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賊盜走多少稀世之寶(圖)

作者:張燕軍 發表:2011-09-24 15: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陪葬品是盜墓賊的終極目標。通常盜墓賊一看到陪葬品就會加劇腎上腺的分泌,從而呼吸急促,心跳加速,那種無盡的誘惑怎麼也抵擋不住。

最尊貴的陪葬品:重如山嶽的司母戊鼎

在先秦時期,鼎是最重要的青銅器物品之一,一方面鼎是用來烹煮和盛放肉類的器皿。在《曹劌論戰》中有所謂「肉食者鄙」的說法,因為生產力低下,物產不足,所以在古代「肉食者」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因此到了後來用「鐘鳴鼎食之家」來形容一個家族的富貴;另一方面,鼎也是一種禮器,用於旌功、祭祀、喪葬,也是權力的象徵。在喪葬中,鼎的數量可以用來表示死者的地位,「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五鼎墓、三鼎墓、一鼎墓都在考古活動中有發現。相傳大禹收集九州的兵器製造了「九鼎」,所以鼎也象徵著國家權力,被視作傳國重器,後來商朝滅亡,西周建立,「九鼎」也被運到了新都城鎬京,所以「定鼎」也表示建立新的政權。正如《左傳》所說:「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另外天子遇到什麼重要的儀式或在表彰臣子的時候往往會鑄造鼎,並且將事件、臣子功績記錄在鼎上。鼎上的文字刻有銘文,記錄了相當多的典章制度、冊封、戰爭等,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同時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以及鼎的形象設計都具有十分重大的藝術價值。因此,在有「青銅時代」之稱的商周時期,鼎可謂最為尊貴的陪葬品。

與鼎有關的成語很多,例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另外還流傳著與鼎有關的故事。傳說當年項羽就力能扛鼎,幾個人都抬不起的巨鼎被項羽一隻手就提了起來,這種力氣實在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項羽因此也聲名遠播,人們認為他是真漢子。另外歷史上還有「問鼎」的典故,根據《左傳》記載,當年周王朝受到外族入侵攻入了洛陽,強大的楚國國君楚莊王率兵勤王。一時之間,楚莊王得以知道周天子的孱弱勢力,心生鄙夷和輕慢,甚至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楚莊王在檢閱軍隊的時候,周天子派人前來犒賞慰問,這楚莊王竟問來人周鼎的大小和輕重。結果被一個大臣嚴厲呵斥:鼎的輕重是不能詢問的。所以後來人們用「問鼎」來比喻篡位奪權的野心。

如今出土主要有司母戊鼎、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這些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秦朝以後,鼎的原始意義逐漸消失,而隨著佛教的傳播在中國保存下來,成了放在寺廟之前用作裝飾和焚香的容器。在這些著名的青銅鼎器中,司母戊鼎是最富盛名的。它的發現還與盜墓賊分不開。

據說20世紀30年代末,有一個名叫吳希增的盜墓賊正在「探墓」,當鑽桿打到地底下十來米的時候,發現探頭碰到了硬物,抽出來一看,探頭竟捲了刃,在其上還留了一些銅綠。根據以往經驗他知道遇到好東西的可能性很大,於是找來幾名搭檔開始挖掘。剛開始進行得十分順暢,這些盜墓賊都是經驗老道的人物,幹起來這盜墓的老本行十分得心應手。經過一番周折,終於挖到了寶物的位置,一番清理整個寶物的樣子才顯露出來,原來是一個巨大的青銅鼎!司母戊鼎沉睡了許多年終究難免被侵擾。盜墓賊不知道這個鼎的名字,只見它橫臥在泥土裡,大如馬槽,所以後來司母戊鼎也被叫做「馬槽鼎」。

