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四面楚歌的中國經濟之三:金融篇(上)

作者:生於0715 發表:2014-12-05 12: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4年12月05日訊】金融系統連環違約就像變奏曲。金融系統是樞紐,聯繫體制經濟和社會經濟、鏈接國內和國外經濟。在功能上,中國金融系統的作用是,通過貨幣發行和貨幣流通,為中共體制經濟提供免費和廉價的資金。或者說,金融系統通過變奏的金融手段,將社會中民眾的資金,變成體制可以隨意使用和揮霍的錢。例如,中國股市從成立之初,宗旨就是為了國有企業脫困服務。在這個宗旨下,股市想方設法吸引社會的資金,並將資金輸送到各個體制內企業。最初,民眾不信任股市和股票,體制以折價和攤派的方式賣給個人。隨後,體制透過媒體,創造各種炒股致富的神話,吸引民眾進入股市投機。當中國股民只看到股價上漲賺錢的時候,往往忽略股價背後國企的血盆大口。隨著中國股市規模的擴大,各種輿論傳媒進一步裝裱中國股市,將其比喻成為類似美國股市的事物。當然,不論中國各種股評如何套用美國股市的概念,將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做類比,甚至在中國股市強調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概念,都無法避開為國企脫困這個基本導向。

隨著股市的發展演變,中國股市的作用進一步細化,形成幾方面的利益集團:1、國企脫困,國企通過發行股票、增發股票,從社會民眾手中大量圈錢吸血;2、大小非利益集團,體制中的權力掌控者和關係者以極低的價格購買原始股,等股票上市後,再以高價在股市中拋售,實現個人和小群體的圈錢收益;3、資金操控者,資金與企業合作,通過釋放消息進行股票操控,吸引股民追漲殺跌,將股民的錢賺到自己手中;4、股市中介機構,包括各種上市推薦機構、股票交易中介等等,從中賺取高額的中介費用。而這些利益集團的利益,均來自於誘騙股民進入股市,將錢扔到股市裡。尤其在股市強調價值投資後,自我幻想著價值投資、長遠增值的中國股民們,在40多元的時候積極購買中石油股票,結果幾年後見到10元之下的中石油股票價格,很好地體驗了一次什麼是「中國式的價值投資」。中石油在香港上市時,股價才1港元多,而且多次大手筆分紅;到了中國股市,以40多元上市,一次都沒有分紅。同樣的股票,不同的市場、不同的價格、不同的分紅,反映出中國大陸股市和香港及西方股市的關鍵差異。在全民炒股時期,中國股市的股票賬戶達到上億戶,其中絕大多數股民虧損。大多數的虧損額少則數萬元,多則幾百萬、上千萬元,都送給股市中的利益集團。股市的各種特點,反映出中國金融系統功能作用,以及基本的運作模式。

金融系統是中共體制經濟的核心命脈。體制以最嚴厲的暴力手段,保障對於金融系統的壟斷權。壟斷權包括兩方面:一是金融機構壟斷權,確保金融機構由體制牢牢掌控,資金主要流向體制單位。在世界上,中國是最嚴厲進行金融機構管制的國家之一,所有金融機構必須按照體制的要求建立和運營。雖然中國地域廣大、表面上經濟形態各異,而且金融機構似乎也存在多種形式。但實際上,金融機構牢牢掌控在中共極權體制手中,並且為中共極權體制提供資金保障。在對外經濟關係中,體制通過外管局和銀行系統,進行嚴厲的外儲和外匯管制,保障體制優先使用外匯。在金融系統中,表面上似乎有多種形式、多種組織構成,但是都通過嚴厲的金融管制手段,進行嚴格規範,保證金融系統向體制輸送利益,也就是利益導向單一化。在國內,中共體制對於私人實施金融活動、尤其是建立金融和類似金融的機構,實施極為嚴厲的打擊。當體制認為個人的金融活動危害到體制利益,只需要按上非法集資罪的罪名,就可以任意量刑,直至死刑。1990年代後期,朱鎔基在中共體制接近崩潰的時候,為了能夠挽救中共體制,積極謀求加入WTO。在中國加入WTO的條約中,一個重要部分是承諾金融系統對外開放,中國銀行採取國際銀行業的考核標準。不過,在中國加入WTO後,通過大量出口和吸引外資,經濟上重新站穩腳跟,開始以行政壁壘的方式減緩限制金融系統的開放,確保體制的經濟利益。二是保護金融機構的利益,讓金融系統有足夠的操作空間。在操作上,金融系統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坑矇拐騙、搶劫偷盜,而受到體制的法律和媒體保護。有的人在銀行的大額存款,在沒有任何操作的情況下不翼而飛。本來,這是銀行的責任,應當對儲戶賠償,但是很多情況下銀行各種推諉,拒絕賠償。還有,在股市火爆時,銀行也積極參與到股市基金髮行中,從基金髮行上獲利。一些人在缺乏金融知識的情況下,本來準備到銀行存定期存款,但是在銀行業務員的誘導、甚至不知情(以為自己在存款)的情況下,購買了股市基金,在後來的股市崩盤中遭受沈重損失。反過來,如果平民敢於利用金融系統為自己謀利,隨時會遭到極為嚴厲的懲處。例如,山西青年許霆利用ATM機故障,多取了17.5萬元現金。結果,法庭判處許霆5年徒刑,沒收所得現金,再多罰許霆2萬元。而這種事件在英國也發生,銀行承認是自己的問題,既不會對多取錢的客戶提出訴訟,甚至不要求客戶退還多取的金額。而中國銀行和英國銀行的差異在於,中國銀行至於體制的絕對保護之下,法律是體制對民眾壓制的手段;英國銀行是市場中的一分子,和民眾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法律不偏袒任何一方。

