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能學習中國經濟模式(圖)

作者:Chrystia Freeland 發表:2010-09-03 02: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未來,當歷史學家們回顧2010年這個夏天時,他們根本不會想起在紐約「9.11」遺址修建清真寺的爭議;歐巴馬伕人米歇爾在西班牙的奢侈度假更不值一提;就連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也算不上什麽大事。2010年夏天最值得銘記的歷史事件應該是: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總的來說,這是件大好事。中國的迅猛崛起,以及速度稍遜一籌的印度崛起,改善了數十億赤貧人口的生活,讓他們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員。這兩國的人均GDP在1820-1950年間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而在1950-1973年間增長了68%,在1973-2002年間則猛增245%。

但是,從中國的復興中能學到什麽?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必須謹慎,不能得出錯誤的結論;而最危險的錯誤結論莫過於「威權主義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增長」。

這種觀點在當今時代顯得尤為誘人,尤其是在今日的美國,無論左派右派的大批人士都對美國政府的效力大加置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政商兩界的諸多頂尖人士對中國實行的國家資本主義的效率則表達了公開的艷羨。

劍橋大學政治學者Stefan Halper和美國外交政策專家Ian Bremmer等人注意到,目前學界流行的一種思潮認為,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經濟模式(即所謂「北京共識」)似將取代美國模式。

這真是大錯特錯。在貧窮的農業社會向工業時代轉型過程中,中央計畫的經濟體制的確效果斐然,尤其是在轉型所需的科學技術已經由別的國家發明出來以後。例如,在1930-1950年代,蘇聯的經濟模式一度顯得欣欣向榮,就是這個道理。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崛起實際上就是對原本極度貧困的農業經濟進行工業化改造。即使在今天,中國的人均GDP仍只有3,600美元,與薩爾瓦多或阿爾巴尼亞大致相當。中央集權的中國能否邁出下一步,在尖端的技術和金融創新方面與別國展開競爭,目前還不得而知。而當韓國在1980年代經歷同樣的轉型期時,其政治體制變得更加民主,經濟也向更加自由的資本主義演化。

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可能逐漸力不從心,原因之一是,隨著中國愈加富強,想要增強公民的消費力而又不想給他們更多的公民權,這恐怕難以為繼。未來十年,中國的一大經濟挑戰是擴大內需,這就意味著要讓中國人有更強大的購買力。但隨著更多中國人加入中產階級隊伍,他們可能會要求更多政治權利。

来源:華盛頓郵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