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搖號買車太搞笑 看香港治堵妙招

作者:郎咸平 發表:2011-08-01 12:4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2010年12月23日,北京治堵搖號方案公布,民眾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聖誕禮物」顯然並不中意。而半年後的今天,首批搖號指標已經到期,仍然有1000多位中籤者沒有購車,媒體報導有關部門或將公布中籤不購車者名單作為「懲罰措施」。一系列政策讓消費者的購買權和不購買權都受到限制,這就是有關部門能想出來的唯一的「治堵方法」?

為什麼政策總是錯?為什麼總是犯最低劣的經濟學謬誤?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只剩下了無奈。

現在,在我們中國的各大城市,堵車基本成了普遍現象。我們的網友還對每個城市的堵車現象做了個總結,簡直太形象了!他們把首都叫「首堵」,上海是「一上路就堵」,廣州是「廣泛地堵」,深圳是「深度地堵」,成都是「成天堵」,重慶是「重複地堵」……

為了治堵,北京出了搖號購車政策,我是拍案稱奇,這麼差的方案也能想得出來,我真是萬分地佩服。這次方案的出臺,也讓我們知道什麼叫做「廣泛地徵求意見」了,就是說徵求了3000個人的意見。什麼叫做「順民心,為民辦事,得到群眾的廣泛擁護」呢?就是只有5.8%的人反對,而有94.2%的人都是支持的。而且,更搞笑的是,一個月放2萬個號,如果這次你搖不到的話,就下個月再搖。你曉不曉得,這樣積累下來是多少人?

我覺得我們在治堵方面陷入了一個誤區,總是先想到怎麼限牌,怎麼限行,出發點就是減少路上的車的一個數量,讓人感覺很奇怪。可能是因為我經常在香港和內地之間來回跑,通過對比我就發現,其實香港的道路還沒有北京寬,而車也很多,但它就不怎麼堵車,而且大部分時候開得還都挺快。我們做不到的事情,香港做到了。

所以,我想跟各位談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堵車經濟學。它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要降低汽車的密度,而不是減少汽車的數量。我給各位看個數據好了,就以平均每1000人所擁有的道路長度為例,香港是0.29公里,新加坡是0.91公里,北京是1公里,日本是9.34公里。從這個數據來看,北京跟新加坡差不多,應該並不擁堵,最起碼應該比香港好得多。但是如果只算北京市區的話,就是四環之內,就會發現不一樣了,北京市中心區的道路佔全市道路大概不到22.5%,其人均里程大概只有0.225公里,基本是全世界上最短的,密度高達每公里680輛車。各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意味著如果我們按照每輛車長度為4米來估算的話,一輛車的位置竟然要停3輛車。擁堵到這種程度,簡直太可怕了!

而香港雖然每1000人擁有的道路長度只有0.29公里,但是它有個「三七定律」。就是說,私家車佔七成,公交車佔三成,但平時真正上路的時候,卻是公交車佔七成,私家車只佔三成。因為大部分的私車車主平時上下班都選擇公交工具,他們只有在節假日才會把車開出來。經過這樣一個調整,我們發現香港每公里的密度大概只有133輛車,是北京的五分之一。而北京市自己就承認說北京有70萬輛公車,但是我告訴各位,這70萬輛既不包括中央各部門、部隊,也不包括國企,如果把這些都算上的話,估計北京差不多有200萬輛公車。北京市的機動車擁有量一共也才470萬輛,現在是公車佔了將近一半。

香港還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值得我們內地借鑒,那就是把市中心最堵車的地方調節好。比如說,我們去匯豐大廈、中銀大廈,或者置地廣場,這些都是中環的市中心。在我們的印象中,在這些大廈裡面辦公的人,或者去這些大廈的人應該都是有錢人,肯定要自己開車的,對不對?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應該有非常完善的地下停車庫,至少也要有地下三層,還可能有地下五層。如果你這麼認為的話,那你就錯了,因為這三棟建築根本沒有地下停車庫。各位覺得很奇怪吧?難道它不讓大家停車?你還真說對了,它就是不讓你停車。為什麼?因為它們做研究發現,如果在市中心搞個地下停車庫的話,車子開過來要轉一圈才能進去停車,這麼轉一下的話,就製造擁堵了。所以說為什麼不要有車庫?就是要避免擁堵。而且還不止這幾個大廈,香港的地標性建築基本都沒有地下停車庫的。