金融系統為中共體制輸送資金。金融系統主要的方式是,從社會中吸收存款、債券購買款項和投資款,並且將這些款項主要送給體制消耗。需要明確的是,體制自身不創造價值,主要靠從社會經濟中榨取利益而生存。而且,體制有各種花錢的衝動,隨時就會造成超支。在世界各國,大政府的特點都一樣,就是政府的支出超過收入,導致財政赤字,只能靠借債過活,而且債務積累越來越多。中國極權體制的特點更加突出,不僅通過稅收,還通過壟斷國企、房地產、以及其它各種額外收費,維護體制的龐大消耗。在這個基礎上,體制需要通過金融機構,維持整個體制經濟的運轉,並且從社會運轉中獲得更多的資金。當體制需要錢的時候,金融機構通過上述各種籌資活動,為體制提供免費或者廉價的資金來源。在朱鎔基進行金融改革之後,金融系統對於體制的支持作用大大加強。之前,當中共體制缺錢的時候,還需要發行國庫券(中央政府債券),填補體制消耗的窟窿。之後,當體制缺錢時,只需開動印鈔機,將基礎貨幣注入銀行,再由銀行通過海綿效應,將整個社會中運轉的資金儘可能吸入銀行,貸給各個體制單位即可。在體制內,由於中央和地方的差異,以及不同體制部門的差異關係,相互之間也進行一定的競爭。而不同級別的金融機構由不同的體制單位管轄,主要替相應的體制經濟服務。在資金緊張的時候,因為體制內的競爭關係,逐漸形成不同的銀行操作模式。大致上,由於中央體制掌控印鈔機,國有商業銀行主要由中央掌控,因此各部委、各央企等中央體制單位,優先獲得免費或者低廉的融資。各地則為了爭剩餘資金,只能提高融資成本,誘使貪圖小利的人群將資金存入自己管轄的金融機構。

只有持續的貨幣擴張,才能保證中國金融系統的運轉。基於體制的極權特點,當體制從金融系統貸款後,從開始就注定了不會歸還。在表面上,當銀行對體制貸款時,體制需要拿一些資產或者收入擔保,顯得貸款屬於低風險優質貸款。但是,這些擔保只是為了做賬的好看,或者說裝裱門面。在銀行給體制貸款後,總有部分或者全部貸款無法收回。由於金融系統的貨幣重複借貸效應,即使部分貸款無法收回,經過數次貸款後,也變成全部貸款無法收回。這些不會歸還的貸款,在金融系統中就變成實質上的呆壞賬。由於這些貸款大多數為中長期貸款,所以在初期表現並不明顯。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呆壞賬的規模越來越大。為了維持銀行的運轉,體制必須持續印鈔,將更多的貨幣總量注入銀行,掩蓋過去的呆壞賬。而且,只有掩蓋呆壞賬,產生更多的貨幣量,銀行才能夠繼續給體制輸血。持續印鈔和增加貨幣總量的結果是,通貨膨脹不斷加速,貨幣的含金量越來越低。當體制從銀行中獲得主要的貨幣貸款,也意味著體制佔據越來越多的經濟份額,而民眾佔據的經濟份額越來越少。民眾手中的貨幣越來越貶值,其財富被體制所吞噬,形成所謂的國富民窮的現象。在過去數年,房地產業利用持續通脹的特點,向民眾灌輸錢毛了的觀念,並以此促使民眾買房,實現所謂的個人財富保值增值。

銀行隨時遭遇呆壞賬帶來的生存危機。呆壞賬如同黑洞,隨著呆壞賬規模越來越大,隨時吞噬銀行系統,造成銀行的倒閉危機。大致上,當兩個外部條件發生作用時,促成銀行系統的倒閉危機: 1、印鈔速度減緩,銀行維持自身的運轉,首先需要滿足自身的運轉費用,還需要對儲戶還本付息。一旦印鈔速度減緩,銀行獲得的資金來源減少,無法支付自身運轉費用和還本付息的金額,將直接面臨倒閉危機。2、對體制貸款的呆壞賬率過高,當體制經濟自身遭遇重大危機時,甚至無法部分償還貸款,形成多重的壞賬累積效應。即使保持一定的印鈔增長速度,也無法掩蓋呆壞賬黑洞,造成銀行生存危機。在1990年代上半期,體制推動血汗工廠的出口導向經濟政策後,試圖拋棄當時的大部分國企。朱鎔基號稱闖地雷陣,以國企脫困為口號,對大批國企解散和廉價賤賣,並且推動數千萬國企職工下崗。這些國企被解散賤賣後,其在銀行的貸款大部分被一筆勾銷。銀行對這些企業的貸款成為實際的壞賬,自身也面臨生存危機。朱為了挽救銀行,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在1999-2000年,把四大商業銀行的將近14000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資產剝離,轉到資產管理公司名下。不過,由於體制的特點,銀行的壞賬還在持續產生和積累。為了滿足WTO和國際銀行業的要求,體制在2004年繼續給四大銀行注資上萬億元人民幣,大規模剝離不良資產。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所謂的不良資產只是已經逾期的呆壞賬,而新的呆壞賬產生後,因為還沒有到期,不計入呆壞賬範疇。在地方銀行(信用社)系統中,由於地方國企大規模倒閉導致資金極度緊缺,一些信用社以高息攬儲,承諾利息明顯超出體制規定的利息。在高息攬儲、將民眾的錢套到信用社後,國家開始發布命令打擊高息攬儲,將高息存款的民眾資金沒收。通過讓民眾血本無歸的方式,支持地方體制的生存。