盜墓賊們歡呼雀躍,他們大聲喊著:「這下發達了!」。

一名年輕的盜墓賊難以抑制自己內心激動的情緒,對旁邊的吳希增說到:「吳叔,您看這鼎應該是什麼年代的,又能值多少錢啊?」

吳希增略微沉思了一會說道:「應該是先秦時期的東西,這麼大而且如此完整的青銅鼎少說也值20萬銀元吧。」吳希增知道20萬銀元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意味著什麼,所以雖然久經盜墓考驗,他的身子還是禁不住有些顫抖。

但是最麻煩的問題出現了,搬運該鼎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各種辦法都用過了不奏效。最後吳希增顧不得盜墓要隱秘行事的忌諱,找來了四十多個壯年男子幫忙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該鼎運到了地面,可謂歷經千辛萬苦,搬運的時候就如同在推動一座小山一樣。

雖然他們行事極為隱秘,但還是有人泄露了消息。當時駐守安陽的日本警備隊隊長黑田榮次以及各路古董商人都得知了此事,其中北京古董商蕭寅卿出價20萬銀元購買,但要求村民將之分解成40塊以便分批裝箱運走。但是一方面司母戊鼎硬度太高,另一方面村民怕蕭寅卿出爾反爾,分解的司母戊鼎就不好出手,於是停止了分解,並且出於安全的考慮,再次將司母戊鼎埋入地下。果不其然,後來日偽憲兵隊前來搜尋,村民採取金蟬脫殼、以假亂真的辦法,用別的出土文物保住了司母戊鼎,最終司母戊鼎也沒有落入日人手中。到了1946年,司母戊鼎才被重新挖掘出來得以重見天日。

司母戊鼎的名字是根據其腹身刻有的「司母戊」三個字確定的,整個司母戊鼎呈長方形,邊沿很厚,輪廓方而直,重達八百多公斤,高近1.5米,簡直就是一個龐然大物,顯示出不可動搖的威嚴和重如山嶽的氣勢。根據古文獻的記載,司母戊鼎應該是使用大量的銅、錫以及鉛等金屬按照一定比例在熔爐中整體煉製而成的。在鼎的四周和中央沒有紋飾,但是在其餘的地方都在細密、精細的雲雷紋之上都有饕餮、牛首等主要紋飾。另外在鼎耳外廓上刻有兩隻猛虎,血盆大口張開相對,虎口中探出人頭,造型十分別緻。司母戊鼎的紋飾、造型都顯示出商王朝時期的青銅器鑄造水平,被譽為「青銅之冠」。對司母戊鼎的艱難搬運工作,令人十分詫異,因為司母戊鼎畢竟只是商王祭祀母親「戊」的墓葬品,那商朝國君的墓葬品和隨葬鼎更加無法想像有多厚重。所以鼎真正是「貴」且「重」。

最雅緻的陪葬品:餘音繞樑曾侯乙編鐘

音樂在先秦時期就為人們所重視和推崇。孔子對音樂的重視應該是與周文王的弟弟周公的思想分不開的。周公在總結殷商王朝的失敗經驗時得出一個結論,天下應該被授予有德行的人,所以天下也應該按照德的標準來治理。而在周公那裡「德」是有等級差別的,比如士人和「小人」、長輩與晚輩之間的權利義務就不相同。為了使人們能夠接受這種差別並且認為這種差別是合理的,周公不得不藉助音樂:音符各不相同,有長有短,有輕有重,但是組合在一起能夠譜成和諧悅耳的曲子。周公、孔子等人對音樂的推廣以及音樂本身的魅力,使得與音樂相關的陪葬品,諸如成套的編鐘、編鎛、編磬等樂器,在先秦時期墓葬之中層出不窮。

在這些樂器陪葬品中最富盛名,莫過於被稱做「天下第一樂器」的曾侯乙編鐘。該編鐘在1978年挖掘位於湖北省隨州擂鼓墩境內的戰國時期南方小國國君姬乙的墓葬時被發現。因為姬乙的爵位是曾侯,所以該墓葬、編鐘都以曾侯乙命名。該墓葬出土了多大15000件珍貴文物,文物種類繁多涉及兵器、樂器、漆器、青銅器,等等,文物品質上乘,歷史價值頗高,其中九件文物被定為國家級文物。從相關文物來看,曾侯乙擅長樂理研究並且十分重視樂器的鑄造。曾侯乙在編排音樂的時候,因為一個宮女敲錯了一個音,曾厚就讓她回家去苦練三年,直到毫無差池才允許她重新歸隊,由此可見曾侯乙在音樂方面的嚴格要求和精益求精。曾侯乙編鐘與曾侯乙密不可分,可以說沒有曾侯乙世間就不會存在如此偉大的樂器。

