減,反而還直線上升,並因此具備了競選院士的條件。這些人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


来源:《聯合早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