4萬億經濟刺激,關鍵在於挽救金融系統。從中國加入WTO之後到2008年之前,由於出口的持續迅猛增長,以及外資對中國投資的持續增長,在中國外匯管制系統機制下,給中國銀行系統帶來大量的貨幣增長。其中,最為明顯的效應是,中國股市進入超級大牛市,同時房價也在不斷上漲。不過,到2007年下半年後,美國次貸危機已經開始顯現,國際金融市場開始進入動盪期。受其影響,炒作過度的中國股市以崩盤的方式下跌,上證指數從2007年末的6100點以上,一路跌到1600多點,跌幅將近四分之三。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樓市也感受到資金的匱乏,開始明顯轉冷,並在開始下跌。股市大幅下跌和樓市下跌反映出,中國金融系統變得脆弱。在雷曼兄弟倒閉引發次貸危機擴散到全世界後,中國金融系統也突然之間遭受重創,陷入全面危機。一方面,出口訂單大規模取消,而且大量國外客戶倒閉,欠賬變成呆壞賬,意味著外匯收入現金流減少和應收賬款減記;另一方面,中國對外投資大量虧損,而且外資大規模收縮,進入中國的外資減少。中國金融系統危機反映到經濟中,表現為鐵公基和房地產全面停滯,鋼鐵水泥煤炭建材價格暴跌,成交清淡,大量企業倒閉。在這樣的背景下,溫伸出4個指頭,開始大規模的經濟刺激。在數年後,不少人抱怨,4萬億導致通脹嚴重、實體經濟受到嚴重打擊、民生日益艱難。實際上,這些抱怨並沒有意義,或者說不理解4萬億的初衷。4萬億根本是為了救金融系統,進而救體制經濟。在一個社會中,特定時間內的財富是相對固定的。4萬億救體制的結果,必然是侵佔社會民眾的經濟利益。

4萬億之後,銀行開始進入新一輪危機。在實施大規模基建之後,溫家寶曾在開記者招待會時自己承認,投資是以投入法核算,而不是根據產出計畫。也就是說,在大規模刺激的時候,只想著現在花錢,不考慮未來賺錢。4萬億之後,中國經濟很快火爆,也吸引大量外資進入,讓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中最亮的一部分。這些資金進入銀行後,再由銀行主要貸給鐵公基和房地產等體制經濟部分,投入之後幾乎沒有產出。在4萬億之後,由於大規模通脹開始爆發,體制被迫縮減資金投放,加上外資流入相對減緩,貨幣供應量增長比例逐年走低。同時,由於貸款質量過差,大量資金借貸後無法償還,成為銀行中的呆壞賬。例如,一直爭論的高鐵和低鐵突然停止爭論,造價極為昂貴的高鐵成為首選,前後3萬億以上的資金投入鐵路系統,其中主要投在高鐵和火車站建設上。多數高鐵建成運營後,其收入連自身的運營費用都難以打平,更別說對銀行還本付息。除了高鐵外,銀行資金進了各種各樣的項目,例如大量的城建項目。這些項目與高鐵類似,都是花了錢之後基本無法賺錢,連利息都無法歸還,更別說歸還本金。在銀行裡,這些實際的呆壞賬貸款的數額持續積累,成為銀行的沈重負擔。為了讓這些呆壞賬不暴露為呆壞賬,銀行在貸款到期後,連本帶利對貸款進行展期。因為貨幣發行的增長幅度持續放緩,銀行對呆壞賬展期後,可以用於新增加貸款的數額極為有限,整個銀行系統資金運轉越來越慢。打個比方,銀行的存貸款如同一個水池,需要不停地進行流轉,也就是流水不腐。呆壞賬就像沉澱到下層、不再轉動的腐水,佔據水池主要的部分。而且,由於呆壞賬連本帶利的特點,以及體制對於銀行資金的持續需求,導致腐水還在持續增加。當整個水池的增量速度降低,腐水增加速度比增量快得多,導致整個水池快速腐水化。當銀行系統開始被呆壞賬的腐水佔領,銀行開始經歷新一輪危機。(待續)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