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10日訊】恐懼真是種奇妙的感覺,老鼠、昆蟲、廣場和電梯都能讓一些人恐懼得不能自製,但打著恐怖噱頭的B級片上映時,影院卻總會坐滿主動接受恐懼洗禮的觀眾。
恐懼自何而來,它的生理基礎是什麼,到目前,人們只是瞭解些許皮毛。
前不久,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戴維·拉基森教授在嬰兒身上進行了試驗。他的試驗對象是一些11個月大的男嬰和女嬰。研究開始前,他首先將蜘蛛圖片與恐懼表情圖片放在一起展示給孩子們看,這是為了在他們心中建立蜘蛛與恐懼的聯繫。而後,拉基森展示了另外兩組照片,一組包含了蜘蛛和歡快表情,一組則是鮮花與恐懼表情。
結果發現,男嬰注視兩組照片的時間均等,而女嬰明顯更加關注第一組照片。這意味著男嬰並不認為蜘蛛與恐懼有什麼聯繫,而女嬰則相反,她們能夠迅速建立這類聯繫,認為蜘蛛就是恐懼的代名詞。事實上,在更廣泛人群中進行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據統計,約有5.5%的成年人和兒童怕蛇,3.5%的人害怕蜘蛛。懼怕蜘蛛、蛇和其他危險動物的女性比男性要多4倍。
作為感覺的一種,恐懼自然與大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現在已經可以確定,大腦中的杏仁核是控制恐懼的神經中樞。在這個控制中樞裡,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約翰·溫米與其同事揭開了為什麼窒息總與恐懼同步而至的秘密。
他們發現在小鼠的杏仁核處,有一個名為ASIC1a基因表達量很高。當正常小鼠突然闖進二氧化碳濃度很高的鼠籠中後,會被突然而至的窒息感嚇得呆住不動,但缺失該基因的小鼠卻對這樣的環境沒有絲毫的恐懼感。不過,當科學家將一種能夠表達ASIC1a基因的病毒注射到缺陷小鼠的杏仁核處後,它們對窒息的恐懼感又回來了。
在另外一個實驗中,溫米還有一個意外的發現。正常小鼠在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環境下,杏仁核處的pH值會下降,也就是稍稍有些變酸。原來,吸入的二氧化碳會促使大腦中杏仁酸的水平上升,從而激活了ASIC1a基因並表現出恐懼。而後溫米又向這裡注射了一些碳酸氫鈉溶液(就是人們平時發麵用的小蘇打,其水溶液呈鹼性)來中和這種酸性,並抑制了pH值的下降,小鼠的行為頓時發生了巨大變化:它們也能「無畏」地面對窒息的環境了。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精神科醫生理查德·多克提到,迄今為止,儘管已經探索多年,但焦慮症與基因之間有何聯繫,人們仍舊一無所知。他認為,這項研究真的很有價值。至少從小鼠身上看,ASIC1a可能將會成為人們對付焦慮症的一個新靶點。
(有刪節)
原標題:與進化有關的恐懼
来源:泛科學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