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我國古人很重視南方,帝王大都坐北朝南,天子諸侯見群臣以及卿大夫見僚屬都是南面而坐;甚至在他們百年之後的陵寢,其墓碑也總是坐北朝南的。那麼,這是為什麼呢?根據對我國相關歷史文化的瞭解,樂奀認為「坐北朝南為尊」源自於古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和五行八卦之說,最早見於《周易》。
我們知道:在我國,建房子是很講究房屋的朝向的。房屋大都背北正門向南,稱為正房,而向東西的稱為廂房。正房都是由家裡的長輩住,這也體現裡中國傳統的「孝」。從地理知識的角度分析:地球自轉導致日出日落,而我國處在地球的北半球,所以面朝正南的房子總要比其他面向的房子在一天裡獲得日照更充足,所以久住在這個(面南)房子裡的人就比較健康。北為陰,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採光,還為了避北風。簡言之,坐北朝南原則是對自然現象的正確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地靈人傑。
但那時我們的老祖先們連地球是圓的都不知道,自然解釋不了為什麼住在面南的房子裡的人就比較健康,於是就有了所謂的「五行八卦」之說。按其說法:東方為木,南方屬火,西方為金,北方屬水。而皇帝是龍的化身,當然要坐在水上去壓火,這樣才吉利呀!作為九五之尊的天子皇帝,自然也要讓天下丞民對他盡忠盡孝,住在面朝南的房子,坐在面朝南的座位上。
而《周易·說卦》中說:「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意思是說,在八卦之中,離卦象征光明。當太陽處在正當中的位置時,照耀南方,使萬物顯明,都可以看到,這是代表南方的卦。所以帝王取法離卦,坐在北方,面對南方接見群臣,聽取天下政務,象徵面對光明,治理天下。故而《周易·說卦》說:「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古代君王登基之後便向南而坐,位置都是坐北朝南的,稱為「南面稱王」或「南面稱帝」。
與「南面」尊位相反,「北面」在古代卻是卑位,這首先得從「北」字涵義入手進行解釋。「北」的本義是「背」或「相背」。在甲骨文中,「北」字就是兩人背靠背的樣子。因此,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北,乖也。二人向背。」古時兩軍作戰,打了敗仗而逃跑的一方,總是背對敵人的,所以「北」這個字,就增加了「失敗」這一義項。《左傳·哀公二年》:「大子救之以戈,鄭師北。」這裡的「北」,就是「敗」或「敗逃」。因此古文中談到打敗仗時,常形容勝方「追奔逐北」。如《史記·高祖本紀》:「秦兵強,常乘勝逐北。」秦漢以後,「敗北」成為一個雙音節的常用詞。例如《史記·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後來「敗北」除了指軍事失敗或失利之外,還被引申為在各種競賽中失敗。
古代君見臣及尊長見卑幼,均南面而坐,臣僚或卑幼都是站在南面的,也就是面朝北的。故以「北面」指向人稱臣,稱為「北面稱臣」。《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以烹煮劉邦父親來要挾劉邦退兵,劉邦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意思是說:「我和你項羽都是面向北面向楚懷王稱臣,曾約為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請你分給我一杯羹。」後來「北面」亦有認輸、求降、求和的引申義。因為卑幼面向北方拜見尊長,所以拜人為師也稱「北面」。這在《漢書·於定國傳》中有例為證:「定國乃迎師學《春秋》,身執經,北面備弟子禮。」
北坐朝南,順應天道。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徵為失敗、臣服。君臨天下,九五之尊。土的五行色為黃色,土居中央,象徵一統江山。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