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僅僅是對人的年齡,就有許多不同稱謂,而對不同人的不同年齡,又有不同的稱謂,且大多都有歷史上的典史出處,一直沿傳至今,蔚為大觀。
赤子:初生的嬰兒。
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顏師古註:「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髮,其色赤。」
襁褓:亦作「襁褓」、「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後漢書·桓郁傳》曰:「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孩提:二三歲的幼兒。
《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趙岐註:「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齠齔:兒童換齒。
《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
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陶潛《桃花源記》曰:「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幼學:十歲。
《禮記·曲禮上》曰:「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註:「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
《禮記•內則》曰:「拂髦,總角。」 鄭玄註:「總角,收髮結之。」 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
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及笄:女子十五歲。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束髮:男子十五歲。
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破瓜:謂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歲。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三十歲。
舉例:《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四十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知命:五十歲。
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艾:五十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
耳順:六十歲。
語出《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 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花甲:六十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七十歲。
語出: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耋:七十至八十歲。
《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耄:八十至九十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頤:一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