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從何而來?影響幾何?(圖)

作者:邵立 發表:2012-09-16 02: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爭執,又一次掀起了民族主義的浪潮。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有多大?民族主義情緒對中國的社會和政治有什麼影響?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這個話題。

有的學者注重文本分析,把分析焦點放在民族主義者的著作(例如《中國可以說不》《中國不高興》等)和一些民族主義事件(例如1999年反美遊行,2005 年反日遊行等)。「政見」此前介紹的胡可禮的文章就從四本民族主義著作出發闡述了中國民族主義和地緣政治相結合的觀點。另外,俄克拉荷馬大學的彼得格里斯 (Peter Gries)教授在幾年前出版的專著中,綜合分析了中國的書刊、新聞報導以至遊行口號和標語中的民族主義文本,提出中國的民族主義是一種「面子民族主義」,即必須建立在和「他者」的不斷互動之上,而美國、日本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中國人用「勝利者」話語和「受害者」話語去解讀中美、中日之間的歷史交往和現實摩擦,從中汲取了建構民族主義意識源源不斷的素材,用以保存國家和自身的「面子」和尊嚴。


網傳熱圖:大陸媒體的嘴上功夫

相對於格里斯專注於帶有明顯民族主義特徵的文本,特拉華州立大學程映虹教授則更重視一般大眾文化之中的民族主義話語。他的分析材料是中國流行文化的媒介文本,包括流行歌曲和電視記錄片。他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實質是「種族民族主義」,其現代發端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龍的傳人》中對於中國人種的敘述: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他進而分析了張明敏、王力宏、謝霆鋒、SHE等歌手演唱的歌詞,發現「只要歌曲內容涉及國家民族、漢種族特徵就是最‘動人’(即最煽情),也是最有力的言辭,通常都置於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背景之下,襯托出中華民族外加苦難和美德,彰顯種族的抱負和期待」。

格里斯和程重視文本,是因為他們主要從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國民族主義觀念的內涵。但這不能回答中國的民族主義究竟有怎樣的影響力。針對這個問題,愛荷華大學的唐文方教授和Loras College的本杰明達爾(Benjamin Darr)教授就利用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對中國人的民族主義進行分析。他們更傾向於認為:中國人的民族主義起源不是來自於文化,而是來自社會和經濟的原因。

通過在2008年對3000多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他們首先分析了中國人國家認同感的強弱。為了更好地對比結果,研究者採用了2003年的一次跨國「國家認同」研究中曾經使用過的問題和回答方法。受訪者需要給四個體現國家認同的語句打分,如果他們完全同意語句敘述,就打100分,完全不同意是0分。調查結果發現,中國人打的平均分是80分。而2003年的調查中,排名最高的美國人也只有76分。也就是說,和2003年調查的三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人的國家認同感是最高的。

接著,唐和達爾分析了民族主義意識和中國人社會特徵的相關性。結果發現,教育程度和民族主義意識的強弱呈現倒U型,即民族主義意識強的受訪者的學歷主要是小學和中學,沒受過任何教育和受過高等教育的受訪者民族主義意識弱。從收入高低的角度看,收入越低的受訪者,民族主義意識越強。從城市化的角度看,城市新移民(農民工)的民族主義意識最強,農村居民在中間,城市居民最弱。從政治身份的角度看,黨員的民族主義意識比非黨員要強。

從民族身份來看,漢、回、維吾爾、蒙古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受訪者的民族主義意識都很強,民族之間幾乎沒有差異。但作者強調,少數民族人民只可能在文化和宗教的高度自治的條件下,才會接受「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

從年齡的角度看,在1931年到1959年間出生的受訪者(文章稱為「社會主義一代」和「文革一代」),比改革年代成長的受訪者更具有民族主義意識。這個結果同時表明,熱衷參與民族主義活動的「憤青們」,實際上在缺乏民族主義意識的中國年輕人群中屬於邊緣派(outliers)。

最後,研究者把相關問題結合,用線性回歸方程測量了中國民族主義意識的效果,即民族主義和民主意識、專制意識等政治問題的正負關係。結果發現:中國的民族主義者通常不支持民主化,反對資本主義,但支持威權政府的統治。

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唐和達爾認為,中國的大眾民族主義的廣泛程度是世界最高的。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教育的提高,民族主義思潮有可能減弱。民族主義對政權的穩定性和合法性有顯著效果,它能壓制公眾對政治自由化的需求。另外,由於民族的不同對民族主義意識強弱影響不大,作者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並不是像很多學者認為的那樣,植根於文化傳統裡面。

[參考文獻]
Gries, Peter Hays. 2004. China’s New Nationalism?: Prid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ang, Wenfang, and Benjamin Darr. 2012.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Political and Social Origi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1 (77) (September): 811–826. doi:10.1080/10670564.2012.684965.

程映虹. 2012. 「愛國主義,還是種族主義?當代中國種族民族主義剖析.」 In 認同與全球化:當代中國民族主義悖論, ed. 鄭宇碩 and 陳彥, 109–153.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政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