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抓週現場 不再有聽診器了(圖)

發表:2013-11-13 22:0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11月13日訊】看到了一張百年前的照片。時任杭州廣濟醫院院長的英國醫師梅籐更查房時,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禮地向他鞠躬,上了年紀的梅籐更也入鄉隨俗,深深彎下腰回禮。黑白兩色裡的一老一少,定格了遙遠的溫馨。這張照片延伸了問題的跨度———醫患關係,是如何告別脈脈溫情,走向殘酷博弈的?它也拓寬了問題的邊界——— 醫患關係的改變,僅僅是醫療領域的問題嗎?


上世紀初,杭州,英國醫師梅籐更,查房時遇小患者鞠躬。

博弈

在接受採訪的20多位醫生中,趙立眾是特別的一位:去年4月13日被病人刺傷後,他無疑具備了與眾不同的視角。僅僅在被刺後第3天,趙立眾就實名認證了微博,並寫下了後來用作微博簽名的一段話:「我並不仇恨持刀偷襲我的人,只是希望通過我的鮮血來警醒社會。」

或許由於經歷,這位醫患衝突的受害者會記住一些平淡無奇的患者。有個瘸子,騎三輪車來看病,錢不夠,趙立眾就借他200元,過陣子還回來,一堆皺巴巴的零錢;前幾天來了位50多歲的農民工,心率才40,急需動手術,他安靜聽完自己的病情,悄然走了,「我想治,但我沒錢。」

趙立眾努力撥開衝突,去認清它背後深藏的體制問題,可是,當思考走到這兒,就撞上了巨大的無奈。很少有醫生不明白醫保體系和醫療價格體系對醫患關係的決定作用,但誰又能改變什麼?即使在患者的匕首下倖存,趙立眾還是逃不脫另一種傷害。當他帶著父親到醫院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主治醫生甚至不想接這個活兒,怕治不好,也怕醫生更擅長鬧事。

博弈成了醫患之間的常態,衝突則是博弈失衡後最壞的結果。

這種謹慎態度普遍存在於受訪的醫生中。上海醫生孫琦(化名)記得一個小男孩,送來他所在的區級醫院會診。孩子情況危急,一刻都耽誤不起,可家屬想要把孩子送去更好的醫院救治。

「我很想強行把孩子留下,轉院肯定救不過來了」,孫琦回憶起這段往事還有些激動,「但我不敢,手術不是百分百成功的,如果不成功怎麼辦?還是個‘常規’的流程———(家屬)花個兩萬找人鬧一鬧,醫院賠個十幾萬,利益面前,很多人都是屈服的。」最終,孫琦只是做了番真誠的建議,並目送孩子轉院,走向必然的夭折。

惡化

這種信任的缺失,始於何時?

對感性的吳明營而言,變化是上世紀末的一段畫面:監護室的架子上,原本孤單的聽診器漸漸有了彈簧表、呼吸機、氧氣瓶的陪伴;再後來,CT、核磁設備也一一湧入。

現任北京同仁醫院心外科主任醫師的吳明營畢業於1985年。他將畢業後的幾年稱作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工資由國家發放,醫生無需參與任何經濟問題——— 衛生改革在上世紀80年代啟動後,隨著蛋白保健品在病房悄悄流傳、被當作藥品售賣以積聚小金庫,氣氛就開始發生變化。

等到新世紀之初,從英國回來的吳明營發現,在北京、上海,醫院大樓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瘋狂吸納病人,有些甚至在樓頂建起了停機坪,醫院的膨脹已難以抑制,信任也隨之被摧毀。

2004年,孫琦畢業。在校園裡,還很少有人感受到將要面臨的衝突。直到進醫院兩三年後,摩擦才頻繁出現。當孫琦在護士臺被一群家屬圍攻時,衝突觸手可及。男的在後邊看,女的上來抽耳光。孫琦被老師拎出來,塞進辦公室。老師在門口努力抵擋,孫琦坐在椅子上,心情卻出奇平靜,「沒什麼好辯解的,只是覺得很失望、無奈。」事情最終以所謂「常規」的方式解決,孫琦承認,這些事不斷消耗著他對職業的信念。

2012年,目睹傷醫事件不斷增多,企業家張金良改良了公司生產的家用安防設備。

這套外觀類似辦公櫃,名為「太極俠」的安防器材,包括鋼鐵盾牌、滅火器、防火毯、破窗錘、噴霧劑、報警裝置等一系列防身設備。

起初,大多數醫院擔心配置這樣的設備會加劇患者對醫院的不信任,但隨著醫患衝突的加劇,對設備感興趣的醫院越來越多。

發起醫者實名求尊嚴聯署的廣醫一院醫生張子謙曾寫了一本名為《就醫法門》的書,教授普通患者如何更精明地看病,他曾將樣書寄到廣州各大公立醫院醫務科,建議購置於院內,供患者閱讀,但無回音。現在,張子謙感嘆,「也許該再寫本給醫生的《面對患者法門》了。」

選擇

當大多數人越過衝突本身,將視線投向醫療體制,一些醫生的思考更進一步。「醫患關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會的一部分」。為趙本山做過手術的德濟醫院院長宋冬雷告訴我,「經濟高速發展,誠信缺失,各行各業都一樣。」

當信任和禮貌從整個社會圖景中淡出,很難要求醫患之間還保持相互鞠躬的姿態。

與此同時,醫生也是社會中的普通人,面對行業的變化,也在作出自己的選擇。

孫琦自稱是上海最後一批本科學歷的醫生。如今,沒有碩士以上學歷,很難再進入醫院。醫學本科就耗時五年,加上讀研,成本不可謂不高,入行的收入相較而言就顯得微薄。

孫琦有位同學選擇了讀研,等畢業進入醫院,發現已被樓市遠遠甩在身後。在慶幸自己入行早、及時買了房的同時,孫琦也為所在的行業憂慮——— 醫生們並非生活在真空中。

「上海一家三甲醫院的院長告訴我,他們院的新醫生,一個月到手才900多塊」,發起聯署的醫學界網站創始人陳奇銳向我透露。

孫琦和妻子都來自醫道世家,他們的兒子是兩個家庭唯一的後代。

幾個月前,在孩子的抓週現場,已不再有聽診器。

来源:南方都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