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度貧民窟到華爾街的華裔客家銀行家(圖)

發表:2011-04-16 19:4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印度加爾各答的坦格拉(Tangra)區在上世紀60年代曾是一個荒蠻之地,到處是臭氣熏天的皮革廠、垃圾場和未經鋪設的道路。坦格拉出身的人極少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大約100年前定居此地的華裔客家人。

不過Dan Chu做到了。

今年51歲的Dan Chu看上去有著華爾街的精明和世故,他是一個人脈極廣的銀行家,從事礦業並購這項發展迅速的金融業務。他的客戶包括美國主要煤炭生產商Alpha Natural Resources和Massey Energy(二者正在進行一樁70億美元的收購交易)以及印度鋁業公司Hindalco Industries Ltd.和鋼鐵企業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Mittal)。


一月,金屬和礦業投資銀行家Dan Chu在他位於曼哈頓的瑞銀(UBS)辦公室。

Dan Chu在瑞銀(UBS)的大多數同事都不知道他的經歷。他最初曾在一家皮革廠工作,與父母兄妹擠在一個房間裡生活。

瑞銀並購業務全球聯席主管柯克曼(Cary Kochman)說,Dan Chu從不談論自己的出身,所以讓人覺得有點神秘。柯克曼說,這些年來我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有關他的成長經歷,不過有一點我一直很確定,這就是他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安之如飴。

客家人在印度歷來都是二等公民。大多數客家人過去都以鞣制母牛皮為生,印度人一般則不屑幹這種活兒。

Dan Chu從小說的是客家人的方言──客家話。上學前和放學後,他都要在皮革廠幫工,做一些非常累人的活兒,諸如皮革拋光、用釘子把皮革釘起來晾乾然後再徒手把釘子取出。

他的父親曾在當地一所中文學校當過校長,賣過人壽保險,還做過旅行社代理人。他的母親幼時曾賣過自製米酒,後來經營一家皮革廠。

由於他們房屋後面就是垃圾場,而騎小型摩托車到加爾各答主要商業區需要45分鐘左右,因此整個村子共用一個地址:坦格拉南路47號。

Dan Chu說,我沒太想過自己長大後要幹什麼,我也沒有做過遠走高飛的美夢,因為我無法想像離開後的情景。

14歲時,Dan Chu在一個天主教的寄宿學校裡唸書,學校裡的其他學生多半都來自中產家庭。

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一個新教教會成員在坦格拉學校放假期間到這裡進行了參觀訪問,這是為在當地建一所學校和一座教堂進行籌資努力的一部分。為吸引孩子到教堂來,教會成員向孩子們分發了舊的聖誕卡片。

在一個以當地客家菜為主的宴會上,Dan Chu坐在來訪的美國人斯蒂爾(Fred Still)旁邊。他們之間的對話改變了Dan Chu的一生。受當地條件的艱苦觸動,斯蒂爾最終資助Dan Chu來到美國鳳凰城。

17歲時,Dan Chu和斯蒂爾一家住在一起。他當時對美國的唯一認識來自於看到的好萊塢電影。晚上他聽收音機,試著模仿美式英語的發音。他還試著去適應美國食品,諸如他從未吃過的沙拉以及從未喝過的涼牛奶等。另外,他還為學校的賽前動員會深深吸引。

放學後,他給草坪除草,粉刷房屋,洗車。斯蒂爾一家希望他成為一名傳教士。但Dan Chu想辦法進入了鳳凰城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就讀。

他獲得了向外國學生提供的少量獎學金,一頭紮進當時還很神秘的電腦世界。他還學了會計,希望這樣的技能會有助於他留在美國。晚上,他去一家中餐館做服務員,最後升到了副經理的職位。

1982年大學畢業後,他搬到了得克薩斯州米德蘭,在米德蘭第一國民銀行(First National Bank of Midland)做數據審核員。

他成了永久性美國居民,把全家搬到了美國。他們家後來開了一家義大利三明治披薩店。

他鬧著玩地申請了哈佛大學商學院。他認為自己被錄取是因為推薦信。他的推薦人包括他工作過的中餐館的老闆。

剛到哈佛時,他對投行業一無所知。雖然如此,1989年他獲得了當時素以高端客戶知名的專業銀行德威公司(Dillon, Reed & Co.)的面試機會,不過他以為自己去面試的是添惠公司(Dean Witter),所以對此欣喜若狂。

被德威錄用後,他投入了各種各樣的投行工作,比如合併、資本重組和債券。他對各項工作沒有什麼偏好,剩下什麼工作他都做。

1997年德威成為瑞銀的一部分後,鋼鐵銀行家Dieter Hoeppli把他招入麾下。在金屬採礦業向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新興市場擴張的時期,他們在全球各地忙著做交易。

2007年印度鋁銅生產商Hindalco Industries考慮在美國進行首樁並購交易──斥資60億美元收購亞特蘭大的Novelis,當時該公司依靠的是Dan Chu。

該公司董事總經理Debu Bhattacharya說,他在引導交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他通常並沒有試圖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他是一個謙遜、靈活的人。

在離開坦格拉大約30年後,他出差時回到了家鄉。皮革廠已經遷址了,他的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中餐館和中印餐館。

如今,他可以輕鬆地在賓夕法尼亞州肯尼特廣場(Kennett Square)為年齡分別為10歲和12歲的兩個女兒提供舒適的生活。

儘管如此,他說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珍惜擁有的生活,因為他年輕時一切都是自己辛苦掙來的。他建議自己的女兒去麥當勞(McDonald's)體驗一下努力工作。

他說,如果我把全家在印度的收入加在一起的話,不會超過1,000美元。

来源:辣椒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