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慾與心靈

發表:2010-06-07 22:5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當今物慾化的時代,每個人在身心疲倦時,都想得到一份心靈的歸宿。我們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安置浮躁的心靈。比如有些人偷閑和朋友聊聊天,喝喝酒,唱唱歌;也有些人下班後就一頭紮進書房裡,翻翻書,上上網,或小憩一會兒。有些人放飛心情,有些人斂神蓄銳。

生活在當今時代,在物慾和權勢的岸邊行走,不為物慾所累,不為權勢所俘,保持內心的清醒和寧靜,確實不容易。畢竟我們不是聖人,更不是隱者。但是,我們在達到溫飽之後,可以更多地關注自身精神生活的陶冶,心靈和諧家園的構建。

人的最基本的需求首先是物質上的,這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追求物質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的物質慾望的具體體現。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度擴張,人的慾望極度膨脹的時代,由於物質利益的刺激和誘惑,一些人深陷其中,追求財富和價值的最大化,滿足於感官的享樂和內心的虛榮,因而導致這個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淪落,人格錯位,心靈荒蕪。當你置身其中,耳聞目睹了兄弟反目成仇,朋友分道揚鑣,同事勾心鬥角,人際關係冷淡,怎不會讓你身心俱疲,精神焦灼,感情失落,內心無所倚傍,靈魂無家可歸?

人總是想為自己尋找精神家園的。當人的物質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就會追求有質量、有品位的精神生活。物慾化追求,往往把物質上的安逸、享樂和舒適作為終極目標;而人文意義上的追求,則把人格和情操放在首位,追求一種詩意的生活,一種悲憫的情懷,一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境界。遙想盛唐時代,李白憑著一身才氣和傲骨,面對黃金的殿堂,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拂袖而去,李白的膽量和傲氣,不僅是對權貴的蔑視,對物質利益的舍棄,更是對人格和情操的堅守!晉朝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人人皆知,他挂冠歸隱山林,躬耕終南山下,低吟「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將全部才華和心血都傾注到田園詩創作上,堅守了文人的淡泊和寧靜,保持了高遠的志趣和高尚的節操。李白和陶淵明這種對權貴的放棄,對人格的堅守,對心靈的把持,已轉化為一脈相承的寶貴精神財富,注入一代代文人墨客的骨子裡、血液中。

人對美的嚮往,對幸福的感受,對心靈自在的渴望,對高尚情操追求,是人之為人的本質需求所在。而評價人的生活質量的準則,則集中體現在人的精神是否充實,心靈是否自在,思想是否解脫,人生是否幸福,這些不是憑藉萬貫家財就能買到的,不是手握大權就能擁有的,不是靠名望和地位就能垂手可得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