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佛祖廟的未解之謎(組圖)

發表:2014-12-09 19:5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四川綿陽安縣千佛山佛祖廟又稱千佛廟,因廟中塑有千佛老祖像得名。佛祖廟雖然沒有名山古剎的古雅,但其罕見、獨特的建築風格卻有著其他寺廟無法與之相比的凝重。

佛祖廟始建於唐代初年

到過海拔3033米的安縣千佛山主峰的遊客,無不為佛祖廟的奇特建築風格稱奇。這座始建於唐代、為皇帝親批建成的廟宇有前殿、後殿之分。前殿全用木料建成,可供香客食宿休息。沿石階而上,幾米之外便是後殿。後殿是正殿,牆體、拱門、供臺和廊柱全部用重一兩噸的青石條修砌而成。

據考古專家鑑定,佛祖廟始建於唐代初年,宋代擴建,後在戰亂和自然災害中受損後,清朝光緒乙卯年(1879年)恢復重建,部分牆體由原來的木質結構改成石條,已經有1200多歲了。儘管千佛山佛祖廟歷經戰亂和地震,5•12大地震後部分房頂垮塌,牆體裂縫坍塌,但直到2013年2月被人故意燒燬前殿時,正殿廟宇頂部、牆壁以及石門框、殿內拱形的過洞仍保存完好。呈拱形的殿堂門楣上的唐代石刻「大雄寶殿」,以及石門框上的「靈明顯應唐宋創修昭千古;佛國威嚴清造石室垂萬年」的門帘和題款為「大清光緒乙卯」的石刻依然清晰可見。歷盡千辛萬苦,穿越茫茫原始森林,殿中石供台上的香火四季長明,隱隱可見當年鼎盛時期的雄姿。

佛祖廟的傳說

在千佛鎮民間,佛祖廟緣自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千佛老祖原本是一個善良聰慧的羌族少女,自然成仙後,要在凡間建座廟宇享人間香火。千佛老祖原計畫在北川縣大水井選址建廟,後發現地基承受不起,就看上了安縣、北川、茂縣交界的藥王山,千佛老祖與藥王商量借山建廟。藥王同意借,但期限只有300年。千佛老祖借山建成廟宇後,將藥王山改名千佛山。由於沒有按期將山歸還給藥王,因而每隔300年,佛祖廟就會受到戰亂或自然災害的毀壞。

傳說歸傳說,但佛祖廟也確有許多匪夷所思、常人無法解釋的東西。

清道光版的《石泉縣誌》(北川縣原名石泉縣)載,佛祖廟「有龍湫,祈雨甚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千佛山風雲的變化預測天氣,或者用振動低冷空氣氣流的方法,加速冷暖氣流交匯,促成天空降雨。

《石泉縣誌》還記載,二層佛祖廟全用條石修砌,廟頂上蓋鐵瓦,後改蓋小青瓦,因經受不起冰雹,又蓋木板。

廟內千斤大鐘之謎

千佛鎮千佛村村民、今年93歲的黃天金說,廟內原有一口直徑六尺,壁厚六寸,重一千二百餘斤的大鐘。大鐘內外壁刻有佛祖及善友之功德,晨暮鐘聲響起,清脆之聲遍傳安縣、北川、茂汶三縣,可惜此鐘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毀。

對佛祖廟有一千二百餘斤重大鐘的說法,很多人根本不相信,原因是一千二百餘斤重的大鐘是在哪裡鑄造的?如果是在山下鑄成,再搬運上山,即使在村道可以通到海拔2000米地方,有棧道通往山頂的現在,僅憑人力也不可能,如果在山頂鑄造,根本沒有鑄造條件。

那麼,佛祖廟到底有沒有大鐘?2013年3月底,挖掘機在廟宇正殿一側的地下,挖出了大鐘的碎片,上面殘存的字樣說明,大鐘是在清光緒乙卯年建成。

修砌廟宇牆的青石條來歷成謎

青石修砌而成的廟宇牆,也引發不少遊客的猜測:千佛山上不產青石,即使地震前建造石棧道所用的小石條,也是從幾十公里外的安縣塔水鎮運到山下,再靠騾馬馱運上山,這些一兩噸重的青石條又是哪裡來的呢?如果也是從山下往山頂上運,在不通路,沒有運輸工具的情況下,全靠人力往山上抬,根本不可能。還有,這些石條又是怎樣砌上牆體的?

2013年4月24日,在千佛山工地上採訪時,負責施工的老鄧說,原址重建用的全是佛祖廟原有的條石,為了將這些條石弄上牆,不得不花了3天時間,從山下開了一輛小挖掘機上山,藉助挖掘機的力量,將石條吊上牆體。

那麼,古時建廟,幾噸重的青石條和千餘斤大鐘又是如何運上山的呢?這其中的謎底,誰能解開呢?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