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相處 貴在「爭情不爭理」(組圖)

作者:廖玉蕙 發表:2013-06-29 16:3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6月29日訊】深弄小巷的人生百態,家庭碎事的光影絮語,在作家廖玉蕙的筆下彷彿定格,一幕幕的故事展演,映照著讀者的心靈角落;讀來的餘韻有人嘗來苦澀、有人飲啜甘甜。在她升格為祖母后,人生的百轉千折,盡化成通情達理的自在自得。她是婆婆、也是媳婦;她是母親、也是女兒。她的心情,或許也是你的故事。

操之在己,成之於人-婆媳不需情同母女

「兒子在未結婚前和我說:‘如果你和未來的媳婦相處有問題,媽,我不會幫你的。’我回他:‘你先把你的口才訓練好,幫你老婆吧!’」

一貫風采自若的廖玉蕙說來依舊談笑風生,一般人聽了容易氣急敗壞的事,在她的眼裡總有新的解讀;不是特立獨行,而是能解開慣性思考的束縛,指向一條開闊的路。

「我不會干涉媳婦與兒子間的生活,也不將自己的觀念放在別人身上,當然也不會介入對小龍女(廖玉蕙的孫女)的教養。祕訣是‘要忍住’,長輩的修養總要好一點,我有時候也很佩服我自己。」廖玉蕙笑著說。

「媳婦需要把我當成媽媽來看待嗎?不用。‘婆婆’這個身份也很好,婆媳彼此間需要的是協調,不是執著。要遇到背景相似、思考相近的人,是多麼可遇不可求的事啊!人生,許多事情是‘操之在己’,但更多事情,卻是‘成之於人’。」

廖玉蕙也不把媳婦當成女兒來看待,因為……她有時對媳婦,會比對女兒還要好一些。

「當兒子媳婦來家裡做客時,我會故意暗示一下對媳婦說:‘哇,你公公特別去買這麼好的魚耶,女兒想吃還沒有。’對一個人好,不要都默默做,我們要讓媳婦知道,她是被我們重視的,她回來我們這裡才有歸屬感。」

「我自己也是別人的媳婦,清楚在婆家難免會不自在,這是共同的人性。我長別人幾歲,或許能多擁有一點智慧;既然瞭解了別人的壓力,就要體諒、同理別人。」廖玉蕙玩笑著說,有時看媳婦好像臉臭心情不好,還會暗自思忖:「是不是兒子對媳婦不好?還是我有哪裡需要檢討啊?」

廖玉蕙稱自己的兒子與媳婦都是「有個性」的人,既然如此,何苦讓自己變成「刺蝟」,去硬碰硬呢?有時放下身段,會得到更多意外的回饋。


廖玉蕙與寶貝孫女「小龍女」合影。(圖/廖玉蕙提供)

「在小龍女六個月時,我對媳婦說:‘真的很謝謝你。’;媳婦卻回我:‘為什麼你要謝我,這是我女兒耶。’我一聽就……‘對喔,我差點忘記了,可是郭台銘是大老闆,他的股東也可以和他獻花吧!我也是小龍女的小股東,當然可以恭賀你吧!’」她信手拈來的家庭片段,就如同一篇篇短篇小說,而她總以幽默睿智換來美好的結尾。

「當歷經世事,你會瞭解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家庭和樂愉快。我們這一生要需要爭的是‘情’,而不是‘理’。」爭對了理、贏了面子又如何?太用力想要抓緊些什麼,你的手心裏,卻什麼都留不住。

「有次我媳婦幫她老公跳出來講話,我和先生都感到很欣慰:‘媳婦的心是向著兒子的。我們總是希望兒子能幸福,如果太太願意尊重自己的先生,我們都該珍惜這份情緣。’

那做為媳婦的身份呢?廖玉蕙認為所謂「溝通」一定要把話講出來,但講話的「口氣」很重要。並且:「好話要說在前面,建議擺在後面。」

例如覺得婆婆煮的菜吃不習慣,可以說:「媽,你好辛苦喔,媽媽要不要休息?我來做就好了。」換個方式詮釋不會傷到人,也表達對婆婆的孝順與敬意。而面對妯娌,仍舊是帶著一顆柔軟體諒的心。「每次我回婆家,都會特別感謝小叔和嫂嫂,謝謝她們照顧婆婆。每個人都需要被肯定,我做的,反而是最²單的工作。」

