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開平之戰。
一舉拔掉元上都,元順帝倉皇逃竄,一年後病逝,此戰後,明朝修筑了開平衛,俯瞰整個北方蒙古草原,之後的幾十年,雖然蒙古人偶有勝仗,但基本都是被明軍追亡逐北。
點評:雖說徐達攻克元大都標誌著元朝的滅亡,但是在蒙古人敗退大草原以後,真正導致明蒙雙方攻守易形的則是開平之戰,開平是元朝的上都,也是蒙古草原重要的戰略要地,奪取了開平,也就意味著卡住了蒙古草原的咽喉,與遊牧民族作戰,一是要作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二是要要建立強大的騎兵隊伍,三則是要搶佔到關鍵的戰略要地,漢武帝反擊匈奴,第一槍就是在河套平原打響,因此才有了後來匈奴的倉皇西逃,唐朝反擊突厥,首戰也是先取定襄,才有了重創突厥的奇功,而宋之敗亡也在於幽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宋軍痛失戰略要衝地,百年來一直處於強敵的壓迫之下。開平戰役的意義也正在於此,雖然此戰的戰果算不上豐碩,但是戰略意義重大,此戰後,明朝修筑了開平衛,作為繼續進逼蒙古帝國的基地。
2、洪武二十一年藍玉捕魚兒海大捷。
滅敵數萬,俘虜七萬多人,北元政權的統治機構被一窩端俘虜到南京來,此戰宣告了北元政權的最後滅亡,從此蒙古高原已不再有如成吉思汗時代統一的政權,之後的二百年裡,雖然瓦刺和韃靼在蒙古草原輪流坐莊,卻早已不具備抗衡中原的實力,或依附於明朝,或偶爾騷擾,卻終難再锨起大風浪。
點評:如果說之前的明朝滅元以及攻克上都之戰,都沒有真正消滅蒙古的皇族的話,捕魚兒海大捷卻宣告了元朝帝國的最終滅亡。這些作為元朝正統的皇族們一股腦的被押解到了南京,北元的運作體系基本被摧毀。如果說在這之前,蒙古貴族心中或許還有所謂反明復元的希望,那麼捕魚兒海戰役後,希望就徹徹底底地破滅了。從此,逐鹿中原只能成為他們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夢。
此戰的意義在於蒙古草原被分崩離析成了若干鬆散的部落,時合時分,相互征戰不休卻難以對中原政權造成致命的軍事威脅。而幾大蒙古部落也先後向明朝稱臣並接受了冊封,無論是從現代的國家觀念看還是從封建時代的國家關係來看,從這一仗開始,所謂的北元與明朝的對峙已經不復存在,蒙古部落與明朝的關係,漸漸的由國與國的關係變成了地方諸侯勢力與中央政府的關係,後來的史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無論是瓦刺的也先也好,還是韃靼的俺答也好,他們與明朝邊鎮戰爭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個冊封的爵祿。
金庸老先生在《鹿鼎記》中尊清貶明,大談滿清給中國帶來了多少領土云云,對比史實,不禁令人啞然失笑。優秀的小說家未必是優秀的歷史學家, 明朝應該反思的是,為什麼這樣強勢的軍事勢頭卻不能保持持久,明朝前期,面對統一的北元政權,明軍鐵騎追王逐北,打了一連串的勝仗,卻為什麼不能守住固有的勝利果實,在蒙古已被打成若干鬆散部落,力量嚴重削弱的情形下,卻沒有進一步向蒙古高原滲透勢力,卻是因噎廢食,實行退守自保的戰略,明朝之敗亡,戰略上的短視難辭其咎。
3、永樂八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
在斡難河戰役中大破韃靼軍主力,蒙古各部紛紛向明朝稱臣,此戰進一步削弱了蒙古各部落的實力,並瓦解了蒙古部落的內部。戰後明朝以勢力均衡的原則對蒙古的幾個主要部落進行冊封,明朝在北方的武功達到了極盛時期。
點評:從戰略上說,明成祖的指揮只能用兩個字來概括--穩進。明軍充分發揮了立國50年的建設成果,不僅打出了軍威,更打出了明軍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驚人的戰爭相持能力。明軍用步步為營的方式,集中優勢兵力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而火器與騎兵相結合的打法不僅成為了蒙古騎兵的噩夢,也對後來明軍的戰術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明軍的進攻精神發揮的最為淋漓盡致的一戰,而這也正是永樂皇帝苦心經營的結果。
