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在中國百姓視野中消失了千年的夢幻之馬「汗血寶馬」——阿赫達什(寶石之意),從它的故鄉中亞土庫曼斯坦,由空中穿越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這匹馬是土庫曼斯坦總統作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徵贈送給我國領導人的。土庫曼斯坦駐華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土庫曼人將馬視作親人對待,並只送給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給中國的這匹馬將成為「土中兩國和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然而,就是這種象徵著友誼和和平的千里馬,在歷史上卻曾引起過漢朝與其產國大宛之間的戰爭。
大宛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它位於現在中亞的什麼地方?讓我們一起回到遙遠的古代,來審視這段歷史……
一、若隱若現的天馬之城
大宛,是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都城為貴山城。它西北鄰康居,西南鄰大月氏、大夏,東北臨烏孫,東行經帕米爾的特洛克山口可達疏勒,在當時東西交通上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大宛國的原始居民以塞種人為主,屬於東伊朗人種。塞種人是公元前4∼前2世紀中葉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沿岸地區的居民,是斯基泰人的一支。公元前8∼前7世紀,斯基泰人西遷時,塞種人在咸海沿岸滯留下來。後來逐漸東移,公元前2世紀,他們受到大月氏西遷的衝擊,其中一部從錫爾河南下,他們在費爾干納地區建立了大宛國。
另外,在西域還有一個小宛國,國都為圩(xū)零城,距離長安7210里,全國僅有150戶,人口只有1050人,兵力則只有200人,屬於農耕民族。它的具體位置在今天的塔里木盆地東南處且末縣正南,喀位於拉米蘭河北岸一帶,比較偏僻。他們與大宛人一樣屬於塞種人,但與大宛國的統治者和人民並沒有直接關係。
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於公元前129∼前128年間抵達帕米爾以西,首先到達大宛。大宛國王聽說漢朝物產豐盈,本想與漢朝交往,卻因為中間被匈奴阻隔而未成功。他見到張騫後,非常高興,便向張騫問道:「你想到哪兒去?」張騫說:「我為漢朝出使月氏,卻被匈奴攔住去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導護送我們去月氏。若真能到達月氏,我們返回漢朝,漢朝贈送給大王的財物是用言語說不盡的。」大宛國王見張騫允諾報答,心中更為高興,於是派人給張騫作嚮導和翻譯,到達康居。康居又把他轉送到大月氏。雖然大月氏沒有答應與漢朝夾攻匈奴,但是張騫瞭解了西域各國的情況,為以後漢朝與西域的交往奠定了基礎。
張騫畫像
張騫,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影響的對外友好使者。
張騫回到漢朝後,向漢武帝描述大宛的情況說: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朝正西面,離漢朝大約一萬里。當地的風俗是定居一處,耕種田地,種稻子和麥子。出產葡萄酒。有很多好馬,馬出汗帶血,它的祖先是天馬的兒子。那裡有城郭房屋,歸它管轄的大小城鎮有七十多座,民眾大約有幾十萬。大宛的兵器是弓和矛,人們騎馬射箭。它的北邊是康居,西邊是大月氏,西南是大夏,東北是烏孫,東邊是扜罙、於寘。於寘的西邊,河水都西流,注入西海。於寘東邊的河水都向東流,注入鹽澤。鹽澤的水在地下暗中流淌,它的南邊就是黃河的源頭,黃河水由此流出。那兒盛產玉石,黃河水流入中國。樓蘭和姑師的城鎮都有城郭,靠近鹽澤。鹽澤離長安大約五千里。匈奴的右邊正處在鹽澤以東,直到隴西長城,南邊與羌人居住區相接,阻隔了通往漢朝的道路。
漢武帝是一個崇尚武力的皇帝,在西漢時期,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和作戰工具的馬匹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戰爭的進程和結果。當漢武帝聽張騫說大宛盛產良馬的消息時,非常高興,他決定引進這種良馬。沒想到,他的想法卻引起了一場戰爭。
二、「汗血寶馬」之戰
據《漢書》記載,大宛國貳師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馬,奔躍如飛,無法捕捉。大宛國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馬放在山下。野馬與母馬交配了,生下來就是汗血寶馬,肩上出汗時殷紅如血,脅如插翅,日行千里。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凶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東漢汗血寶馬青銅器。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當然,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
最初,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純金製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後,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為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為主,而良馬是騎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宣稱「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劉徹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領6千羽林軍,發各郡國囚徒惡少年共2萬人開始了遠征大宛的戰爭,由於出發前正值秋收,關東發生罕見的大蝗災。集結到敦煌的大軍沒有充足的給養就踏上了征程。至於軍糧,就沿途向西域各國籌集。有拒絕交糧的,一律視為大宛盟國,破其城,滅其族。李廣利率兵到達大宛邊界的時候,已經是初冬時節。由於水土不服,糧食缺乏,一路跋涉大漠荒灘,餓死,病死,被沙漠吞沒的不計其數,2萬大軍損失了一大半,馬匹也傷亡殆盡。第一次圍困大宛並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在大宛軍隊的反擊下,漢軍往東方潰敗,大宛騎兵一路追殺,漢軍屍橫遍野。最後只余李廣利等幾百人逃回了敦煌。
漢武帝聞報後,大怒,他派出使者把守在玉門關,傳令道:「軍隊有敢進人關的,斬首。」李廣利聞令恐懼,不敢入玉門關,只得駐紮在敦煌。漢武帝令桑弘羊負責軍需,調集20萬軍隊出征西域,同時,調用十萬匹軍馬,十萬頭牛和駱駝運輸物資,還有五十萬隻羊作為隨軍的肉食運往敦煌。這次出征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未走前次經樓蘭的老路,而是繞道鹽澤以北,抵達了輪臺國。並將拒不供給軍需的輪臺國屠城,城內能夠被帶走的糧食細軟,全為漢軍所得,其餘房屋財產被付之一炬。輪臺從歷史上消失了。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位於敦煌市城西北約90公里處。
輪臺被漢軍夷平的消息在西域國家中不徑而走,沿途各個國家無不恐懼。對漢軍需要的糧食和飲水,更是主動供給。在漢朝軍隊的威逼下,大宛的王公貴族們首先堅持不住,他們秘密派人聯絡李廣利,表示願意獻出天馬。李廣利則明確要求:天馬不僅要獻出來,大宛國王和郁成國王也必須被處死。第二天,這兩人就被叛變的大臣們綁縛到了漢營。漢軍在大宛城下將兩位國王斬首,向大宛索取了糧食,立親近漢朝的昧蔡為大宛新國王,然後帶上挑選出來的幾千大宛馬,踏上返鄉的路途。但是,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剩汗血馬1000多匹。
這次戰爭使得漢朝的威望達到了新的至高點。西域諸國幾十年中不敢妄動。後來班超出使西域,僅帶幾個人、幾匹馬就能降伏一個國家,甚至漢朝的使節可以隨時廢立其國君,調發幾國軍隊攻打敵對國,沒有一個國家敢不遵從。
汗血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但是到最後還是消失了。不過事隔幾千年後,在中國百姓視野中消失了千年的「汗血寶馬」,卻成為了與古代大宛所在國烏茲別克不遠的另一個中亞國家土庫曼斯坦與中國友誼的見證。
選自《絕版古國:神秘消失的古王國》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