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藏書樓:千年餘韻泛書香(組圖)

發表:2014-12-17 10: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是世界上熱愛讀書和藏書的國家之一,延綿數千年的藏書文化是我們堪為珍視的傳統文化。據史料記載,中華大地曾有過數以千計的藏書樓,隨著歲月變遷,世事滄桑,除少數幸運兒外,現留存於世寥若晨星的藏書樓命運大都岌岌可危。

回望千年的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藏書樓,我們為曾擁有燦爛的藏書文化而自豪,也為損毀於時局變遷與戰亂風波中的藏書樓與古籍而惋惜。有學者提出搶救即將湮沒的藏書樓,弘揚中華優秀藏書文化,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中國藏書文化追本溯源,已有逾千年的歷史,最早的藏書家應該是孔夫子。他為教育學生,準備教材,蒐集文獻,「刪詩書、定禮樂」,逐漸形成了最初的私家藏書。秦漢以來,私家藏書與官藏並駕齊驅,成為中華文化保存和傳播的兩大重要渠道,特別是從唐代出現雕版印以後,書籍開始普及,私家藏書有了重要物質和技術的支撐,宋元以來漸成風氣,明清則達鼎盛時期。

據文獻中記載,中國最早私人藏書樓始於北魏,在此後的一千五百多年中,相繼出現過幾千座藏書樓,其中有一定影響的達1000多座。中國藏書樓的規模、歷史和功績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獨具特色的,它們對於中國古代典籍的收藏、保護重任,乃至古文獻的研究、校勘、刊布發行等方面,都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北四閣南三閣

《四庫全書》珍藏之所

《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編纂的我國歷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叢書,與萬里長城、大運河一起,被譽為古代中國的三大工程。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開始設館,歷時十年才纂修完成的《四庫全書》,共收書約三千五百種,七萬九千餘卷,分經、史、子、集四部。儘管為了維護清廷的政治統治,許多古籍被館臣抽毀或刪改,以至於魯迅先生曾在《買〈小學大全〉記》等雜文中予以揭露,但是《四庫全書》畢竟是集中國古籍之大成的規模空前的叢書自有其傳世價值。

此書當年僅繕寫了七部,分別藏於北京、瀋陽、揚州、杭州等地。紫禁城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盛京皇宮的文溯閣、避暑山莊的文津閣,稱為「北四閣」。揚州天寧寺的文匯閣、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杭州聖因寺的文瀾閣,稱為「南三閣」。閣與書歷盡滄桑,伴隨著中國近代史上的頻繁戰亂而飽受摧殘,目前只有文淵、文津、文溯、文瀾四閣尚屹立人間。

如今,除「北四閣」中的文源閣隨圓明園被焚而毀,其餘三閣的建築均安然無恙,可供遊人瞻仰。

「南三閣」之一的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現在的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於公元1782年,是清代乾隆皇帝當年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造於江浙的「南三閣」中碩果僅存的一處。其餘兩閣,鎮江文宗閣與揚州文匯閣於道光二十年和咸豐三年先後毀於兵火。

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由原來收藏《古今圖書集成》的藏經閣改建而成。據時人記載:「閣在孤山之陽(南麓),左為白堤,右為西泠橋,地勢高敞,攬西湖全勝」。經過復勘校正的《四庫全書》鈔本正式入藏於此。

與「北四閣」不同的是,文瀾閣內允許讀書人到此看書並抄書。如清代江蘇上元(今南京)籍藏書家朱緒曾在浙西做地方官時,就曾經到此抄錄過不少宋元時代人撰著的秘籍。

鐵琴銅劍樓海源閣

藏書界的「南瞿北楊」


鐵琴銅劍樓

晚清著名藏書家葉昌熾在《藏書紀事詩》中說道:「藝芸散後歸何處?盡在南瞿與北楊。」在我國藏書界有著「南瞿北楊」之說,這「南瞿」,指的便是瞿氏創辦的鐵琴銅劍樓。

鐵琴銅劍樓是「晚清四大藏書樓」之一,位於江蘇常熟市古裡鎮,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最多時藏書達十萬餘冊。

鐵琴銅劍樓藏書主人瞿鏞(1794—1840)致力於收羅江南珍本古籍和文物古董,曾購得鐵琴和銅劍各一件藏於樓中,故名「鐵琴銅劍樓」。他曾自詠其樓道:「吾廬愛,藏弆一樓書,玉軸牙籤頻自檢,鐵琴銅劍亦兼儲,大好似仙居。」