可是各位再看下中國內地的各大城市,比如北京,北京的治堵方案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舉措,就是在北京市中心的幾大醫院、幾大銀行都要建大型的、公共的停車庫,說要建20萬個車位。這不是自找麻煩嗎?20萬個停車位,這麼多車停進去的話,是不是每輛車都要停下來拿停車卡?拿卡的話,是不是就需要時間?那後面的車是不是就要停下來等?然後,再後面再停住,這麼多車一起停下來等,怎麼可能不塞車呢?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北京堵車其實也符合經濟學的原理。你看,過去政府是主張大家買車,那是因為汽車工業是中國的支柱產業,所以說,過去是「買車光榮」。現在呢?是在告訴大家「用車可恥」。

你用車就是不注重環保,就是違背了低碳生活的理念。然後政府又透過提高油價、提高停車費之類的措施來限制你開車。當然,這些措施出來之前同樣沒有舉行聽證會,因為不需要徵求我們老百姓的意見,它們需要的是什麼?是由我們老百姓來為它們買單。

而且,無論油價多高,停車費有多貴,對公車來說,這都不是問題。你看現在,我們有200多萬輛公車行駛在路上,公家的油、公家的車,還有表面上不是公車,但其實費用都是可以報銷的,實際上也算公車的。而且一般來講,公車的使用頻率非常高,你去其他單位辦事要用車吧,你去醫院看領導也需要用車吧,並且,公車要去的地方一般還都在市中心,因為黨政機關、學校、事業單位、醫院這些比較重要的、需要經常去的地方都集中在市中心。你看現在北京的協和醫院、北醫三院都在擴建,名字居然就叫「高幹病房」,不僅房子蓋得很高,位置還都靠近機關。我們老百姓呢,為了看病,也要到這些地方去,不管市中心有多擠,你都要擠進去,要不然你就找不到好的醫生看病。還有那些學校,非常好的學校,所謂的重點中學,也都在機關的周圍。也就是說,全國的資源都集中在北京,而北京的資源又都集中在市中心。

同樣的問題,香港就解決得很好,它是怎麼做的呢?在香港除了像中銀大廈、匯豐銀行之類的必須在市中心的,其他功能區都在盡量往外移,比如說購物廣場,沙田也有,別的地方也有,這樣規劃的話,就可以把人疏散開來,把人移出去,交通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北京可倒好,基本都反著來,比如說朝陽區CBD東擴,海淀區中關村北移,也叫北擴,西城區搞個金融街,東城區搞個20平方公里的什麼地下城,然後豐臺區又搞個城南區。也就說是,原先在市中心的功能區,不但不移走,反而繼續擴大,繼續增加人流、車流,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越來越堵。因為這完全違反了堵車經濟學的原理,這一原理就是減少汽車的密度。

還有一點香港也做得特別好,那就是它的公交系統很發達。除了香港,還有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公交系統都非常完善。而且,對這些地方的人來說,乘坐公交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牽涉到什麼身份地位。前幾天有一張照片,紐約市長在地鐵裡面,旁邊的乘客見了他也都沒什麼感覺。還有,瑞士的總理也乘坐地鐵,丹麥的首相騎自行車等等,都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也沒有什麼丟人的。再看看我們的官員,哪怕是一個處長坐一次地鐵,如果被人知道了,他都會感覺很沒有面子。

不過,我也理解,我們很多人不願意擠地鐵,也並不完全因為面子問題,而是因為我們的地鐵很不方便。看看我們這個地鐵的設計,比如在北京,我們從5號線倒到1號線,基本上是小1公里的路程,差不多要走10分鐘的。真不知道是誰設計的,一點兒都不人性化,為什麼非要搞得這麼複雜呢?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很多地方政府根本就不願意為我們老百姓著想。更可怕的是,我們的官員跟我們的專家學者總認為自己比老百姓聰明,各位曉得他們是怎樣擬訂方案的嗎?比如前面提到的北京出臺的28條治堵方案,就是幾個官員找幾個所謂的專家,然後閉門造車地把這個弄出來,完全不徵求老百姓的意見,然後用一週的時間來公示,之後就開始實施了。如果你趕不及在這之前買車上牌的話,你就只能怪自己倒霉了!

来源: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