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發布砷輔生物 或成尋找外星生命新思路(組圖)

發表:2010-12-13 21: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西蒙在工作中。圖/NASA


科學家發現的「砷輔」細菌。圖/NASA

「砷輔生物」拓展生命定義?

今年NASA特別「自我給力」,繼發布了「最年輕黑洞」的「驚人消息」之後,又於12月2日再次發布了「驚人消息」———在地球上發現了一種對「外星生物學」很重要的東西「砷輔生物」。這是一種細菌,能用對一般生物劇毒的砷來代替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磷。對它們來說,砒霜是有營養的……

1.發現砷代替磷造細胞

12月2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太空生物學研究員西蒙(Felisa Wolfe-Simon)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莫諾湖的湖底沉積物裡發現了一種細菌,它不但能夠在砷含量很高的環境中生存,而且能夠用砷代替生物體中最常見的磷,作為自己DNA的重要「建築材料」。一時間,「外星生物學界」議論紛紛。

這個莫諾湖是個什麼「神聖之地」,能培養出對「外星生物學」很重要的細菌?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瀋冠軍曾到這個湖考察。「這是一個鹽湖。」瀋冠軍說,「它不但鹽純度很高,而且鹼性很強。」之所以有這麼高的鹽度,是因為莫諾湖已經和外來淡水水源隔絕了50年。瀋冠軍說,因為鹽鹼性太強,所以大多數水生生物都無法在這裡生存。但它絕非死氣沉沉,因為富含營養鹽,這個湖裡生長有很多藻類,一些能夠忍受高鹽鹼環境的動物也在這裡安家,主要是一種小蝦和一種小蠅子產下的蛆。這些小動物又吸引來很多鳥類。事實上,從生物密度來說,莫諾湖大大超過了常見的淡水湖。這個湖的湖底沉積物中砷含量很高,同時這裡又生活著很多細菌。

這些細菌可以利用砷生活嗎?為了證明這一點,研究小組把帶有細菌的沉積物拿到實驗室裡,用大量的不含磷和砷的鹽水稀釋,以盡量去除其中的磷和砷,同時給這些細菌一些糖、維生素和微量金屬元素讓細菌繼續活著,培養一段時間後,他們分離出一種被稱為「GFAJ-1」的細菌。它屬於變形菌門的鹽單胞菌科。

然後,研究者們把「GFAJ-1」分成兩組在瓊酯培養基上培養,一組餵給砷,不給磷;另一組餵給磷,不給砷。實驗表明,餵給磷的細菌繁殖較快,但餵給砷的細菌也在繁殖,只是速度慢一些。放射性標記表明,砷元素存在於這種細菌的體內,包括蛋白質、脂類、ATP、構成DNA和RNA的核苷酸。光譜分析間接顯示,在DNA骨架中,砷取代了磷的角色。

2.亮點打破「碳氫氮氧磷」體系

等等,不就是能「吃」點砷嘛,這個消息怎麼就「驚人」了呢?這還要從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說起。地球上的生物千變萬化,有吸氧氣的,有見著氧氣就中毒的;有耐熱,有耐寒的……它們身體裡的元素五花八門,但有六樣基本元素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碳、氫、氮、氧、磷、硫,字母簡寫就是「CHNOPS」。磷在這「六大員」中排老五。它在生物體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細胞膜是磷脂雙分子層;而ATP是生物界通用的「能量貨幣」,它的全名叫做「三磷酸腺苷」。最重要的,是生物的遺傳物質「DNA」的基本組成單位就是磷酸連著五個碳原子的糖,再加上一個鹼基。

說起「砷」,提到它,大家都會聯想到毒,著名的「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翻翻元素週期表會發現,砷正好住在磷的樓下,說明它們是「一族」的,化學性質非常相似,正是這種「相似」使砷非常之「毒」。芝加哥大學分子遺傳與細胞學博士劉暘說,砷和磷很相似,容易代替磷整合到生物大分子中;但砷的化合物遠不如磷穩定,比如它組成的DNA容易水解斷掉,這樣就會出問題。砷代替磷的位置,又不干磷幹的事兒,把細胞搞得一團糟。

如今,NASA終於找到了既能讓砷進入身體,又能讓砷干磷的事兒的細菌,「CHNOPS」體系被打破了!從這個意義上說,NASA新發現的卻是一種「砷輔生物」。

3.意義擴展「生命」定義

很多人因為NASA的發現而歡呼,NASA的科學使命理事會副主席韋勒說:「對於‘生命’的定義被擴展了,當我們尋找太陽系裡(其他星球)具有生命時,我們應當讓思路更開闊一些,更多樣一些,想一想那些我們從來不知道的生命。」

