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動亂局面,國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貞觀之治」。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晉祠銘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在政治上是具有雄才大略的英主,又雅好文藝,擅長書法。首創行書入碑之風,有《晉祠銘》、《溫泉銘》、《屏風帖》傳世;及《筆法訣》、《論書》、《指意》等傳世的論書著述。從《京帝篇序》中可以瞭解到唐太宗認為藝術「釋實求華,以人為欲,亂於大道,君子恥之」,因而必須「節之於中和,不繫於浮放」。反對浮華侈麗文風的理論觀點,是當時要求斟酌古今、融合南北文風的社會呼聲的代表。對於書法亦是如此。北朝書風雄強,南朝書風秀麗,都不符合唐太宗「中和」的審美追求,「所以察詳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唐太宗身體力行地倡導書法,為唐代書法的繁榮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唐太宗他獨尊王羲之,在其受禪登基之初,即採取一系列措施弘揚王羲之的書法。
首先,在行動上,他發動皇宮內外蒐集整理王羲之的作品。《唐朝敘書錄》曾記載:
貞觀六年(632)正月八日,命整理御府古今工書鍾、王等真跡,得一千五百一十卷。至十年,太宗常謂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後,無人可與論書。」徵曰:「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太宗即日詔令侍書。嘗以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跡,天下爭赍古書詣闕以獻。當時莫能辨其真偽,遂良備論所出,一無舛誤。
唐太宗向全國頒發詔書,並拿出內府金帛,大量收購王字,還流傳了不少為求王羲之作品而發生的故事。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由於皇帝的權威,並通過至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另一方面又以重金購求。一時間全國上下掀起了搜求進獻,出售交易的熱潮,得到了不少真真假假的羲之等人的魏晉遺墨。為了鑒別真偽,專門任命褚遂良對二王墨跡細加鑒裁,整理編目。不願出售的,千方百計的也要得到。據何延之《蘭亭記》載,智永弟子辨才和尚藏有王羲之《蘭亭集序》,但不願出售,唐太宗就命御史蕭翼化裝成商人,設計騙來。韋述《敘書錄》記載當時搜訪右軍等真跡「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草書二千紙,裝為八十卷。」這樣就獲取第一手書法學習資料的問題。
神龍本蘭亭序
其次,唐太宗身體力行的學習王字。據載,其每得王帖,不僅自己銳意臨仿,還命諸王子臨帖五百遍。其書深得羲之神髓。唐太宗深愛王字,尤以《蘭亭序》最甚。據何延之《蘭亭記》記載:
臨崩,謂高宗曰:「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聽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及弓劍不遺,同軌畢至,隨仙駕入玄宮矣。
《蘭亭序》真跡就這樣離開了歷史的舞臺。帝王與身邊的大臣都是書法名家,他們都這樣推崇王羲之書法,時人必然是緊追時風。
再次,在收集到大量王羲之遺墨後,唐太宗命令虞世南、褚遂良等鑑定真偽,對可靠的進行複製,用來保存或賞賜皇族和重臣,朝廷上下掀起學王熱潮。唐代弘文館、集賢院有專業的「拓書手」,好的可以假亂真。《蘭亭》臨摹者眾多,相傳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趙模、湯普徹、諸葛貞、薛稷等善書近臣和內廷拓手各有摹本,有多個版本在世間流傳,著名的有馮承素的「神龍本」、歐陽詢所臨的「定武本」、虞世南所臨的「天歷本」、褚遂良所臨,卷後有米芾題詩的「米芾詩題本」。馮承素、諸葛貞摹拓《樂毅論》及《雜帖》數本。王羲之真跡的摹拓本稀少,都在上層階級手中。《懷仁集王聖教序》集字碑石,因拓本易得到,對弘揚傳播王羲之書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後集王刻石成風,王羲之書法拓本廣益流傳,學王在社會上形成風潮
最後,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王羲之》作傳,將王羲之推上至高無上的地位。
「讚曰:書契之興,肇乎中古,繩文鳥跡,不足可觀。末代去樸歸華,舒牋點翰,爭相誇尚,競其工拙。伯英臨池之妙,無復餘蹤;師宜懸帳之奇,罕有遺蹟。逮於鐘、王以降,略可言焉。鐘雖擅美一時,亦為廻絕,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至於布纖濃,分疏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但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制,語其大量,以此為瑕。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其枯樹也,雖槎枿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羈贏而不放縱。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歟!子雲近出,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臥王蒙於紙中,坐徐偃於筆下;雖禿千兔之翰,聚無一毫之筋;窮萬轂之皮,斂無半分之骨;以茲播美,非其濫名邪!此數子也,皆譽過其實。所以察詳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功,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唐太宗用比較的方法,批評鐘繇字體「古而不今」、「長而逾制」;王獻之「字勢疏瘦」、用筆「拘束」;蕭子雲書如蚓、蛇,無筋無骨,「無丈夫氣」的風韻。肯定「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的王羲之書法「盡善盡美」。
唐太宗這麼痴迷王羲之只是個人愛好嗎?個人愛好為什麼要大力提倡,全民動員呢?唐太宗登基時屬唐朝建立初期,需要採取一系列緩解社會矛盾的措施;加上他不是通過傳統的方式繼承的帝位(「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所以有很多貴族士人需要安撫。在全國確立一套有利於統治的文化體系尤為重要。王羲之書法是優美典雅的類型,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社會化的適應性,富於典範意義。其藝術風格,正是儒家悅感文化和經世致用、倫理化意義的楷模,符合其道、德、仁、藝一體化思想的審美旨趣。為了籠絡江左人士,鍾愛王羲之,可以令這些貴族感到親近、受到重視,有助於唐太宗對江南士大夫的統治和管理。這也體現了當朝皇帝的審美取向,當時正是由南朝流美華麗的詩風文風向質樸、求實轉變的時期,書法當然也不例外。因此唐太宗不僅僅是出於個人愛好來推崇王羲之書法的,更有政治目的在裡面。通過這位歷史聞名的皇帝推手,王羲之被推上了「書聖」寶座,從此坐穩書法「江山」。
任何一個人,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都有一定的目的,也許這個目的他很明確,也許這個目的在他的意識裡還很模糊,但確實存在的。每個人為了論證自己言行的正確性,通常是預先設定了一個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然後拿各類人、事、物進行衡量,符合標準的材料會被當做證據或正面形象來宣傳,不符合的材料會被丟棄或者當做反面形象。王羲之就是唐太宗理想中的書法審美形象的代言人。有目的的把王羲之推上了「書聖」的寶座,成就了王羲之書壇霸主,也成就了他的帝王霸業。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