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隆古城(組圖)

發表:2014-07-24 13:2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鎮隆古城位於信宜市鎮隆鎮八坊村委會,在古城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大江順流而下,匯合於鑒江,古人稱之為「竇江」,因而鎮隆古稱為「竇州」。因為兩江匯合水流較大,現在,人們也叫這個地方為「三叉海」。鎮隆古城始建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歷代州縣府之地,1955年,信宜把縣城從鎮隆遷到東鎮。古城中的古建築大多建於元明清代,民國時所建成的古民居多分布在與鎮隆古城一河之隔的鎮隆古街上。這些古建築物的風格頗為別緻,有中國傳統的,也有中西合壁的,顯得十分古典而大氣。

一、學宮

學宮是古代的官辦學府,鎮隆學宮又稱為大洪國王府,它始建於公元1354年,歷經重修建。主體建築以大成殿為中心,前有賢關、聖域坊門、欞星門、灃池,中有大城門、名官祠、鄉聖祠、大成殿、東西廊,後有崇聖祠、尊經祠、明倫堂。鎮隆學宮,採用中國古典建築的特色——紅牆綠瓦,整體的建築顯得莊嚴雄偉,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精堪的建築藝術,以及信宜人民的聰明智慧。清朝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廣東天地會首領之一陳金江率農民起義軍攻佔信宜縣城(鎮隆是信宜舊縣城),並自號稱為南興王,建立大洪國,以學宮為王府,領導農民起義軍投入到反清鬥爭中,幾年後便被清廷所剿滅,而清剿南興王的正是出自大洪國的叛將鄭金。鄭金被清廷收買後改名鄭紹忠。鎮隆學宮成為廣東省近代農民起義鬥爭的革命遺址之一。學宮現存有大成殿、東西廊、大成門、欞星門、賢關坊門和聖域坊。1990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欞星門


文明門

二、文明門

文明門當地人又稱為「紅樓」。鎮隆是信宜的古縣城,在封建社會,縣城四周都有城牆圍住,為此,鎮隆舊縣城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修建城垣,分別有東南西北門,今天的鎮隆早已找不到城牆,四個大門也只剩下南邊的城門-文明門。文明門門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取「清雲路上構傑閣,獻奇納秀開文明」之意而得名,據說過去信宜縣城凡官宦履職調任,或民間婚嫁喜慶之事,都要經此門出入,喪葬之類事情則要迴避此門。其城門通體為紅色,建築體寬長為24米,寬14米,高30米,顯得氣勢恢宏。樓分兩層,底層為翁城,中開大拱門,拱門高4.73米、寬4.4米、深10.55米。屋頂是典型的歇山式木結構磚瓦,屋檐下有蓮頭托拱頭,飛檐翹角襯以紅牆綠瓦。正面的黃色陽臺、紅色的立柱。文明門經歷多次改建,在風格上盡量保留原貌——仿宮殿式。文明門於1984年被列為茂名市文物保護單位。


王梅軒書院

三、王梅軒書院

鎮隆古城歷代是粵西南地區的治學中心,各地學子雲集於此,歷代以來人才輩出,極大地促進了粵西南地區的政治和文化教育發展。鎮隆舊縣城的古書院群,現保存較為完整的書院、公祠有十三家之多,如起鳳書院、黎照書院、顧廷樞公祠等。其中最有看頭的是2001年重修的——王梅軒書院。王梅軒,字孔昭,號梅軒,其人文武奇才,有勇有謀,據書院中的文字記載「年十八襲千戶,而高肇兩郡賊寇陷據,公奉旨率全伍官軍剿巢至高肇之東安、西寧、包田、大邑及廣西之平南、容縣等地蕩除扑滅,留駐信宜守禦,屢推選軍政掌印,誥授武德將軍,隨官落藉」。王梅軒書院遵循古代建築的特色——紅牆綠瓦的風格,外牆是紅色的瓷磚鋪設,正門是座高大的門樓,裡面大院寬敞,後座立有一座亭閣式建築,左側則是棚式結構的書院房舍。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