對於細菌之所以能夠利用砷,NASA的研究者推測是因為莫諾湖底的沉積物裡含磷很少細菌不得已「學會」了利用砷的方法。而瀋冠軍表示,如果NASA的研究成果沒有問題,更大的可能性是細菌因為在高毒性的砷環境裡生長,找到了「解毒」的方法。瀋冠軍說,地球上磷的含量相當大,相比砷就少得多,所以「富砷少磷」的環境並不多見。但在其他星球上,完全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環境。在那裡砷可能會成為生物的基本組成元素之一。

劉暘則感覺NASA對「砷細菌」發現的宣傳有些誇張。細菌用砷代替磷並非不可思議的事,雖然砷組成的DNA容易水解,但如果細胞有很好的修復或者補救機制,還是可以活的。本來就有很多細菌生活在極端環境下,NASA或許只是發現了又一個新案例而已。這和「外星生命」並無直接聯繫。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如果證明砷真的取代了磷的位置,那細胞究竟是怎麼完成下游的一系列代謝過程,加入了砷的大分子。」劉暘說,「不是說不穩定特別容易被水解嗎,那細胞是怎麼修復這個缺陷的?是不是有些機制特別快地檢測出DNA損傷然後特別快地修復它?」總之,最有意思的可能還是下一步的研究。

4.質疑數據不乾淨?

在有人因為NASA的發現歡欣鼓舞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對他們的結論表示懷疑,比如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生化學家帕賽克就說細菌「DNA」中的砷可能只是被DNA所吸附,而非DNA的結構組成部分。不過,最猛的還是雷德福實驗室的生物學家羅茜·雷德福(RosieRedfield)。她在博客上發表文章說:「NASA沒有拿出任何能說服人的證據來說明砷元素已經進入了DNA,或者別的什麼生物分子。」總的來說,羅茜認為NASA實驗最大的問題是「數據不乾不淨」。

首先,研究者們是用莫諾湖沉積物進行細菌培養的。羅茜說,雖然這些沉積物被反覆稀釋過,但裡面還是含有磷和砷。研究者們說,稀釋之後細菌能得到的磷非常少,不足以維持它們的生長,說生物需要體重的1%-3%的磷來維持生命,但羅茜認為這個數據是不對的,因為他們研究的細菌可以在缺磷的環境下緩慢生長,細胞中只含有0.5%的磷。羅茜說,NASA研究者自己的數據都能表明,即使不加磷也不加砷,細菌也能緩慢增殖。總之,無論是高磷還是高砷環境,那些細菌可能全靠磷活著,根本沒有砷什麼事兒。

再有,NASA的研究者急於證明砷參與了細菌DNA的構成,於是他們「提純」了DNA,用質譜儀來測量砷和碳的比例。羅茜說,根據研究者的報告分析,他們的樣品中不僅有DNA,可能還有別的細胞中的分子;而且很多碳可能來自培養基。羅茜說,在磷環境中生長的細胞,DNA含砷量很低,但砷環境中生長的細胞,DNA中砷的量竟只有前者的2倍。這個差距太小了,可能只是實驗誤差。

研究者們用同步加速器X光來確定這些砷原子周圍的環境。羅茜同意這種做法,但不同意他們得出的「砷取代了磷通常的位置」的結論。因為數據顯示細胞裡含有0.19%的砷,但是DNA裡卻只含有億分之2.7的砷。砷可能以某種形式進入了細胞,但卻並沒有進入DNA。

所以,羅茜得到的結論是:「很多胡扯,很少的可靠信息……他們的數據可靠性被糟糕的數據獲取方法極大地削弱了。如果這個數據是一個博士生提交的,我會讓他們返工,多做些樣本純化的工作。」

羅茜表示她懷疑「地球上發現砷輔生物」的說法也是NASA有意無意的捏造。事實上,對NASA可能造假的懷疑由來已久。丹·布朗2001年出版的《騙局》描述的就是這麼一種情況。羅茜持類似的觀點,她說:「我不知道這些作者是糟糕的科學家,還是無良地想要推進NASA的‘尋找外星生命’的進程。至於那些(沒發表意見的)評論家,我猶豫是否要批評他們,因為他們的反對意見可能會被《科學》雜誌想要發表轟動性文章的編輯給拒了。」

12月8日,西蒙在其網站上作出了回應,但並未提及那些被質疑的內容。

来源:科技頻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