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對張良的評論果然與眾不同(組圖)

作者:袁榮 發表:2015-02-28 1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提蘇東坡都會想起他的詩詞,其實蘇的古文也很有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有一篇很有影響的古文〈留侯論〉。留侯就是張良,是劉邦奪取天下之後給張良的封號。張良是劉邦重要的謀臣,在劉邦爭奪天下的每個重要,危急關頭都是張良的謀策讓他化險為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中國歷史上,張良被尊為「謀聖」。

張良

談起張良出眾智慧的來源,大家都會津津樂道的說起一位神秘老人送給張良一本神秘兵書的故事。在〈留侯論〉中蘇東坡對這個故事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讀,令人振聾發聵。

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是戰國末期的韓國人,字子房。他的祖父和父親曾為五代韓王當過宰相,人稱「五世相韓」。

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始皇消滅了。韓國滅亡了,張家的大廈也隨之轟然倒塌,因此張良對秦始皇結下了深深的國仇家恨。

為報亡國之恨,張良變賣家產,四處尋求天下勇士刺殺秦始皇。後來終於以重金求得一位力貫千鈞的大力士,此人能舞動60公斤的大鐵錐。等秦始皇出巡到陽武(今原陽縣東南)博浪沙時,埋伏在此地的張良同大力士一起投擲大鐵錘偷襲秦始皇的鑾駕,可惜誤中副車,沒有砸中秦始皇的坐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上下連續10天大肆搜捕刺客。

壯志未酬的張良不得不隱姓埋名,逃到江蘇的下邳躲避了9年。

有一日,張良來到下邳的一座橋上游玩。經過一位身著粗布衣衫的白髮老人面前時,老人故意把鞋子丟到橋下,吩咐張良:「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聞聽此言,張良很氣憤,但見老人年紀比較大,就忍氣吞聲地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又得寸進尺地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強壓怒火,跪在地上為老人穿上了鞋。穿好鞋後老人笑著離去,但走了一里多地後,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你這小子有培養前途!5天後,你還來這裡見我。」

5天後的一大早,張良依約來到橋上,誰知老人早已到了。老人滿臉怒色說:「年輕人和老年人相約,怎麼能遲到呢?回去!5天後再來!」

又過了5天,張良雞鳴之時就前去赴約,但還是遲到了,老人又讓他5天後再來!第三次,張良半夜就出發,終於趕在了老人的前面。張良的真誠經受住了老人一連串考驗,老人高興地說:「這樣做才對!」然後拿出一本書說:「你把這本書讀透了,就可以為帝王之師!」說完飄然而去。

天亮後,張良發現老人送的書竟然是他夢寐以求的《太公兵法》,傳說此書是西周姜子牙所著。得到《太公兵法》後,張良手不釋卷,果然成為智謀奇才。

對張良的故事有個大概的瞭解之後,我們就來閱讀蘇東坡的〈留侯論〉。此文篇幅不大,下面是其全文的白話譯文。

古時候被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過人的節操,有常人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時,馬上會拔劍而起,挺身搏鬥。這不能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故受別人侮辱時,也不會被激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是,又怎麼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隱居的高士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含蓄表達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聖賢相互提醒告誡的特點。一般人不能理解,就把那老人當作鬼怪,這就太荒謬了。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並不在那本書上。
  
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嬴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些在家裡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也沒有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法過嚴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只有在它處於末路之時才有可乘之機。而張良控制不住對秦王的憤恨,僅憑一人之力,就想在一次狙擊中達到目的。雖然他沒有被捕被殺,可那也只是絲毫之差,也太危險了!
  
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裡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裡太不值得。張良有超過世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只是由於僥倖而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用傲慢無理的態度、粗俗的言行折其銳氣。張良承受了這一切,說明他有可能將來成就大功業。所以,最後老人才說:「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委屈自己去尊重別人,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因此就放棄了對鄭國的進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就投降吳國,去做吳王的奴僕,好幾年都不懈怠。如果只有報仇的心願,而不能做人下人的,那只是普通人的剛強。那位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餘,就是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就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為什麼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並沒有任何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就命令他做些奴僕的低賤之事,而張良做得很自然,沒有絲毫責怪之意。這樣的人,秦始皇不能使他驚懼,項羽也不能使他發怒。
  
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於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不能忍耐,雖然百戰百勝,但卻輕易地消耗了兵力。漢高祖能忍耐,所以能保持自己完整的兵力,等來了項羽的衰亡。而這正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時,高祖大怒,而且都顯露在語氣和臉色上。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毛病,這時除了張良,誰能成全他?
  
太史公本來猜想張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偉的,實際上他的長相竟然像婦人女子,與他的志氣和度量不相稱。啊!外柔內剛,也許這就是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吧!

以上就是〈留侯論〉的全文(白話譯文)。

蘇軾首先指出,那位圯上老人很可能是一位高人隱士。他知道張良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就是幫助劉邦得天下,但老人對張良的刺殺秦始皇的舉動很不以為然,深為惋惜。為確認張良是不是一個有足夠忍性,能成就大事之人,老人對張良進行了嚴格的考察。他特意用傲慢無禮的態度命令張良做些低等活。張良天分,悟性極高,在接受考察時已逐漸看出老人絕非常人,同時其忍性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磨煉和激發。圯上老人最後對張良表現出的超常忍性非常滿意,說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就把那極為重要的寶書交給了他。

年輕的蘇軾博學多才,對人生的意義也有深切的體悟。文章中他廣證博引,舉出歷史上善於隱忍的正面典型,也列舉了不善於隱忍的反面典型,反覆論說了「忍小忿而就大謀」的主題。

實際上,張良所達到的人生境界遠遠高於幫助劉邦得天下,被封為「留侯」的地步。劉邦得天下之後,他及時「功成身退」,謝絕了很多的封賞,逐漸淡出朝政,逐漸退隱。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古籍記載,都指出張良最後的結局是:得道成仙。

無疑,修得極高的忍性是張良成功,成仙的先決條件。一切有大志向的人士,必須在修這個「忍」字上下極大的功夫。

張良是兩千多年前的人物,寫〈留侯論〉的蘇東坡也已離開我們九百餘年。社會到了今天,人們的道德水平已大幅滑落,在這個環境下,要想去修這個「忍」字真是談何容易!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