電視劇《亮劍》裡有句話說的好:一個統帥的氣質也決定著一支軍隊的氣質,一個統帥的靈魂也將成為一支軍隊的軍魂。明軍這個時期的表現正是這句話生動的寫照,馬上皇帝永樂的進攻精神也滲透到他每個士兵的血液中,這是一支在當時世界堪稱最強的軍隊,貼木兒東侵明朝路上病故,與其說是明朝的幸運,不如說是他自己的幸運,與這樣的一支軍隊交手,赫赫威名的帖木兒大帝恐怕一生的英明都要付之東流水了。
遺憾的是,明軍的進攻精神僅僅是在洪武和永樂兩朝曇花一現,後世皇帝以防禦為主的戰略思想,大大限制了明軍進攻戰術的改良,也扼殺了明軍的進攻精神。宋朝進攻乏力是因為騎兵缺乏,但是明朝並不缺馬,產馬的甘肅和陝西西部地區都在明朝手中,內蒙地區的蒙古部落也多是臣服明朝的,明朝缺少的就是有頭腦的戰略家和有進取精神的統治者。
4、明正統14年,名將于謙北京保衛戰。
瓦刺大軍在土木堡將明軍打得全軍覆沒,並俘虜明英宗,名將于謙指揮北京保衛戰,大破也先大軍,迫使其交還英宗。蒙古軍的兵敗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先在內訌中被殺,分散的蒙古部落又重新接受了明朝的冊封。
點評:十五世紀中葉是世界歷史上值得記住的一段日子,從1449年到1453年,東西方兩大文明古國---中國與羅馬。他們的首都相繼遭到蠻族的圍困,不同的是:明朝以其充足的國力和出色的指揮打贏了北京保衛戰,而東羅馬則在彈盡糧絕後國破家亡,被土耳其人亡國滅種。土耳其在東羅馬的土地上把奧斯曼帝國推向了極盛,蒙古人則在北京城下遭受到又一次沈重的打擊。
事實上,土耳其滅亡東羅馬是順理成章,而蒙古軍兵敗北京也是實力使然。在封建時代,如明朝這樣的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帝國,只要內政統一經濟穩定,是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滅亡掉的。宋朝積弱如此,但鼎盛時期的遼國也同樣不能滅之,宋朝和明朝最終的亡國,其實是亡於腐敗,而此時的明朝尚未到這一步。土木之敗確有士兵戰鬥力下降的緣故,但更重要的還是荒唐的指揮。在明朝朝中,也存在著一批實幹派的大臣,英宗被俘虜後,滿朝哭哭啼啼,還好有于謙為首的一批明白人堅信明朝必勝。而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在土木堡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後,明朝又在短短的時間裏組織了22萬精兵,這種驚人的戰爭動員能力以及物質基礎,都是蒙古人所無法相比的。
于謙並不是一個典型的職業軍人,反而是一個文官,而此戰也並非是考驗他的戰場拚殺能力,而是戰略部署能力和統籌規劃能力,對於此時的明朝來說,只要可以做到君臣一心,三軍用命,此戰的勝算就已超過八成,于謙很好的協調了各方面,圓滿的完成了這一切。這一戰明朝打敗了蒙古人,但是攻守雙方卻調了個,從此以後,明軍更是龜縮於長城堡壘之中,很少再有大兵團出塞作戰的戰例。而實力遭到嚴重削弱的蒙古人,也沒有再對明朝形成致命的威脅,至多隻是騷擾明朝邊境而已。但是之後于謙對於明朝軍隊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還是使明軍在一段時期裡恢復了強悍的戰鬥力。從北京保衛戰勝利到蒙古放還英宗的這幾年間,蒙古人屢次對明朝邊境發動進攻,但是經于謙整頓後的明軍均將其擊敗,最終換取了英宗歸國和蒙古內訌的結局。遺憾的是于謙在奪門之變後被英宗殺害,從于謙到袁崇煥,自毀長城的悲劇不止一次發生在明朝君主身上,讓人扼腕嘆息。
5、公元1517年,明朝水師在廣東屯門和西草灣接連重創葡萄牙水軍。
葡萄牙軍隊損失慘重,之後漸漸改變了對中國的政策,轉而以欺詐手段騙取了澳門。此戰對明軍的影響在於,明朝的戰船和火炮都在此戰後吸取歐洲的技術得到了改良和革新。
