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中的粉房琉璃街
1921年出版的地圖
北京城文化名人薈萃,很多人最早來北京的立腳點即是各地在京設立的會館。北京的會館興起於明代,清代達到鼎盛,據光緒十二年出版的《順天府志》記載,當時大大小小的會館已達414處。
會館可以說是老北京的名人足跡留下最多的地方,比如位於南半截胡同的紹興會館,就是魯迅1912年來京後居住的地方,他曾在那裡寫下《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不朽的作品;位於南柳巷的晉江會館,曾是女作家林海音上世紀30年代在北京的落腳之處,《城南舊事》就是她以自己童年時在南城的這段生活為背景創作的;而位於粉房琉璃街的新會會館,則深深地打下了梁啟超的烙印,1916年,梁啟超曾在這裡起草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世凱的《保國會章程》,他的許多著作也是在新會會館完成的——
提起粉房琉璃街,總容易讓人想到做工精巧的琉璃製品或修建宮殿用的琉璃瓦,可實際上這條胡同與「琉璃」並沒有關係。據史料記載,這裡自明朝初年開始形成街巷,當時有一個姓劉的人家在街裡開了家粉房,就是製作粉條的作坊,因製作的粉條遠近聞名,於是這條街就被叫做粉房劉家街,至清朝末年時改稱粉房琉璃街,是由粉房劉家街的諧音演變而來的。
粉房琉璃街位於宣武區東南部、菜市口以東,北口在騾馬市大街,南至南橫東街,全長約一里多地,是一條南北走向、比較平直規整的胡同,胡同北頭東側有響鼓胡同、福州館街與虎坊橋相通,而在西側,則有北堂子胡同與果子巷相連。
粉房琉璃街雖然是從做粉條起始,但是據記載這裡卻曾會館雲集,只不過這些會館因年代久遠多數已經無存了。現存的也是最著名的當數新會會館,因為戊戌變法主要倡導者之一梁啟超曾寄居於此。這個新會會館就在粉房琉璃街南口西側的115號,從院門可以看出地勢高過旁邊的院落,但原來寬敞氣派的大門不知何時已然失去,空蕩蕩的只剩下用紅磚重新砌成的院門框架,加上院中陸續蓋起的小房,院內雜亂狹窄,如果僅僅從門前走過,很難看出裡面還深藏著大院兒。院子坐西朝東,由東、中、西院及跨院組成,據說當年梁啟超住在會館中院的三間北房。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1895年跟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1898年參與百日維新,主張變法,曾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梁啟超「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期間,就居住在這裡。此後,他才搬入東城區北溝沿胡同23號。梁啟超將他在粉房琉璃街新會會館的居室稱為飲冰室,他自號為「飲冰室主人」,其著作甚至也取名《飲冰室合集》等。時光流逝,百年滄桑,現在已然看不出當年會館的風采,只有舊址老屋尚在,難免使人唏噓不已。
粉房琉璃街歷史悠久,胡同兩側早年栽種的樹木可以說是一大景觀。參天大樹枝繁葉茂,從胡同的南頭綿延不斷一直排列到北口,樹梢直入雲天,兩側樹冠很多已交織在了一起,好像給整條胡同搭上了天棚。夏季來臨綠樹成蔭,整個胡同幾乎都在樹冠的庇護之下,炎熱的陽光照射下來,打在地上就成了斑駁陸離的碎影,暑氣頓消。
我家是粉房琉璃街的老住戶了,在這裡住了幾十年,直到1991年因落實私房政策給房主騰房,我們一家才搬走。有意思的是,我家房子的位置恰好是在粉房琉璃街東側與響鼓胡同相通的把口,院門卻開在了響鼓胡同裡,也就成了響鼓胡同裡唯一一座門牌是「粉房琉璃街」的院子。
粉房琉璃街由於從前幾年就開始拆遷,整條街的東側一面從南口開始向北已被拆了幾乎一半,蓋起了高樓大廈,使這條胡同的南段變成了「半壁街」,街內其餘的房子院牆有不少也都被刷上了大大的「拆」字,有的地方已是斷壁殘垣。但我還是熱衷於在這裡流連,感受古樸寧靜的胡同情懷,感懷梁啟超先生的書生意氣……
来源:中華五千年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