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刀壩水草地
60多年來許多人在浪漫式英雄主義的史詩迷湯灌溉下,迷失了方向;在有目的的宣傳仇化下,恩將仇報;但謊言講述一千遍也不會改變已經發生過的事實,讓我們擦亮雙眼,認清事實的真相!
為什麼要長征?
中華民國政府軍相繼蕩平殘餘軍閥的大規模叛亂之後,面對日本的野心挑釁,國民黨政府確定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方針,從而開始了對中共武裝叛亂,特別是對中共江西蘇區和鄂豫皖蘇區武裝叛亂的圍剿。這一圍剿,歷經五次,歷時四年。
1933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動員以50萬兵力發動第五次「圍剿」,次年4月廣昌保衛戰失守,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率領主力及軍團8.6萬餘人,從瑞金、古城向西轉移,逃向四川、貴州邊界,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新蘇區。由此開始了中共所稱的歷時一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合約12,500公里),又稱為二萬五千里長征。
中共長征是失敗逃亡,並非北上抗日
中共所有的黨史檔和現代史教科書中,記述中共第二、第三和第四次被國民黨圍剿戰爭的「勝利」,第五次是北上長征抗日。果真否?
國民黨對中共的圍剿:第二、第三和第四次圍剿,系分別因九一八事變、淞滬抗戰和長城抗戰而中斷。
另依據中共編撰的《中國現代史》稱:「1934年3月,廣昌失守之後,紅軍又兵分六路,全線防禦,繼續實行所謂短促突擊,使紅軍和中央蘇區損失更大。整個戰爭形勢對紅軍和中央蘇區越來越不利。紅軍繼續在內線作戰已無可能打破敵人圍攻,只剩下長征一條路了。」
中共從長征出發時的八萬餘中央紅軍僅剩下3萬餘人。所以毛澤東:而我們為什麼失敗得那麼慘,連個地盤都保不住,來個大搬家,逃之夭夭。這難道可以說,我們在軍事策略方面,沒有一點兒過錯?」(摘自石永言《從遵義到延安》)。由毛澤東的話可看出,中共的長征是失敗逃亡造成的。
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發表講話稱﹕要在陝北來領導全國的革命!卻不是「要在陝北領導全國的抗日」。
香港文學家鄭義在「長征一神話與真相」一書中:中共放棄盤踞六年的江西蘇區,是因為廣昌失守,門戶大開,不得不向西南方贛粵邊突圍,既無固定目標,又同抗日扯不上邊。
中共失敗突圍是真、勝利長征是假
「失敗突圍」與「勝利長征」這二種狀態是不能同時存在的。但是在中共的許多歷史教科書卻同時寫著:「中共紅軍於1934年10月21日開始了勝利長征」及「中共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中共江西中央紅軍曾於1934年10月21日突圍」。然而,中共中央紅軍於1934年10月21日離開江西究竟是「失敗突圍」還是「勝利長征」?
1935年1月,中共「遵義會議」所通過的「中共中央反對敵人第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指出,「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及退出中央蘇區後遭到的嚴重損失,主要原因是在軍事上執行了單純軍事防禦路線,是博古和李德在軍事上犯了一系列嚴重錯誤的結果。」中共在它對內的正式檔裡承認是「失敗退出」,而非「勝利長征」。
中共對日本的態度是放任其侵略中國,只顧奪權。
1937年12月中旬南京失守後,毛澤東得意地說,蔣介石如果不投降日本,可能將整個中國領土斷送給日本,可日本只能佔領一些大城市及重要交通線,中共領導的游擊戰爭就可以從日本手中奪回來,這樣中共才能翻身。
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初,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還很擔心國民黨不堅持抗戰。等到抗日戰爭全面展開,毛澤東終於放心了。他公開說:「蔣介石這股水終於撞向日本那邊去了」曾任總書記的張聞天也很得意地說:「抗戰終於爆發了,蔣介石已無力危害我們!」
毛澤東在1964年7月10日接見到訪的日本社會黨領袖佐佐木更三及黑田壽男等人說:「沒有你們皇軍侵略大半個中國,….中國共產黨就奪取不了政權……兩萬五千軍隊打了八年,我們又發展到一百廿萬軍隊,有一億人口的根據地。你們說要不要感謝呀!」
前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高華則是提到:現在我們知道,中央紅軍是因第五次反圍剿軍事失敗而被迫轉移的,最初的目標是和紅二、六軍團會合,以後毛在批判王明路線時稱之為: 從冒險主義,保守主義,到逃跑主義,也就是說最初沒有「長征」的計畫,也沒有「長征」這個詞語。
中共的軍史及教科書假造及隠瞞的事實
鄭義在「長征一神話與真相」一書中又說:半個多世紀以來,汗牛充棟的中共黨史、軍史、教科書中一再渲染「長征的勝利」,卻刻意隱瞞以下事實:(一)國軍胡宗南部大敗毛澤東徐向前部,十萬紅軍埋骨葬身於松潘草原,毛澤東僅以身免。(二)國軍關麟征部追擊至甘肅大爐子時差點活捉毛澤東,紅軍僅剩一百人將毛抬走。(三)關麟征在晉西蘇家莊大敗林彪紅一軍團,林彪落荒而逃。
該書也提到:所謂「長征的勝利」又是付出什麼慘重代價才取得的呢?