點評:單從軍事角度上說,兩場戰役只能算是小規模的水戰,不說和大型海戰比,就是和明朝同時期的抗倭戰爭比也是小很多的,但是這畢竟是明朝水師與歐洲水師的第一次交手,中國人第一次認識了來自遙遠西方的陌生對手。葡萄牙人原本要採取征服政策來對待明朝,卻遭到了慘重的打擊,之後陸續西來的荷蘭等國也同樣嘗到了類似的滋味。明朝獲得了歐洲的戰船和火炮,並使自身的造船與火器技術得到提升。
100年後,明朝同樣為了靠近大陸的澎湖而將荷蘭艦隊重創,對於中國科技發展史來說,這場戰爭同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件,明朝的東南沿海與歐洲殖民者進行的一系列小規模戰鬥,使大航海時代初期的歐洲人意識到征服中國只是愚蠢的想法,與中國搞好關係謀求經濟利益才是正途。於是才有了明朝中後期西方科技的陸續傳入,並使中國古代科技達到了又一個飛速發展的高峰期,也使明朝人開始放眼看世界,明朝時期最早進入中國的一批傳教士,都驚嘆於中國知識階層對於西方科學的渴求精神,如徐光啟等有識之士更開始嘗試引進西方科技改良中國的天文,曆法乃至農業生產,雖然起步稍晚,明朝卻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進行著向知識時代的邁進。
6、明朝中後期,倭寇橫行,名將戚繼光等致力於平倭戰爭,奮戰數十年後終於平定倭寇。
點評:抗倭戰爭的勝利其實沒有多少可炫耀的,幾十萬明朝大軍,卻奈何不得區區倭寇,這是驕傲還是恥辱?明朝的衛所制度在這一時期已經徹底腐朽,幸好還有如戚繼光等一批名將,用私家軍和募兵制的方式為明朝重新錘煉出一批精銳之師。而在之後的張居正時代,以戚繼光為代表的一批抗倭將領也成為明朝軍事改革的先行者。黃仁宇在其著作《萬曆十五年》中把戚繼光稱為「孤獨的將領」,此話並不為過,在整體軍事制度已經腐朽的情況下,這些忠良之士彷彿是一批救火隊員,為國家去扑滅燎原的烈火。之後的隆慶朝和萬曆初年,明朝借鑒平倭戰爭的經驗改良了裝備,並對軍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修補性的改革,使明軍在遼東和宣府等地又重新擁有了一批精銳的軍隊,明朝以此軍隊打贏了朝鮮戰爭,也讓明朝達到了其發展里程上又一個中興的頂點。倭寇平定後,明朝解除了海禁,從此進入了一個對外開放的黃金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遠達美洲地區。而西方的科技文化也在這一時期廣泛的傳入。
7、明朝抗倭援朝戰爭。
歷時七年打敗日本,不但確保了國土的平安,更使日本龜縮於島中不敢擴張達300年。
點評:直到今天,所謂的「抗倭援朝戰爭」依然被人爭論不休,原因是明朝在抗倭戰爭中損失慘重,以至給了滿清崛起的機會。但是從今天看,這種說法是典型的形而上學。滿清的崛起是明朝自身的腐敗所致,雖有抗倭援朝造成軍力削弱嚴重的原因,但根子還要歸結到明朝軍事的腐朽和內政的失當中去。但是對比抗倭援朝戰爭,滿洲人同樣應該叫一聲幸運的。從日本內戰中走出來的日軍,戰鬥力正達到其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地步,無論是裝備還是作戰能力,都要比後來的滿清強很多,但遺憾的是,日軍遇到的是中興時期的明軍,滿清遇到的則是沒落時期的明軍。中興時期的明軍在朝鮮打出了國威,在總兵力遠少於日本的情況下,卻最終給了日本致命的打擊。從戰爭的過程看,明朝打出了一系列可圈可點的勝仗,無論是多兵種聯合作戰的能力還是軍事指揮能力,都達到了其整個朝代的最頂點水準,日本的失敗則是空前慘烈,最後一戰的露梁海戰,500多艘日船,逃歸的不足四十艘。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明朝選擇坐視朝鮮不救,待日本勢力做大而明朝進入衰落期後,中華江山縱然不會落到滿族人手中,也多半會讓日本人糟蹋個夠戧,這是一場必須要打的戰爭,也是一場贏得漂亮的戰爭,之後的滿清崛起是明朝自身的原因,即使沒有這場戰爭,以明朝的腐朽速度,那也是遲早發生的事情。另一個需要注意的事實是,明朝進行朝鮮戰爭,前後六年花費800萬兩白銀,而滿清單單是甲午戰敗的賠款,就有兩萬萬兩之具,對比之下,這場戰爭明朝是打對了。
(本文略有刪減)
来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