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天量貨幣哪去了?

作者:唐志軍 發表:2013-06-25 10:1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6月25日訊】今年5月以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至少三次提及「貨幣存量」,且逐層逐步展開。報導顯示,李克強首次提及「貨幣存量」,是在5月13日的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當時他指出,「在存量貨幣較大的情況下,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較高」。時隔不到一個月,李克強在6月8日主持環渤海省份經濟工作座談會時二度提及「貨幣存量」,併進一步要求「要通過激活貨幣信貸存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而在流動性異常緊張折射出貨幣政策的困境、同時市場對央行是否會在政策上給予寬鬆支持揣測不斷之際,在6月19日最新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策層再度用「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給貨幣政策定下基調。

應該說,在當前中國貨幣和信貸的總量與規模非常大、存量貨幣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不足、效率不高、貨幣空轉甚至是泡沫化的問題嚴重之際,我國已不能再一味地靠信貸刺激來保持經濟增長,而必須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不放鬆,通過改革優化信貸結構,充分發揮存量貨幣對經濟的支持力度。也就是說,李克強所提出的「盤活貨幣信貸存量」這一貨幣政策新基調,把握住了中國經濟的矛盾所在,具有很強的政策前瞻性,對於解決經濟泡沫化問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提供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都十分重要。

然而,問題是,怎樣才能盤活貨幣信貸存量呢?

貨幣政策的目的是通過調控貨幣存量來影響信貸,併進而影響實體經濟。因此,判斷貨幣政策是否有效,就其根本而言,是貨幣政策是否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繁榮和可持續健康發展。而實體經濟能否得到貨幣信貸的有力支持,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市場上的有效貨幣總量(有效貨幣總量是指M2中扣減遺漏後的餘額)。有效貨幣總量越大,可供借貸的貨幣就越多。二是信貸資金在不同主體間的分配。分配給實體經濟的比例越大,在金融部門空轉的比例越小,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就越大。三是實體經濟對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對信貸資本的腐敗越小、產能過剩程度越低,實體經濟對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就越高。

因此,要解決「如何才能有效盤活貨幣信貸存量」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答:一是,中國發行了天量貨幣,這些貨幣哪裡去了?在哪些環節產生了漏出?二是,中國的信貸存量和增量都很大,為什麼這些錢未流向實體經濟?為何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還患上了貨幣飢渴症,不斷的喊缺錢?只有先明白了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對症下藥,提出盤活貨幣信貸存量的有效舉措。

讓我先回答為何貨幣會漏出,即在擁有天量貨幣(信貸)的同時有效貨幣(信貸)供給總量為何卻不多這一問題。

總體來看,中國的貨幣總量不可謂不大,截至5月末,中國M2總量達到104.21萬億元,中國的M2/GDP的比例也已多年接近或超過200%。也就是說,中國已貨幣超發多年。而且,今年以來的貨幣增速也非常快,M2增速為15.8%。問題是,如此天量貨幣供應,為何市場上還普遍「缺錢」呢?到底在哪些環節發生了遺漏,使得有效貨幣供給總量卻不高呢?

就我的觀察來說,中國的貨幣漏出主要發生在以下環節:

一是貨幣化進程導致的漏出。在從計畫經濟轉軌到市場經濟中,大部門商品需要貨幣化,此過程會需要大量的遠遠超出GDP總量貨幣。如住房市場開放後,需要大量貨幣;中國債市,主要是金融債有近30萬億,中國股市也需要大量資金,股市市值與GDP差不多。

學術界通常用M2/GDP的值來衡量一國貨幣化與金融發展的程度。我國貨幣供應量一直處於較高水平,表現為廣義貨幣供給量M2與GDP的比值從1992年起就逐年呈上升趨勢,即我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近二十年來的確迅速提高,這一過程必然會產生巨大的貨幣需求;但和M2/GDP大幅增長相對應的是,狹義貨幣供給量M1與GDP的比值增長相當平緩。