(一)在贛閩湘等「蘇區」,由於枉抓濫殺,人口大量減少。
(二)紅軍所經十一個省,到處擄掠焚城,留下了頹垣敗壁的房舍及鶉衣百結、面黃肌瘦的老人和婦孺傷殘,農村普遍破產。
(三)因國力消耗,大傷元氣,致使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國土大半淪為戰場,公、私財產損失(以戰時幣值計)逾一千億美元。
作家走訪長征路 事實大有出入
在2002至03年間,英國的李愛德(Ed Jocelyn)和馬普安(Andrew McEwen)兩位作家,重走長征路,並訪問多位老紅軍和目擊者。他們在所著的《紅色之旅:384天重走長征路》書中指出:出於自身的需要,毛澤東和他的追隨者完全歪曲了長征故事。毛澤東的作用被神化了;好像整個長征中,就是他一人在挽救紅軍,瓦解蔣介石的重重封鎖。他們又認為:毛澤東誇大了長征的距離,而實際路程可能還沒有二萬五千里的一半。
不過,旅英的記錄片製作人孫淑芸(Sun Shuyun)所出版的《長征》:在採訪了超過40位紅軍老戰士後卻發現,雖然中共的「長征」 版本宣傳效果的確不錯,但這段歷史的背後隱藏著不少醜陋的事實。
中共版本:紅軍所到之處,均受到了當地百姓的夾道歡迎。當時的農民都是排著隊,非常踴躍想加入紅軍。
實際版本:紅軍徵兵的伎倆是以綁架和威脅來擴充兵源。同時女性軍官必須出賣色相來招募新丁,以免未達徵兵任務而受罰。雖然按軍法逃匿要遭槍決,但當時紅軍士氣極為低落,士兵依然大批地逃走。在長征中,紅軍不但受到國民黨軍隊的追殺,還屢屢被地方軍閥騷擾。在經過偏遠村莊和貧瘠之地時,疾病開始肆虐,逃兵現象越來越嚴重;孫淑芸估計,在湘江的一場戰役中,就有3萬人下落不明,大部分可能是當了逃兵。
1935年9月12日,毛在俄界會議上說:到達哈達,紅三軍團只剩兩千多人,彭德懷在對原三軍團幹部戰士講話:此時由紅一方面軍一、三軍團整編的陝甘支隊只有14000人,而到達吳起鎮時只剩下7200人。
送糧食是假、搶糧食是真;不給就是通敵關押,再來就是威脅槍斃
這些年中共的電視劇裡有關「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情節,編製的橋段是:漂亮小姑娘自願把家中糧食全部送給中共的英勇戰士,而英勇戰士感動之餘,立下借據,聲明建立新中國後一定加倍奉還,不會辜負漂亮小姑娘的一片好意。這樣的內容是真的嗎?
旅英的記錄片製作人孫淑芸實地採訪到的事實是:在糧食短缺、氣候惡劣的中國西部,紅軍若用鴉片從當地村民那裡換不來糧食,紅軍便直接動手搶。藏民們所受的苦難更為慘重,據說不少人因紅軍沒收了氂牛和穀物而被活活餓死。即使中共作出幫助藏民翻身做主人的承諾,卻始終未能驅走藏民對紅軍的憎恨。一位老紅軍對孫淑芸說,他們當時與藏民交戰的次數,遠多於對付國民黨隊伍的次數。藏民們受到如此深重的苦難,就連毛澤東和鄧小平後來也承認紅軍(1946年改稱人民解放軍)虧欠他們太多。
毛澤東在延安曾說:「長征在川西北,我們是欠了藏民、羌人的債的。這是我們唯一的‘外債’,紅軍拿了藏民、羌人的糧食。 有一天,我們必須向他們償還那時我們不得不從他們那裡拿走的給養。」
高華教授:陝甘支隊到長征後期,沒打什麼大仗,逃兵較多,因為前三個月在川西北的藏區的生存條件極為惡劣,「見不到人」、「沒有土豪打」,一路擴紅進來的新兵,實在吃不了那份苦,到達漢區後,不少人不辭而別,有的人轉回老家,還有一些人就留下給老百姓做了上門女婿。
軍隊平日強搶百姓糧食、隨意設置關卡抽稅、白吃白喝還算小事。一遇到戰事不利,兵敗潰散,敗兵所到之處,那更是荼毒地方,殺人搶掠。戰敗後的遊行散勇,姦淫擄掠無所不干。戰敗方的軍隊一開始潰逃,上級就對這些四處逃命流竄的小股的武裝士兵失去控制。在沒有了軍紀約束下,武裝搶劫,姦淫擄掠。詔安而來的土匪軍隊,更是脫下軍裝再變回土匪,直接佔領村莊,魚肉百姓,佔山為王,繼續落草為寇。
有時在戰場上軍需接濟不及時,中共軍隊也會放任下屬去城鄉借糧,打個白條,即是借據。據聲明某年某日戰事結束後,將折算利息後奉還。若是不借者,動輒安個通敵罪名關押,不然就威脅槍斃,誰敢不借?這招共產黨用得最淋漓盡致。
中共是抗日還是叛亂?
自9.18事變到7.7事變的六年中,中共抗日的事實有那些?沒有。乘國難加以造反、出賣中國、分裂國土的事實卻歷歷在數。
自1931至1935年8月,中共是在蘇俄的命令下,為顛覆中華民國而發動武裝暴動、土地革命和建立俄式蘇維埃政權;在「武裝保衛蘇聯」的總方針下,與蘇俄「裡應外合」,公然地進行武裝叛國,並乘「九一八」之機,分裂中國並製造「兩個中國」,成立俄屬「中華蘇維埃國」。日本侵佔的是我國的東北,中共說北上長征,可中共自始至終逃跑的前方都是西南和西北,行走的方向不同,是趙高式的指鹿為馬。
歷史記載著中共如何乘國難當頭,卻玩起武裝叛亂叛國的勾當。中共雖然將「逃跑」換成了「長征」、將「西上」說成了「北上」,但是事實就是事實,謊言說了一千遍也不會改變發生過的事實!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