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的獨特風景
地球人類社會是宇宙中物質運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雙重因素作用的產物。人類創造了文明文化,自一開始就是多元的,並且自發端之始,又是不平衡的。人類在進入距今約10000年的時期,文明發展的步伐突然加快。人們將萬年以內存在的文明文化總體上概括為四大文明,即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和中華古代文明。奇異的是,前三大文明因異族征戰、社會變遷等諸多因素先後中斷,唯獨中華文明連綿五六千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成為世界文明中獨特的風景線。這裡有兩個問題,一是我們總是宣傳要熱愛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為什麼?二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為什麼不似其他三大古文化中斷而能傳承至今?我認為,這是由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特質和屬性決定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具有量和質兩方面的歷史先進性。
中國古代文化量的先進性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先進性首先表現在數量上,中國古代文化產品總量約佔全人類同期的33%。主要表現在:
其一,中國古代文字出現居世界諸文明前列。中國約在8000年前就創造了文字,華夏祖先在早期的勞動生活中,很早就創造出了文字元號,並大量劃刻在陶片、龜甲和獸骨上。這些文明的痕跡,就是早期的文字和文化。現在一般認為,3000至40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是中國文字文化的源頭,但實際上要早得多。在甘肅大地灣文化遺址出土的8000至10000年前的陶片上就刻有文字元號,到甲骨文已是一種相當繁榮和茂盛的文字了。
其二,中國古代文獻數量居世界之首。文字創造之後,中華文獻也隨之出現。中國古代帝王十分重視文獻建設。據古書記載,古者「君舉必書」。早在夏、商、週三代時期即設有王朝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所以中國古代國家文化典籍史書極為豐富。
其三,中國古代個人著書在春秋即已出現,為世界最早。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中國逐漸形成國有經典、郡縣有志、家族有譜,這樣一種三個層級、種類豐富、文獻繁榮的世界罕見的古文化現象。
其四,中國古代發明造紙術比歐洲早10個世紀。紙張的大量使用促進了文化的普遍繁榮。而歐洲直到1267年,義大利才建起第一家造紙場。此前,歐洲人只能用羊皮進行文字記錄工作。在中世紀歐洲,抄一本《聖經》要用300張羊皮,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的傳播範圍。
其五,中國古代物質產品生產居世界前列。中國古代的物質產品在英國圈地運動前約佔世界的50%。在鴉片戰爭之前的明清時期有所滑落,約佔世界的35%。即使如此,中國的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和物質產品生產仍一直長期居於世界前列。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最強大的國家和經濟體。中國古代文化產品生產與物質文化產品相匹配。中國古代文化量的先進性有著堅實的物質經濟基礎。
中國古代文化質的先進性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的質體現在德、善、和三方面。雖然也混合著糟粕雜蕪,但從主體上看,可以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德文化、善文化、和文化,這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根本屬性。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德文化。這是因為我國的古代文化起點很高、源頭重德。據專家研究,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已有了「德」字的表符。在金文中「德」亦有多處記錄和多種形體。華夏先祖軒轅皇帝懷有「修德振兵」之志。
古代典籍中記載和論述德則已相當普遍。《周易》有「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周易》又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裡把有形的天、地、君子和無形的道德並列,對德的認識達到新的境界。《尚書》中論德也很多。如「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成王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民不易物,惟德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今之學者普遍認為,重德是周代初期人們的一種共識,也是後世儒家論述天人合一的一個中心命題。著名學者何新提出,貫穿《尚書》的核心歷史觀念應該是一個德字。
至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大思想家們對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闡述。老子洋洋灑灑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德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道和德成為老子的哲學基礎。孔子在《論語》中數十次提到德,如:「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提出:「德不孤,必有鄰」,並向將仕者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善文化。早在商代的金文中,就出現過善字。中國古代先賢均秉持民本理性、人性至善的理念與追求。雖然儒家荀子傾向性惡論,但孔子的原初儒家思想是主性善的,亞聖孟子更是深刻闡發了人的性善論。而在民間影響廣泛的《三字經》也傳承了性善論,開篇即講「人之初、性本善」,成為民間草根主流觀念。性善論和西方宗教關於人有原罪的性惡論本質不同。孔子主德主善,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還創設了一大批德目及要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恕等,極大地豐富和延伸了德、善的理義。
再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和文化。人是有社會性的高等動物,個性不同,利益主體迥異,如何相處?中國古代儒家有一大法寶——「和」。孔子重和。孔子在論「和」的精神、「和」的價值時,繼承了前賢「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相成相濟」的思想,但又有新的發揮和升華。孔子講「和」,是先講個人心性之「和」,然後再由己及人,從小到大,漸次推到人際之「和」、家國之「和」、人類之「和」、天人之「和」。墨子主張非攻、兼愛,實際上也是「和」。孫子雖著有《孫子兵法》,但最高策略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是「和為貴」。儒家還提供了一條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被國際哲學界、倫理學界推舉為黃金律。明代鄭和下西洋數萬人,浩浩蕩蕩、威武雄壯,卻秋毫無犯,唯廣送禮物,廣播友誼。連這位鄭大人的名字都改稱「和」。這種歷代長期秉持並實踐「和」文化的現象也是世界強國中獨有的。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連綿傳承5000年絕不是偶然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人本、理性特徵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觀較之於西方文化的宗教性和人類中心主義,顯得更加人文和理性,而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是那個時代世界最先進、最優秀的文明思想,是人類思想的高峰。孔子思想在西漢成為國家主流意識後引領中國在2000多年中長期領先世界,並維護著國家統一。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