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傳文化的淵源──最古老的經典(組圖)

作者:吳友 發表:2015-08-08 12: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相傳是我國最古老的四部文化典籍,這些書籍都是被洪水毀滅的史前崑崙文明之後首批出現的歷史記錄。三墳,相對應三皇,即伏羲氏、神農氏、黃帝,三皇所作的經典是三墳。五典相對應五帝,即少昊氏、顓頊氏、帝嚳、堯、舜,五帝所作的檔案是五典。《八索》,一般認為是八卦,也有認為是八經。《九丘》,一般認為是一部中國古老地理志。《尚書序》曰:「伏犧(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嚳)、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清•佚名《伏羲》。(網路圖片)


清•佚名《炎帝》。(網路圖片)


明•佚名《黃帝》。(網路圖片)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名稱的最早正史出處是《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析父謂子革:「吾子,楚國之望也。今與王言如響,國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將斬矣。」王出,復語。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對曰:「臣嘗問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於祗宮。臣問其詩而不知也。若問遠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 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數日,不能自克,以及於難。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干溪?」

晉代學者杜預的對這段《春秋左傳》的《注》很簡單:「皆古書也。」唐代學者孔穎達的《疏》解釋了很多:「孔安國《尚書序》云:‘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鄭玄云:‘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是也。’賈逵云:‘《三墳》,三王之書;《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國之戒。’延篤言、張平子說:‘《三墳》,三禮,禮為大防,《爾雅》曰:‘墳,大防也’,《書》曰:‘誰能與朕三禮’,三禮,天、地、人之禮也。《五典》,五帝之常道也。《八索》,《周禮》八議之刑,索,空,空設之。《九丘》,《周禮》之九刑,丘,空也,亦空設之。’馬融說:‘《三墳》,三氣,陰陽始生,天、地、人之氣也;《五典》,五行也;《八索》,八卦;《九丘》,九州之數也。’此諸家者,各以意言,無正驗,杜所不信,故雲皆古書名。」

南懷瑾在《易經雜說》認為:「三墳是什麼?三墳就是三易:連山、歸藏、周易。五典呢?就是五經,或者說是《尚書》,洪範五福。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九疇,就是《河圖》、《洛書》的理數。」 關於九丘,也有學者認為,《尚書序》所謂「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實際上正是《山海經•五藏山經》的另一種說法,或者是《五藏山經》的另一種版本。《山海經》一書系由帝禹時代《五藏山經》、夏代《海外四經》、商代《大荒四經》、周代《海內五經》合輯而成,時在春秋末年,編輯改寫者為公元前516年追隨王子朝攜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學者或其後裔。

《連山》和先天八卦

《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預測未來,《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規律的書,在古代是帝王之學,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周禮•太卜》中有:「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這裡已經可以看到三墳的具體內容是:《連山》、《歸藏》和《周易》。《山海經》中有:「伏羲氏得河圖,夏後因之,曰《連山》。」這裡又將《連山》與伏羲、夏後聯繫了起來。據此,最早的古書應該是《易經》中的《連山易》。據學者們考證,《易經》產生年代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一曰《連山》,產生於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二曰《歸藏》,產生於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表示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一切以大地為主。三曰《周易》,產生於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我們看到的易經也就只有《周易》一種了。

關於《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聖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伏羲其實也是神子,《帝王世紀》云:「伏犧母曰華胥,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犧於成紀,蛇身人首。」 《系辭》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蓋取諸夬」,是造書契可以代結繩也。《系辭》曰:「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裡,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併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聖人完成,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

《易•系辭上》說:「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故之;天垂像見吉凶,聖人像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禮記‧禮運》:「河出馬圖。」西漢經學家孔安國解釋說:「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孔安國說龍馬為天地間的精靈,在馬身上長有龍鱗,故稱龍馬。這匹龍馬赤文綠色,高八尺五寸,似駱而有翅,踏水不沒。伏羲在位,「龍馬出於孟河」,所謂孟河就是黃河孟津段。《尚書•顧命》說「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論語•子罕》稱「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講:「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 鄭玄《六藝論》:「河圖,洛書,,皆天神之言語,所以教告王者也。」筆者認為,河圖洛書是史前文明的精華,在這一期文明開始的時候,上界的神把它們展現給了人類。

一般認為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為用,不可分割。漢代劉歆認為:「河圖洛書相為經緯。」(《漢書•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圖主全,故極於十;洛書主變,故極於九。」「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於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並認為河圖像天圓,其數為三,為奇;洛書像地方,其數為二,為偶。(《易學啟蒙》)蔡沉:「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敘疇。」並認為河圖主像、洛書主數;河圖主偶、洛書主奇;河圖主靜、洛書主動。(《洪範皇極•內篇》)

