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父子為何要去熱捧張三豐

發表:2010-03-02 23:2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張三豐)

一個武當山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名道士,但時人稱之「活神仙」。他是一代武學宗師,傳說練就不死之身。有人說他生於元朝中期,卒於明初。有人說他活了400多歲。

這是一個不老的傳說。故事的主人翁叫全一,又名君寶,外號邋遢,但更多的人稱他為張三豐。

他行蹤莫測,但有關他的故事卻從未間斷。關於他的外貌,傳記作者們興致勃勃的描述到:龜形鶴骨,大耳圓目。不論寒暑都只穿一身道袍、一件蓑衣;高興時穿山走石,疲倦時鋪雲臥雪,但與之談經論道,又無所不通,人人皆以為他是神仙中人。

撲朔迷離的各種傳說中,只有《明史》嚴肅而肯定地記載著,張三豐曾去過一個地方--那就是湖北西北部的武當山。當時,武當山五龍宮、南岩宮和紫霄宮都因戰火焚燬,張三豐帶領徒弟將各宮觀修葺一新後悄然離去。書中也同時指出,明太祖朱元璋久仰其大名,遣人去找,不知所蹤。

帝王們究竟有沒有找到張三豐? 他到底是傳說中的人物,還是確有其人? 捕風捉影700年,似乎關於這位神仙的秘密都深藏在武當群山之中。而對他的苦苦尋覓,也就一次次將這座充滿仙人之氣的神山推到了人們的視線內。

今天的武當習武者大多奉三豐派的衣缽,袁師父已經是三豐派第十五代傳人了。他十五歲來到這裡,20年來,從學徒成為師父。在他的眼中,這座大山處處可見與三豐祖師有關的傳奇。

如今的張三豐被供奉在紫霄宮朝拜殿內,經過無數追隨者的粉飾彫刻,他從人成為了神。人們津津樂道於這位武學宗師的武功究竟是怎麼練成的。而眾多的版本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就來源於神龕旁的這副壁畫,它講述了一個蛇雀相鬥的故事。

每天,武當山逍遙谷內都有道人修習武功。在道教信徒的眼裡,這座大山蘊含著無窮生機,故修真學道之人於此山修煉,能將太和之精氣通貫天人。這樣一個具有生氣的環境,武當內家功夫的養生特性也就隨自然而生長。

從自然中來,與自然融為一體。因此,武當功夫中,以動物命名的拳派和招式也最多。譬如形意拳中鷹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再如太極拳中以野馬、黑虎、白猿、大鵬、白蛇等命名的招式,這大概也算是中國最早的「仿生學」了吧。

或許,正是感慨太極拳融萬物精華於一體。清代歷史學家黃宗羲給了太極拳一個更為神秘的出處。他在《王征南墓誌銘》中寫到,張三豐本是武當道士,有一次,皇帝下旨召見他。

在黃宗羲的描述中, 正是這個夢,讓張三豐得到武當山主神的點化,他從此揚名江湖。

每個人都在描畫著自己心中的張三豐,種種傳說鑄成神壇,一步步把張三豐推至神壇之上。

任自垣,永樂十一年就任武當山玄天玉虛宮提點,統領全山道教事宜。在武當山的近20年間,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入了一本書。

在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先後收了七位弟子號稱「武當七俠」,他們都身懷絕技,得其太極拳與武當劍法之真傳。文學作品多有虛構,不足為證。但事實與小說卻有某些巧合,歷史上,張松溪、張翠山兩人曾投奔張三豐門下,而得其真傳者僅張松溪一人。

關於這位武俠大師在武當山的生活,方志中記載,張三豐曾隱居修行於展旗峰下的太子洞。而他到底收過哪些弟子,民間傳說最廣泛的,首推曾資助朱元璋修南京城的大富豪瀋萬三。

實際上,張三豐故事的流傳以及後來帝王們熱烈的追捧。這一切都源於他弟子的傳播,只是這個人,並不是傳說中的武當七俠也不是瀋萬三。而是武當山五龍宮的一個叫邱玄清的道長。

五龍宮是武當山的龍脈所在,自唐太宗李世民建祠以來,歷朝歷代的皇帝對它不斷擴建重修。明朝初年邱玄清來到五龍宮時,元末明初的戰火讓這座曾經輝煌的殘破不堪。在當住持的十多年間,邱玄清重新修復了五龍宮,贏得了官府和老百姓對五龍宮的重視。管轄武當山的官吏對他非常看好,推薦他到朝廷裡邊擔任監察御司。果然,不久後邱玄清被朱元璋所看重,升為太常寺卿。

本來就信奉道教的朱元璋開始關注起張三豐。二十多年來,大明王朝在他的統治下一片祥瑞,百姓安居。然而,辛苦打造的這艘超級巨艦究竟能行駛多遠,怎樣才能惠及子孫萬代,又有誰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呢?