雖然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中國經濟確實經歷了一個不斷貨幣化的過程,然而,問題是,這個轉型過程需要這麼大的貨幣來支撐嗎?據我測算,境內實際流通的貨幣,中國是美國的3.5倍還要多!而折合到單位GDP,則中國的M2/GDP為美國的7倍(見拙文《百萬億元M2的「罪與罰」》!所以,即便經濟貨幣化是導致中國貨幣遺漏的一個因素,但也不會是一個主導因素尤其是在當前中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已經比較高的情況下。

二是儲蓄率的畸高不下引發的漏出。自20世紀90年底以來,中國的儲蓄率整體上呈不斷上升趨勢。儲蓄佔GDP的比重從1996年的37.2%上升到2011年的52%,15年間上升了14.8%)。這導致中國的儲蓄率遠高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材料,中國的國儲蓄率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2011年國內儲蓄率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不到20%。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儲蓄率不僅遠高於發達國家和地區,也遠高於歷史上以高儲蓄率著稱的東亞四小龍。

在中國的儲蓄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住戶儲蓄佔總儲蓄的比重比較穩定,甚至有所下降,而與住戶儲蓄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政府和企業儲蓄在總儲蓄中的比重卻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1996年企業儲蓄佔總儲蓄的份額大約為36%,2011年則上升到了44%左右;政府儲蓄佔比也有較大的增加,從1996年的佔總儲蓄的9%上升至2011年的15%。

儲蓄率居高不下,就導致釋放出來的貨幣,很快就重新回到銀行體系,被儲存起來。從這個角度來講,高儲蓄率是貨幣漏出的一個渠道。但在另一個層面,高儲蓄率卻也給銀行提供較大的可貸資本。於是,高儲蓄的貨幣漏出功能因此而被大大的削弱了。也就是說,高儲蓄也不是中國天量貨幣(M2)消失的主要原因,更不是中國信貸市場出現「錢緊」的主導因素。

三是貨幣在金融部門內部的空轉。應該說,中國的信貸供給總量是很大的,截至3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達65.76萬億元,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2.76萬億元,同比多增2949億元。如果這些信貸能流入實體經濟,那麼市場上應該「不差錢」。然而綜合所有數據後發現,2012年以來,較快的貨幣擴張政策卻並未給實體經濟帶來多少裨益,全國範圍內的企業仍面臨缺貸、愁貸甚至求貸的境況。大量數據表明,企業實現了銷售數量的增長,但卻未實現銷售收入的提升,陷入了即便產品售出也拿不到貨款,轉而只能再次求助於銀行貸款投入再生產的現實之中。造成此的原因,就在於「貨幣信用自身內部循環、自我'空轉'的數量正越來越大,速度正越來越快」。

貨幣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的情況,可以在我國貨幣供應的內部結構變化及其趨勢中尋找答案。我們可以發現,M1佔M2的比例基本處於下降趨勢,M1/M2與(M2-M1)/M2有明顯的剪刀差並有擴大趨勢。據我國貨幣統計口徑,M1主要由流通中的現金和單位活期存款構成,主要體現貨幣的交易職能;而M2=M1+儲蓄存款+企業定期存款,主要表現貨幣的資產職能。我們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貨幣向可以獲得更高利息的准貨幣轉化,即過剩的流動性以准貨幣的形式滯留在金融體系內部而並非直接進入實體經濟的流通領域參與商品交易和商品流通。

那麼,貨幣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的比例佔有多大呢?據一些經濟學家的估計,很可能高達30%左右。比如說,據向松祚估算,一季度全國新增人民幣存款6.11萬億元中,至少有1/4來自於貸款派生。

如果加上房地產資金股票等市場的「虛擬經濟」佔用,則天量貨幣供應或天量信貸資金中,起碼有接近一半的貨幣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從而使大量的新增貨幣並沒有成為生產要素配置到實體經濟當中去,而是游離於金融市場內部,以企業債務、股票、銀行短期借貸等高級金融資產形式獨立存在,未真正流入到製造業等實體經濟中。從這個角度而言,貨幣在金融體系內部的「空轉」是造成中國天量貨幣(信貸)消失的主導因素。

来源:財經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