該編鐘出土之時與陪葬時的狀態基本保持一致。該編鐘為銅木質地,共分8組和3層,長近11米,高約3米,以6個佩劍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作為依托,編鐘共65枚,重達3噸半,其體積、重量都是極為罕見的,也是中國考古史上出土的最大青銅編鐘。編鐘之上刻有各種銘文,標示音名、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等。該編鐘為首創的「合瓦式」,腔體結構十分獨特。這些銘文能夠方便演奏者演奏。該編鐘音域十分寬廣,音色優美、純正,足以見得古人在金屬的混合搭配以求樂器音色純正方面的技術是十分高超的。該編鐘的複製品在音色方面經過反覆對照、鑑定,一般人已經無法區分其與原件的差異,其演奏出的國內外名曲或大氣磅礡、或悅耳動聽、或婉轉悠揚使人聽了倍感震撼。

關於這個編鐘還有一個傳說。曾侯乙是一個痴迷音樂的人,對製造樂器也是十分擅長和樂此不疲。有一個想法讓他魂牽夢縈,朝思暮想,那就是鑄造一個最偉大的樂器,讓它流傳千萬世。或許是因為曾侯乙感動了上蒼,所以上天讓他得以獲得一塊巨大的天然銅。這塊天然銅在楚國銅碌山被發現,質地純淨,重量驚人,十分適合用來冶煉並製造樂器。曾侯乙得知此事心急火燎地命人馬不停蹄地去楚國運回天然銅。這塊天然銅一看就絕非凡品,因此楚國也想將之截留下來,但都未得逞。最後這塊天然銅也是有驚無險地運到了曾國,並且被曾侯乙用來製造了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用此鐘親自演奏,聲音宛若天籟,讓人如痴如醉。後來曾侯乙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編鐘的消息不脛而走,秦國國君也知道了這個事情,便派他主管音樂的大臣去曾侯乙府上觀摩,確認有無此事。這位秦國大臣心領神會,知道秦王覬覦這個編鐘,非要得到不可。所以他到了曾國以後對曾侯乙是威逼利誘,甚至揚言曾侯乙若不將此編鐘獻給強大秦國國君,秦國就會揮師討伐曾國。一聽到這一威脅曾侯乙就退縮了,他是一個仁德之君,老百姓的生死、曾國的存亡高於一切,也高於他摯愛的青銅編鐘,秦國在當時強大無比,就連強大的楚國也不能望其項背,所以他只得獻上編鐘。秦國君臣上下為得到寶貝歡欣鼓舞,歡呼雀躍,所以秦國國君讓人用編鐘演奏樂曲,秦國軍士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到音樂的美妙之中,到了最後一曲的時候,音樂的美好、戰爭的殘酷無情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他們紛紛將手中的武器跌落在地上,彷彿不願意再打仗一般。這下輪到秦國國君苦惱了。如果戰士不願意作戰,他一統天下的雄心偉業就無論如何也可不能實現了。所以他十分擔心,認為這是曾侯乙施的詭計,於是便派人秘密殺死了曾侯乙,並且將編鐘送回了曾國。這一體現曾侯乙畢生心血的偉大樂器也最終成為了曾侯乙的陪葬品。但其實歷史並非如此,曾侯乙編鐘是由楚國贈與給曾侯乙的,並沒有如此多的曲折離奇,這些都可以在相關史料看到。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曾經深深震撼世界考古學界。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實在令人讚嘆,畢竟這樣一個編鐘也需要一個人數眾多的樂隊來演奏。曾侯乙編鐘體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青銅器製造工藝,也表明瞭我國古代音樂的發達。在沉睡了兩千多年之後醒來的曾侯乙編鐘如今依舊可以演奏出繞樑三日的動聽樂章。而且曾侯乙編鐘並非吃穿用度所必須,也並不是出於炫富的考慮,體現的是墓葬主人在精神層面的追求,可以稱得上是最雅的陪葬品。曾侯乙在先秦時期的無心之舉,或許竟是後世陪葬品越來越「雅」的最初推手。