帝王們又一次將目光投向了武當山。然而,不知是巧合還是張三豐的先知先覺。他似乎預料到朱元璋會苦苦尋找自己。洪武二十三年,張三豐離開了武當。史書記載,第二年,朱元璋派人前往武當,無功而返。

一次次沒有結果的追尋並沒有削減皇室子孫對張三豐的熱愛。洪武末年,朱元璋的第十八個兒子朱柏來到了武當山。他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尋訪仙人。然而,一番辛苦後卻被告之張三豐已經離去。遺憾之下,他留下了一首《讚張真仙詩》。

這似乎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謎題。永遠也找不到的張三豐究竟有沒有來過武當?正當史學家們重新審視歷史時,一個有力的證據讓人們不再懷疑。

懸疑往往更容易催生傳說,張三豐儼然已經成為武當山的一大符號,如今的人們,篤信這位內外兼修的張真人一定與武當有不解之緣。

史料記載中,六百多年前,張三豐也是在這裡開設會館,教授徒弟。這是他千辛萬苦尋來的一塊寶地。當年,他神遊八百里武當,展旗峰、梅子埡、倉房嶺的山勢而下時,他看見華麓山看見此處山勢層疊起伏如寶椅狀,九渡澗環繞其間。武當山脈至此,千巒收斂。正是修宮建觀的風水寶地,或許,武當的興盛將從這裡開始。面對蒼茫群山,他無比感慨的說了一句日後被載入史冊的話。

正是這句話,觸動了一個帝王的心思。

此時的明成祖朱棣剛剛繼位不久。雖然順利從侄兒手中奪得了皇位,但篡位者的稱呼總讓他隱隱有些不安。他迫切的希望有人能幫助自己穩定民心,張三豐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更何況,這也是父皇未了的心願。

永樂三年,一道聖旨從北京發出,這是朱棣第一次遣人遍訪張三豐於天下名山。此後的十多年間,朱棣六次遣人四處尋訪張真仙。

公元1417年,武當山黃土城有了一座名為遇真宮的道觀。它是明永樂皇帝朱棣特意為張三豐修建的道場。在無數次追尋以失望告終後,朱棣聽說張三豐曾經在此建造會仙館結庵授徒。為表虔誠之心,皇帝在原址興建了這座道場,他希望張三豐雲遊四海後能到這裡傳道授業。

對於武當來說,一個道人能受到的最高禮儀莫過於此了。在供奉玄帝的大山為一名道人修建宮觀,這是道教名山中極為罕見的孤例。

如今,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啟動,遇真宮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文物部門正全力以赴測繪勘探,尋求一種對世界遺產更合適的保護方式。

坐北朝南的遇真宮,地勢平緩。它背依鳳凰山,面對九龍山,左有望仙臺,右為黑虎洞,水磨河從宮前流過。這本是道家夢寐以求的寶地,輝煌時宮裡共有200餘間殿宇道房。然而,1935年一場百年不遇的山洪,百餘間華屋被淤土埋沒,變成一片平地,只留下山門內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建築,專為接待各方挂單道士和客人,道人稱它為前宮。廣場東西對稱而立的石門分別為東華門、西華門,是東西兩宮的大門。至今,崇臺遺址仍埋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唯有赭紅色的宮牆依舊矗立。龍虎殿內空落落的真仙殿等了600多年,始終沒有等到仙人的造訪。

武當山博物館內珍藏著一塊《貽賜仙像》碑,它是公元1477年由河南南陽府鄧州信士鑄造。這塊碑上,詳細記錄了明英宗封贈張三豐為「通微顯化真人」的原委,這是對武當道人的最高封號。史料記載,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200多年的明王朝皇室從未放棄尋訪張三豐,但始終未見真人。

明初,由朝廷欽選的各地各派道士四百餘人來到了武當山,他們奉張三豐為祖師。於是,以張三豐為核心的武當武術派逐漸形成,它和少林武術一起,奠定了中華武術「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地位。

公元2005年底,武當武術被納入首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當博物館特意為這位武學宗師設計了一面太極牆。無論太極拳隨著時光的流逝怎樣演變,張三豐所創立的這些最基礎的招式已成為太極拳的精髓所在。這座大山用另一種方式永遠的記住了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武當道人。

莊子說,陰陽為之道,陰陽演化太極。古老的中國文化衍生出一門意蘊悠長的拳法。它的追隨者從古至今,超越國界。陰陽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中國文化具象的表現。在道家眼中,「太極圓」是世間萬物最本質的運動軌跡,也是自然週而復始的永恆主題。這些「圓」的運動,既表現出一種力的柔韌含蓄之美,又蘊含著無窮的生機和活力。

無論內功心法,還是姿態體式,武當內家拳法都給人以仙風道骨的飄逸之感和唯美享受。這樣的功夫,既能養生,又能健體,被武林界推崇了數百年之久,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如今,全世界有將近5億人練習太極拳,它被稱為強身健體的最好武術門類。

無論寒暑,紫霄宮內總有道人修習武功心法。沉寂在太極的玄妙之中,意由心生,神遊天地,時空彷彿自由穿梭於千百年間。

踏雪而來,無數的追隨者尋求一種永恆的逍遙。仙人的身影已經遠去,但尋訪的腳步仍在繼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