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人家」疑是錯版文字(圖)

作者:丁啟陣 發表:2011-07-23 12: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枯籐老樹昏鴉,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這首小令《天淨沙》(秋思),無疑是元代散曲中最膾炙人口、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其中「小橋流水人家」一句,千百年來給無數讀者留下了無比美好的想像。但是,在這裡我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做一件煞風景的事情:探討一下這詩句存在的文字問題。

兩三年前,我曾寫過一篇短文,提出了「小橋流水人家」寫的並非是江南地區,而是塞外壩上景物的看法。這個看法,我至今未變;而現在有所改變的是:原作文字應該不是「小橋流水人家」,而是「遠山流水人家」。

今天流行的版本,大概是根據元朝散曲總集《梨園按試樂府新聲》(簡稱《樂府新聲》)而來的。這個總集雖然為元人所選輯,但作品文字不見得就是原始版本。我們注意到,這首作品還有另一種版本。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卷三引「北方士友傳沙漠小詞三首」,第一首如下:「瘦籐老樹昏雅,遠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斜陽西下,斷腸人去天涯。」跟當今流行的版本相比,文字有四五處不同,除「遠山」為景物不同外,其他各處均為文字有別,景物一樣。

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所引小詞三首,第二第三兩首分別如下:「平沙細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聲新雁,黃雲紅葉青山。」「西風塞上胡笳,月明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李陵台下,淡煙衰草黃沙。」這三首小令,應該是一組紀行之作。根據詩意、景物、塞上、胡笳、昭君等判斷,它們記錄的應該是塞上行旅情景。其中第三首作品中的李陵臺,當指位於元朝大都(在今北京市)與上都(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市多倫縣閃電河畔)之間一處驛站的建築物。據文獻記載,它是金章宗完顏璟(1168~1208)下令修建的李陵祠廟的遺蹟,位於「桓州故城西南四十里」,「去上京百里許」。桓州故城在今天內蒙古正藍旗西北的上都鎮。可見,李陵臺位於元上都西南方向百裡左右的某處,再結合第一首「古道」云云,大致可以確定,這一組小令乃是曲作家在大都至上都這一條古道上旅行時情景的記錄,具體位置,在今天河北省張家口市轄下的張北縣或沽源縣境內。

2010年,我曾多次到張家口、張北、沽源、內蒙古正藍旗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其中兩次,時間跟散曲描寫的季節一樣,也是秋季。遺憾的是,走的無論是張庫古道(張家口至庫倫的商旅古道),還是當今新修的鄉村公路,我都不曾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的痕跡;也很難想像,七八百年前的張北、沽源一帶,能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因為草原地帶的漫流水、季節性流水,無法也不必修橋。

根據張北、沽源等壩上地區地貌「山無頭」(即遠看有山,近看無山)的特點,我認為,「遠山流水人家」,應該是原作文字。而「小橋流水人家」,如果的確始於《樂府新聲》,那麼,這本書的編輯者一定沒有到過塞外(壩上)地區,不知道那裡難得見到「小橋流水人家」景象,而「遠山」卻隨處可見。

不過,「小橋流水人家」,在馬致遠的家鄉北京門頭溝妙峰山一帶,卻是到處都能看到的景致。不久前,我跟幾位朋友一起,到妙峰山鎮政府附近一處農家樂吃晚飯,雖然沒有走到山那邊、相傳為馬致遠故居所在的王平鎮韭園村,瞻仰一下「馬致遠故居」。但是,根據那一帶地處永定河上游、有山有水的地理條件,可以肯定,馬致遠故居所在村莊,「小橋流水人家」是尋常可見之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