最威武的陪葬品:越王勾踐青銅寒光劍

古代很長一個時間段都處於一個冷兵器時期,到了唐宋慢慢才向火器過渡。所以在中國古代有很多有名的兵器,到了宋代冷兵器發展到頂峰,出現了所謂的十八般兵器,即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杈等武器。因此自然而然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冷兵器被用來當做了陪葬用品,成為了所謂的最威武的陪葬品。

在先秦時期,青銅劍是一種很重要的武器,歷史上也流傳著許多鑄劍師的故事,比如晉朝干寶《搜神記》載:「楚人干將、莫邪夫婦為楚王鑄雌雄二劍,三年乃成。干將以誤期自分必死,乃留雄劍囑其妻:若生男,告以劍所在。干將果被殺。其子長,得客助捨身為父復仇。」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兩把武器所能掀起的波瀾。故事中的干將是春秋末期著名的鑄劍大師,鑄劍技術出神入化,曾「採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為吳王闔閭鑄劍。這吳王闔閭其實也是個愛劍之人,他將最愛的金劍作為了自己的陪葬品。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一柄好的青銅劍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蘇州虎丘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悠久歷史,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盛讚道:「到蘇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虎丘在今日也是旅遊者遊歷蘇州必去之地。

而毫無疑問在虎丘中最引人入勝和最富盛名的名勝古蹟莫過於吳王闔閭墓的劍池。「虎丘劍池」四個大字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之子顏頵所書,而圓洞內石壁上所刻「風壑雲泉」,筆法瀟灑、飄逸有緻,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米芾的作品,而崖左壁有篆文「劍池」二字,傳為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從這些文人筆墨足以見得「劍池」的威名。

這劍池終年不干,泉水清冽,唐代李秀卿曾品為「天下第五泉」。而劍池最大的神秘之處還在於劍池下面是吳王闔閭的墓葬,因為吳王闔閭的金劍就隨葬其中,所以「劍池」由此而得名。但是劍池之下是否真是吳王闔閭墓以及墓中是否有金劍,一直都是歷史之謎。但是這種種跡象表明古人對兵器陪葬是情有獨鍾。

吳王闔閭金劍陪葬的事情並沒有得到證實,但是相反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青銅劍卻於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的一座楚國貴族墓中出土。其出土之時,裝於黑色漆木劍鞘內,一經拔出劍身寒光閃閃,就如同一把新鑄造的劍一樣,雖然已經歷經2300多年了。經過仔細的測量,越王勾踐劍全長為55.6厘米,劍身長46.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同時,越王勾踐劍的劍身上還佈滿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做工十分考究精細。除此之外,靠近劍格的地方還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劍鋒利無比,從一些文獻可以管窺一二。《越絕書‧寶劍篇》記載有名劍鑑賞家薛燭對該劍的評論:「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觀其瓤,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溢於塘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雖復傾城量金,珠玉竭好猶不能得一物。」《莊子‧刻意篇》則說道:「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越王勾踐劍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所以其身世命運一直為世人所關注,但是這把劍為什麼會出現在楚墓之內,也引起大家的紛紛猜測。有人說可能是戰爭的掠奪,有人則說是國禮的相贈。

除了越王勾踐劍之外,還出土了吳王夫差矛等舉世矚目的兵器,這些兵器都是作為陪葬品而被帶入墓中的,體現了墓葬主人的偏愛以及中國古代的墓葬文化。

責任編輯:隅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