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兒童騎竹馬遊戲(圖)

發表:2014-09-09 0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小時候,男孩子們最喜歡玩的一種遊戲叫竹馬。他們用一根竹竿當馬,放在兩腿中間,後頭著地,前面用手把牢,指揮著它奔跑或停止。小巷內、街角邊、天井中,往往可以見到成群放了學的頑童在玩竹馬。

騎竹馬作為一種兒童遊戲,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據《後漢書·郭伋傳》記載:郭伋在并州為官時政績很好,與民眾素結恩德,後來「始至行郡,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晉張華《博物誌》中也記載道:「小兒五歲曰鳩車之戲,七歲曰竹馬之戲。」晉人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中記載:「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這裡的「竹馬」雖然代指兒時的友情,但也表示騎竹馬是當時兒童們的遊戲。

竹馬遊戲在唐代極為普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長干行》詩中雲:「妾發初復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裡,兩小無嫌猜。」僅此幾句話,男女兒童在一塊兒活潑嬉戲的情景,已描繪得宛若目前。白居易《贈楚州郭使君》詩中也雲:「笑看兒童騎竹馬,醉攜賓客上仙舟。」還有白居易《喜入新年自詠》詩:「大歷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會昌春。」詩人膾炙人口的佳句,在敦煌晚唐第9窟東壁門南的供養人行列中有生動的表現,其中一貴婦人的右下側畫一穿紅色花袍、內著襕褲、足蹬平頭履的童子,一條竹竿放在胯下。左手扶竹馬,竹馬彎彎;右手執一帶竹葉的竹梢,作為趕馬之鞭。童子抬頭向上,作仰望狀。童子在一群禮佛的貴族婦女行列中、在嚴肅的禮佛行列中,竄來竄去,充滿了活潑可愛的純真和快樂。同時也表現了兒童摹仿成人,以竹代馬、奔跑嬉戲的活動場面。

敦煌遺書卷子中也有騎竹馬的文字記載,P.2418《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嬰孩漸長作童兒,兩頰桃花色整輝;五五相隨騎竹馬,三三結伴趁兒。」因為騎竹馬預示小孩長大後走富貴路,大人總是動員小孩去騎竹馬。竹馬簡單易玩,以竹、以木、以秫皆無不可,跨於襠下,手持刀、槍、劍、棒之類,威風凜凜,頗有將軍氣概,廣為男孩子所喜愛。古人也常以騎竹馬作為童年的象徵,如杜牧《杜秋娘》詩雲:「漸拋竹馬戲,稍出舞雞奇。」今天,不少老人回憶早已逝去的童年時,大多會感慨:「記得小時騎竹馬,不覺已是白頭翁。」或感嘆:「想當年穿開襠褲騎竹馬,轉眼已是白頭翁。」

宋、金、元歷代也時時見到騎竹馬的內容。如宋蘇軾《元日過丹陽明日立春》詩:「竹馬弄時寧信老,土牛明日莫辭春。」金元好問《寄女嚴》詩:「竹馬幾時迎阿姨,五更教誦木蘭篇。」如此等等。從唐、宋時代起,竹馬遊戲已有所發展。其一是兒童竹馬的漸趨複雜化。除去那些最原始最普通的胯下一根竿的竹馬繼續流行之外,又出現另一些比較複雜的竹馬。竹馬已不是簡單的一根竹竿,而是以竹或以紙等扎為馬頭形。如宋代的白地黑色嬰戲陶枕(圖2),向我們展示了宋代兒童竹馬遊戲的形象,圖中的小頑童,右手高揚馬鞭,左手拉住馬頭韁繩,胯下之「馬」,拖著帶竹葉的長長尾巴,馬頭則形象逼真。由此,我們想到唐人李賀《唐兒歌》詩中的句子:「竹馬梢梢搖綠尾,銀彎睒光踏半臂。」這種「搖綠尾」的竹馬與圖中所繪頗有相似之處,正是兒童玩遊戲的歡樂景象。

来源:摘自:讀書文摘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