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仲趣談(圖)

作者:柳東緣 發表:2010-11-15 14:2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乾陵司馬道兩側翁仲

過去,帝王陵墓前,常立有許多威武的石人,還有一些石獸。石人叫做翁仲。

有一次清乾隆皇帝帶領一些大臣到十三陵遊覽,見陵道石人,便問:「這是什麼?」有一翰林匆忙脫口而出:「這叫仲翁。」乾隆見他將「翁仲」說成「仲翁」,立即借題發揮寫了一首詩,曰:「翁仲緣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爾今不得為林翰,罰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故意把四句詩中每句最後兩個字都顛倒過來,以諷刺把「翁仲」錯為「仲翁」的翰林。這位堂堂的翰林,便被趕出宮廷,到外地做芝麻官去了。

翁仲的來歷

據說,翁仲歷史上確有其人。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傳他身長1丈3尺,端勇異於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後,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於是後人就把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司馬貞的《索隱》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可知,陵墓前置翁仲始於秦代。

也有說法,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約在秦漢時代被漢人引入中國,當作宮殿的裝飾物。初為銅製,號曰「金人」、「銅人」、「金狄」、「長狄」、「遐狄」,但後來卻專指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的文武官員石像,成為中國兩千年來上層社會墓葬及祭祀活動重要的代表物件。像了人像外,還包括動物及瑞獸造型的石像。

也有的說,翁仲起源於秦始皇時所鑄十二個銅人。《史記 秦始皇本紀》說秦始皇二十六年時「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正義》引《三輔舊事》、《水經注 河水(四)》都人為每個銅人各重二十四萬斤,俗稱「翁仲」。

據《漢書 五行志》說,就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時,在秦的邊地臨洮一帶,出現了十二個身高五丈,足跡六尺穿夷服的巨人,秦始皇以為這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按照這十二個巨人的模樣,銷毀了天下兵器作成銅人(事又見《淮南子 泛論訓》高誘注)。

其實,十二個銅人出於臨洮之說不可考據,而秦始皇也正是利用了這個傳說(或者說這個傳說是當時有意造出來並加以利用的),收繳天下兵器鑄成釧鐻和十二個銅翁仲。而這個傳說又是從先秦有關「長人」、「長狄」的傳說深化而來的。

屈原時代就有了「長人」的傳說,《天問》問道:「何所不死?長人何守?」據王逸、洪興祖和朱熹等人的注,可知「長人」即「長狄」。《國語 魯語(下)》記載:吳越爭戰時,吳國攻毀了越都會稽,得到了大骨,吳國派使者問孔子,孔子告訴他這是防風氏的骨,因為大禹時召集眾神會聚在會稽山,防風氏遲到了,被大禹殺死。防風氏的後代在虞、夏、商時稱「汪芒氏」,在西周時稱「長狄」,在當時稱「大人」(此又見《史記 孔子世家》)。據《春秋》,當時長狄國還經常內犯,文公十一年時魯臣叔孫得臣打敗了它。《左傳》上說叔孫得臣抓住了長狄國的首領僑如,並用戈插入他的喉嚨將他刺死。同一件事,到了《穀梁傳》和《公羊傳》裡就附加了許多傳說的成分:長狄國君兄弟三人侵犯中原,瓦石不能傷害他們。射箭高手叔孫得臣射中了他們的眼睛,他們倒地後身橫九畝。頭被砍下後放入車中,眉毛高出車軾。《尚書大傳續補遺》說長狄國人身高五丈多。可見當時確有大人存在。

十二銅翁仲毀滅

秦始皇所鑄十二個銅翁仲,胸前有銘文,傳為李斯所篆,漢時列於長安長樂宮前。新莽地皇二年(21年),王莽因夢見有銅人哭泣,派人磨滅了胸前銘文(《水經注。河水》。東漢末,董卓毀掉鐘鐻和十個銅翁仲,鑄成小錢,剩下兩個搬到了清門裡。至十六國時,後趙石虎把它們搬到了鄴。後來,前秦苻堅又把它們搬回長安銷毀。至此,十二個銅翁仲全部毀滅了。

因為十二個銅人稱為翁仲,後來的宮門前所列其它銅人像也就稱為翁仲。漢武帝時,在建章宮前造神明臺,鑄有銅仙人手掌承露盤以儲露水,據說和玉屑服之可以求得長生。魏明帝景初元年,想把承露仙人搬到洛陽去,銅人很重搬不動,反而把承露盤弄斷了。相傳折時銅仙人眼中流淚,因而留在了灞城。明帝就用銅另鑄了兩個大銅人,座落在司馬門外,這兩個大銅人也稱為翁仲(事見《漢書 郊祀志》顏注、《三國誌 魏書 明帝傳》裴注和《宋書 五行志(一)》。

陵墓前翁仲始於何時

陵墓前石人像稱翁仲始於何時很難確知。可考的最早為西漢霍去病墓。霍去病墓在漢武帝茂陵帝,屬陪葬墓。《史記 驃騎將軍列傳》《索隱》引姚氏說:「塚上有豎石,前有石馬相對,又有石人。」保存到今天,尚有石刻十四件,其中有胡人、力士抱熊和馬踏匈奴等。顯然,這些石刻是為表彰霍去病戰勝匈奴的功勛而製作的。

帝王陵前石刻群中設置翁仲的,唐以前還很少見。漢代皇陵前石刻群中不見記載有石人,考古似也末發現。魏晉時代由於廢棄了陵寢制度,墓前不設石刻,當然更不可能有石翁仲了。北魏開始恢復陵寢制度,在墓前設置石刻,但數量不多。1979年在北魏孝莊靜陵前出土有一件石人像和一個石人頭,說明北魏陵前可能有石翁仲。南朝帝王陵墓葬於南京及郊區,從現在石刻看,有石辟邪、石麒麟等,但不見石人。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說:「秦漢以來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像、石馬之屬,人臣墓則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屬,皆所以表飾墳壟如生前之儀衛耳。」這反映出唐以前人臣墓前有石翁仲,而帝王陵前一般不立的情況。

至唐代,帝王陵園裡設置石翁仲才成為定制。柳宗元詩《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說「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這裡翁仲指的就是墓前石人,可見至少在唐代已將墓前石人稱為「翁仲」了。

来源:新三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