鐵琴銅劍樓藏書對於中國圖書事業的貢獻極大。上世紀初當地縣圖書館成立,曾將藏書復本、鄉賢著述和地方史誌的副本貢獻其中。後來《四部叢刊》的編印,以瞿氏家藏珍本為底本者,居當時私人藏書家之冠。

「海源閣」是當時與「鐵琴銅劍樓」齊名的惟一一座北方私藏書樓。它的創始人是山東聊城人楊以增(1787—1856)之父,時稱「袖海堂」和「厚遺堂」。隨後楊以增在任官各地之際,從西南到西北,留意蒐集當地書家散出的藏書,在北京得到過清宗室樂善堂舊藏之書,並輾轉得到了蘇州黃丕烈士禮居等舊藏的圖書,於是異軍突起,與瞿氏「鐵琴銅劍樓」爭雄於藏書界。其藏書陸續積至三千七百部、二十二萬卷左右,其中宋元珍本達到四百六十九種。

「海源閣」位於聊城舊城南的萬壽觀前街東首,原楊氏故宅的東跨院中,俗稱「楊家藏書樓」。1840年,楊以增取《學記》中「先河後海」之語,自題「海源閣」三字於匾額之上,並自述說:「蓋寓追遠之思,並仿鄞範氏以‘天一’名閣雲。」

嘉業藏書樓天一閣

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

嘉業藏書樓的主人,便是近代著名刻書家劉承干(1882—1963)。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他開始在家鄉浙江南潯小蓮莊西側建造新的藏書處,1942年落成後稱為嘉業藏書樓。其樓系兩層磚木結構,中西合璧風格,前後兩進用廂房連接成「口」字形,中鋪方磚,為晾曝圖書之所。全樓上下共有五十二個房間。

劉承干致力於收集典籍,是當時舊家藏書的重要歸宿地之一。北京、揚州、蘇州和杭州等地著名藏書家的遺書,如百川歸流,源源不斷地匯入嘉業藏書樓。藏書量達57萬餘卷,計18萬餘冊。除了數量可觀,其版本質量也非同一般。宋元版本、稿本鈔本和校勘本以及地方史誌為世所公認的三大藏書特色。劉氏還組織人力從事古籍流傳工作,刻印了《嘉業堂叢書》《吳興叢書》和《求恕齋叢書》《留余草堂叢書》。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天一閣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落成後的天一閣,是一座坐北朝南、六開間雙層的木結構藏書樓。範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後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錄最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詔開始修撰《四庫全書》,範欽的八世孫範懋柱進獻所藏之書638種,於是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的款式,興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庫全書》,天一閣也從此名聞全國。明清以來,文人學者都為能登此樓閱覽而自豪。

範欽的私人藏書歷經十三世,保存四百餘年,雖然也有過幾次大的失竊,但事後範氏族人又會想方設法不惜重金贖回。歷代藏書家很多,其藏書能保存百年以上的並不多見,而範氏藏書卻保存至今,與範欽對藏書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據記載,範欽為了保護藏書,訂立的族規頗為嚴格,如女子不得上樓,「菸酒切忌登樓」、「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等措施,另外,「外姓人不得入閣」一條,也使得天一閣的藏書不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黃宗羲才有幸成為外姓人登閣第一人,獲准在天一閣翻閱了全部藏書,他把其中流通未廣者編為書目,另撰《天一閣藏書記》留世。自此以後天一閣才進入相對開放的時代。

古越藏書樓

近代公共圖書館之發端

古越藏書樓現位於浙江紹興城內勝利路133號,落成於1902年,系晚清士紳徐樹蘭(1837—1902年)獨立捐資建造。該樓建屋四進,前三進樓房為收藏典籍之所,其中間一廳為大眾閱書之處。讀者憑閱覽牌到此看書,供應茶水,兼辦膳食。

徐樹蘭本著「存古開新」之旨,將自家收藏的經、史書籍和一切實用書籍捐獻出來,還另外斥資購買了大量的翻譯著作、科學、農學圖書,共藏至七萬餘卷。其他流行的畫報、學報和日報乃至標本,也有收羅。編有《古越藏書書目》。

為加強管理,徐樹蘭還制訂了《古越藏書樓章程》印行於世,共七章三十節。規章宣告該樓的宗旨是「存古」和「開新」,認為:不讀古籍,無從考政治學術之沿革;不得今籍,無從借鑒變通之途徑。徐樹蘭還明確表示該樓同時接受社會人士捐助寄存之書。張謇在1904撰寫有《古越藏書樓記》,盛讚徐氏「不以所藏私子孫而推惠於鄉人」的嘉行。

古越藏書樓的誕生,被認為是我國封建藏書樓時代的終結和近代公共性質的圖書館發端的重要分野。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