清.萬年淳以圖之方圓論河洛關係,認為:「河圖外方而內圓」,「中十點作圓布」,「外四圈分布四方,為方形,十包五在內,仍然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像。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精其外,包裹河圖之像。」,「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因將圖書奇偶方圓交互表之以圖。」(《易拇》)近代杭辛齋認為:「河圖為體而中有用,洛書為用而中有體。」,「有以圖書配八卦者,多拘執而不能悉當,其實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即先天,洛書即後天。」,「故圖與書,相互表裡,不能分割。」(《易楔》)

《尚書》

《漢書•藝文志》記載:「《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 孔子十一代孫諫議大夫,臨淮太守孔安國就作為漢武帝博士開始研究《尚書》。孔安國提到:「先君孔子,生於週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籍而修《春秋》,讚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於周,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由此可見,墳典為尚書之起源。孔安國書序云:「以其為上古之書,謂之尚書。」孔穎達《尚書正義》云:「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書。」據說先夏典籍春秋時期還保存在東周天子的檔案館裡,孔子訪問館長老子時談了修書斷史的志向,老子十分欣賞,親手把大部分史料借給了孔子。而上古許多古蟲鳥書或鐘鼎文蝌蚪文文獻在孔子刪詩約史時可能就被毀棄了,不過,孔子時代的蟲鳥書、蝌蚪文也不一定是最初的泥板書了,因為泥板之類不便保存,很有可能被歷代史官翻寫成了金文、簡牘、帛書之類。

《尚書》包括虞、夏、商、週四代,上起唐堯,下至春秋時的秦穆公。按朝代編排,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它大致有四種體式:一 是「典」,主要記載當時的典章制度;二是「訓誥」,包括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談話和祭神的禱告辭;三是「誓」,記錄了君王和諸侯的誓眾辭;四是「命」,記載了帝王任命官員、賞賜諸侯的冊命。今天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即今文《尚書》與梅氏所獻的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共五十八篇,即《虞書》五篇、《夏書》四篇、《商書》十七篇、《周書》三十二篇。

《山海經》

《山海經》的書名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但司馬遷認為「其文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司馬遷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陳盤從《周禮》疏中找到:「古山海經鄒(鄒衍)書」之說。清朝學者畢沅考證其「作於禹益,述於周秦,行於漢,明於晉」。伯益,《尚書》稱益,《史記》稱大費、柏翳,又稱伯翳,《世本》、《漢書》稱化益、伯益。《史記•秦本紀》:「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贏。」《秦始皇本紀》:「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嘗有勛於唐虞之際,受土賜姓」。

西漢劉歆《山海經表》:「 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上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所不至,以所記聞作《山海經》」。東漢趙曄《越王無餘外傳》:「(禹)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裡數: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還有人認為《山海經》是根據圖畫記述的。朱熹指出:「《山海經》記諸異物飛走之類,多雲‘東向’,或雲‘東首’,疑本依圖畫而述之。」後來明代的胡應麟、楊慎,清代的畢沅也都認為《山海經》是《山海圖》的文字說明。又據《史記•大宛列傳》,漢武帝按古圖書而定崑崙山,這古圖書就包括《山海經》,那麼其時應有一部《山海經圖》。

《山海經》是一本奇書。《山海經》中的《山經》也有「五臟六腑」,五臟包括「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五部分,「禹(治水的大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山經又被稱為「五藏山經」。有人偶把世界各大陸地圖和人體器官圖對比著看,結果發現驚人相似:南極洲和人腦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結構也非常相同:西南極洲為大腦,東南極洲為小腦,東南極洲伸向南美洲的半島則是腦幹。接下來的就是五臟:澳大利亞是心臟,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臟,亞歐大陸是肝臟,南亞次大陸則為肝臟下的膽囊、烏拉爾山脈則是分割左右肝葉並使肝臟位置固定的韌帶,北美洲大陸本部是脾臟,格陵蘭島是腎臟。除了亞歐大陸和肝臟所處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陸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臟在人體的位置相符合。

總結

綜上所述,中華神傳文化的最早經典是易和八卦、《尚書》、《山海經》。這些經典又來源於天書《河圖》、《洛書》、《陰符經》。《河圖》、《洛書》由神獸展現給聖皇伏羲,《陰符經》則直接由九天玄女交給黃帝。中華文明在這些經典的基礎上延續了七八千年。近三百年來,光照幫(Illuminati)以邪教的理念滲透並控制了世界各民族的意識形態,外星人(Alien)則用外星科技逐漸改變了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中華民族也沒有逃脫這一浩劫,鴉片戰爭滿清皇朝戰敗後,外星科技進入中國。甲午戰爭又敗後,具有光照幫血統的共產黨借勢佔據了中國。此後,中華神傳文化的道統被徹底摧毀,現在的中國是一個無根的民族和國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近十年來的表面經濟發展是以巨大的環境和勞力資源為代價的,在當今的世界格局中也是沒有希望的。中國真正崛起之時是中華神傳文化的復興之時。

来源:正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