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奇特的唐代粉彩天王俑(組圖)

作者:高次若 發表:2010-08-29 20: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1982年7月下旬,陝西鳳翔縣棉織廠在擴建時,發現了一批古墓葬。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共清理隋唐墓葬300多座,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隨葬品。其中幾件天王俑製作精美,造型奇特,保存完好,格外引人注目。

這幾件天王俑均系泥質紅陶。圖1頭戴一展翅欲飛的朱雀狀兜盔,後尾向高處豎起,雀鳥角狀雙翅展闊外捲上翹,雀首居於前額正中。方面闊額、濃眉上撩,雙目圓睜,高鼻大口;身著鎧甲,兩肩各豎一尖桃形圓尖,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袖邊寬闊外翹,大肚隆起,裙至膝部,鶻尾,下縛吊腿,腳蹬靴子,右腿直立踩於一獸背上,左腿曲起踏於獸首之上,身體左傾,面朝右上方,雙臂曲起握拳於胸前;紅陶白衣彩繪,通高39.2厘米、俑高35.4厘米。圖2頭戴盔,上為葉形圓尖高頂,左右盔沿高捲上翹,前呈三角狀;身著鎧甲,大腹隆起,裙垂膝部,鶻尾,下縛吊腿,雙臂挽袖屈於胸兩側;腳蹬靴子,右腳踩於一臥羊背上,左腿屈起踏於羊頭之上,臥羊四肢盤曲,神態自然安詳。俑方面闊額、濃眉上撩,雙目圓睜,高鼻大口,安然自得,一派威武雄壯的模樣,均施紅、白彩繪,通高50厘米、俑高 44厘米。圖3與圖2基本相同,只是俑和踩踏之羊的方向相背,俑的表情有所變化,通高55厘米、俑高47.2厘米。圖4也與上述大同小異,區別在於頭盔頂部無高尖,遍體施紅、白色彩繪,通高55厘米、俑高47.2厘米。圖5頭戴盔帽,帽頂呈尖桃形,左右盔沿下垂蓋耳;濃眉、瞪目,鼻下的鬍鬚向兩側上翹;右手叉腰,左手握拳置於胸前;身穿明光甲,龍首護膊,腹部有護甲,腰中繫帶,腰下垂膝裙,下縛吊腿;足穿長靴,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怪獸的背和頭上,怪獸抬頭瞪眼,屈腿爬於一山形器座上;俑濃眉上撩,雙目圓睜,闊頰鼓腮。盔帽施紅色、體施紅、白、黑色彩繪,怪獸通體施白色,色調活潑鮮麗,分色自然勻稱;通高49厘米、俑高38厘米。

考古發掘中,常把這類武士俑腳下踩踏臥牛、怪獸或崑崙奴者多稱之為天王俑。天王俑是唐代墓葬中最常見的鎮墓獸之一,起鎮墓作用。它與鎮墓獸一起,多擺設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鎮墓獸在前,天王俑在後,通常成對出現,左右各一,文獻中將它們合稱為四神或四大天王。

天王源於佛教中統領一方的護法神。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逐步漢化。佛法護衛神逐漸失去原來的姿容和身份,成為經過藝術誇張的中國武士形象,其象徵意義已經超越佛教領域,成為凡人世界正義、威猛的象徵。天王俑為唐代所出現的俑類,是在武士俑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既能降魔伏妖,守護佛法,也能驅鬼辟邪,保護墓主的安寧。因此在唐代,天王俑往往被達官貴人奉為死後的保護神,與鎮墓獸同為墓葬中的鎮邪物。

這幾件天王俑,體魄強健、氣宇軒昂,製造藝術技巧嫻熟,造型既誇張又真實自然,無論面部表情,還是姿態動作,甚至著裝、腰帶、臂上凸起的雕飾,都較好的體現了武士外表和內在的完整統一,表現了盛唐時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和唐文化的陽剛之美,把唐代藝術家豐富的藝術想像和高超的雕塑技術表現得淋漓盡致,對研究唐代的葬俗和藝術雕塑等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