常聽人說,婆媳是另一種母女關係,但母女關係是否真如此甜蜜?婆媳不需非得要情同母女,而是讓一段新的關係,發展更美好的連結。這等「做人的哲學」該如何修習?廖玉蕙說,寫作讓她能以多角度思考,一次次探究人際網路的親密與疏離;而影響最多的,或許是她的母親。

當母親沒有了「後來」-化解母女心結

廖玉蕙說自己的母親就像是「負面教材」,但是這層「負面」並非有惡意,而是在相處的磨合下,讓身為「女兒」這個角色,懂得從中反省與蛻變。

「我母親是紀律森嚴的人,我常想,就是定了那麼多規矩別人才容易犯規;沒那麼多規矩,自然別人就不會犯規了。」對母親的反動,反而讓她的待人處世變得溫暖寬容,

「母親離世的最後一年來我家住,向來疾言厲色的她,即使在病中仍然是態度嚴謹、用詞尖銳。有次我教課後回家,我母親突然自怨自艾的說:‘人老了就是沒用,今晚我就要回自己家’、‘人家(指外佣)坐飛機來的比較了不起,她比較需要家庭溫暖,以後你就把她當阿嬤款待,我等等就去收行李……’」廖玉蕙又急又惱,心想到底又是哪裡惹到母親?後來才曉得,是自己買了兩包炸雞柳,第一包先給了外佣,第二包才給了母親,母親在意的是順序的問題。

「我也是很氣呀!跑到浴室捶牆壁、又打開蓮蓬頭讓冷水沖頭,為什麼我做什麼都不對?」

但當廖玉蕙走出浴室後,卻能和顏悅色地對母親說:「媽!我就是不懂事,你就原諒我嘛…..但你也要負一點責任啊,你怎麼不教好我呢?你讓我對你撒嬌嘛…..」

她轉念替媽媽著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風格、個人色彩和成長背景;所有的人際關係,只要願意替對方想一想,一切事情都能過去的,更何況是自己的母親。

「母親告別人世後,我不斷回憶過往的相處歲月,許多話如果我能好好講、換個方式講,會不會一切可以變得更好?」但,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生命就像是一個循環的圓,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透徹那種刻骨銘心。廖玉蕙思索反芻與母親微妙的情感關係,即使百般懊悔「早知道」,母親也已經沒有「後來」的故事了。但回憶追索,如微風撫慰,廖玉蕙結蒂了她自己、與他人,「後來」更圓滿的故事,母女縱有心結,等待煙消雲散後,發覺根深蒂固的,是長存的百般深情。人無非是經歷了昨日的碰撞,才能成就今日的豁達。

沒有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的孩子會更好

廖玉蕙同時是教學生涯數十年的「老師」。對於社會氛圍對於世代價值的憂心忡忡,「草莓族」、「芒果族」?她提醒父母親不要將負面標籤貼在孩子身上,大人宰制著孩子的世界,若反覆說「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了?大人是否也該負點責任?

「一代不如一代嗎?現代的言論更為自由、精神更為開放,學生才思敏捷、反應靈活,沒有一代不如一代,其實是一代比一代強。我們都不是天生睿智,你不能只放大年輕人的缺點,卻不善用他們的優點;況且我們都忘記回頭看,自己年輕時是否有這麼好?」

「不要用四五十歲的成熟,譏笑十多歲的天真。」拋開對下一代的成見與煩憂,切莫習慣了指責,卻忘了孜孜教誨,關於未來的焦慮不安,大人們更要為孩子負責。

「大食人間煙火」的廖玉蕙,看儘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起伏跌宕,她分享給媽媽們:「不要有所含恨,也不要有憾恨。」因為你的心,也牽動著孩子的心,愛會傳染,恨也會。

「世態人情經歷多,閑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

當繁華散盡,後來我們會曉得對世間的荒謬微笑,只要家人在身旁,所有付出的愛,都不會只是曾經的美麗;再難解的習題,不信溫柔喚不回。

来源:BabyHome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