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共政治遊戲規則,溫家寶出面紀念胡耀邦應該是經過中央高層同意的政治動作。圖為胡耀邦卅多年前視察西部時三人的合影,胡耀邦(右三)、胡錦濤(右二)、溫家寶(右一)。(網路圖片)
4月15日,在胡耀邦去世21週年之際,溫家寶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長文高調紀念胡耀邦。中國各大門戶網站紛紛在顯著位置轉載溫的文章。新浪網上一個上午,跟貼數已過萬條。各方紛紛對此進行了各種解讀和分析。《華爾街日報》稱之為北京另一形式的地震。該怎樣解讀這一事件?這是否在為中國的政治局勢釋放某種信號?
總的說,溫文內容沒超出中共傳統,沒有任何脫離黨宣的「出格」觀點,通篇是對胡「親民」作風的溢美讚詞。文章主線是借溫與胡耀邦的關係歌頌胡錦濤的「廉政親民」。當然,行文之間也明顯帶有溫懷舊和表露與胡耀邦個人關係的痕跡。
溫文高調紀念胡耀邦,有人希望這是平反64的序幕。64因悼念胡耀邦而起。這種可能性有,但溫文內容沒有明顯指向這一點。從溫文中看不出任何政治改革和平反 64的暗示。就64而言,趙紫陽明確反對鄧小平的戒嚴和對學生的鎮壓,其名字比胡耀邦敏感得多。從415到64的時間間隔很短,現在提胡耀邦但不提趙紫陽,這至少說明宣傳「親民」路線的作用要強過為平反64鋪墊的意向。
溫文倒似乎想說明一點:共產黨內也有親民好官。可能這種個別特例也存在。但在九評退黨洶湧澎湃而來、人們紛紛拋棄中共朽木覺醒之際,溫文強調黨內也有好人,不管溫文初衷如何,客觀上有粉飾中共的作用。
其實,不是溫文的內容,而是溫文發表的背景,才是關注的重點,才引起各種猜測。應該說。在中共黑箱操作和任何惡事都做得出來的情況下,任何揣測都不過分。此文背景確有不同尋常之處。例如今年不是胡耀邦去世和誕生的整數年,又在百度剛發生和持續的解禁「訴江」和「退黨」連接之際;溫文發表在《人民日報》而不是《炎黃春秋》等一般雜誌;以一個現職的中共常委、總理親自發表長篇大論;胡耀邦作為黨內敏感人物的身份等,都加劇了溫文的政治含量。各界浮想聯翩乃在情理之中。
溫發表此文有個人因素,但絕不是個人行為。根據中共政治遊戲規則,溫家寶出面紀念胡耀邦應該是經過中央高層同意的政治動作。這與 2005年中共高層討論拍板紀念胡耀邦誕辰90週年是同一個道理。溫喜歡到基層走穴,有「影帝」之稱。這次也可能用這種方式對公眾做一次表白。溫在黨內受到擠壓,甚至多次遭遇「倒溫」。溫本人經常借吟詩、作文或談話抒發不滿和無奈。溫多次談到普世價值,談到「言者無罪」、「公平正義比太陽更有光輝、法比天大」等。但這些言論或表白如與中共統一口徑不符,也照樣遭到封殺,這種事已發生多次。《人民日報》登不登溫的文章和言論絕對是受中宣部和中央高層授意而定的。因此,想寫文章可以是溫的個人願望,但就溫家寶目前的身份要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又是紀念敏感人物,絕對是中共的政治舉動。
那麼,作為中共的政治舉動,捧胡耀邦用意何在?首先,這是在探路和試探反應。溫發表此文的客觀效果之一就是引起人們對中共政治改革和平反64和趙紫陽的揣度。 2005年,中共高層討論就紀念胡耀邦誕辰90週年曾發生激烈爭論,主要擔心會引起外界對重新評價64和趙紫陽的猜測。但中共最後可能覺得這種猜測結果反而會激起民眾的幻想,對緩解危機有利。這正是中共要的結果。這次也是一樣。因此重新評價64和趙紫陽不是目的,探路以及造成這種幻覺才是目的。
其次,此事最重要的參考係數是訴江,即打擊江氏勢力。對胡而言,對江的權力鬥爭是壓倒一切的。溫家寶出面紀念胡耀邦是側面迂迴制約江的策略手段。
自從百度「解禁」訴江和退黨後,胡已公開決戰江。開弓沒有回頭箭,江胡之間已沒有妥協和調和的餘地。公布高律師扭曲臉型的照片也有可能是胡在引出誰是迫害高律師和法輪功的疑問。無論是江胡之鬥,還是撇清與江鎮壓法輪功血案關係,胡都面臨「你不解決,你就被解決」的生死選擇。
但是,江在退位之前在政法、宣傳以及幾乎所有大省安插了自己的人馬。目前雖然可能江本人已被胡控制,但在黨內外,尤其在黨內,胡全面剪除江勢力和將江送上審判臺仍有阻力。溫借紀念胡耀邦,調動胡耀邦的人脈和影響,可以最大限度調動民心和黨內資源量對付江。因此,這是「解禁」訴江的進一步造勢舉動。有人說,目的是借捧胡耀邦來打擊江派和太子黨,應該說部分言中。但胡要徹底解決江,就繞不過正面處理法輪功問題的門坎。
最後,溫家寶捧胡耀邦也有用胡的親民開明作風來對照江開創的全面腐敗之意。而且,江是因64上臺的,胡耀邦之死引發64,能使人看到江上臺的負面意義。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