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國內電影圈的水有多深嗎(圖)

作者:龍在宇 發表:2016-09-23 09:0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電影圈,水太深!(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9月23日訊】天下大亂,形勢大好!說的彷彿就是中國電影產業。君不見,國內經濟一片愁雲,唯獨電影市場井噴依舊。

其實,這種現像在美國早已出現——美國經濟一片繁榮時,好萊塢反倒不溫不火,每當經濟危機來臨,好萊塢便票房大增。這很簡單嘛,經濟不好了,錢越來越不好賺,人人心情緊繃,就需要娛樂業來放鬆。如果照這種分析,中國的電影市場大概還要紅火一陣。

當然,中國的電影市場和美國比起來,那水可深多了。什麼買票房、偷票房,老外聞所未聞的東西,咱們用得輕車熟路。這些玩意,說不好聽叫貓膩、造假,說好聽,就稱它為‌‌‌‌「營銷手段‌‌‌‌」吧。

最近看了龍在宇的新書《金牌投資人》,書中揭露了幾乎所有電影圈的運作貓膩,作者最近應讀者要求,還專門總結了一篇關於電影票房的技術貼:

花錢買票房

在中國電影市場,目前最有效的營銷手段就是花錢買票房,沒有之一。儘管這不是什麼正大光明的事,但所有人都同流合污。

片方提供影片,通過影院售票,再由觀眾付錢購買,從而達成一部電影的票房——這是正常的生態鏈。但如今,許多片方自己出錢購買大量電影票,再以贈送和低價售賣的方式將電影票給予觀眾,這就叫買票房。通過買票房,不僅可以製造高票房的假象,還能排擠同期競爭影片。道理很簡單嘛,誰肯撒錢買票房,影院在利益驅動下就會拚命排這部片子。那些不買票房或出手不夠闊綽的片子,連排片的機會也沒有。

所以,下回再看見市面上有八九塊錢的電影票流出,想都不用想,就知道這是人家買了票房,再低價放出來的。

年初,有個導演發微博抱怨,說如今還有首日不買5000萬以上票房三天能過億的電影嗎?人家可沒說假話。

在金錢社會,遊戲規則都變得簡單了。比方說買票房,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電影發行機構分布在全國各地有數百個工作人員,他們會挨個上門找影院經理談。影院對於送上門的錢,一般不會拒絕。影院收了錢,票就算出了,雖然是否到達觀眾手中是個未知數,但數字已經計入票房總數。

買票房堪稱不折不扣的中國特色,國外幾乎沒有。買票房之所以流行,大概和國人的從眾心態有關。有人曾去法國做過問卷調查,如果一部影片的票房特別高,你會有興趣去看嗎?結果法國人全搖頭,他們說各人的偏好不同,別人喜歡的電影未必是我喜歡的。然而在中國做的問卷調查,發現人們的從眾心理特別強,一部電影票房沖高,很多人都會選擇去觀看。彷彿大家都看了,自己不看會顯得落伍。在這種背景下,買票房自然成為營銷利器。‌‌‌‌「

買票房也是技術活

買票房雖說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裡面也並非毫無講究。首先,是時機的選擇。前年一部港產片,他們用分階段的方式買票房。上映前兩天買一點,然後就歇下來,等到影片熱度降低再來買,這樣平均用力的目的,是把票房穩定在一定水平。但最後的結果,卻是一敗塗地。

一部片子能否炒熱,就看前三天,分階段買票房實則是分散力量。這部港產片前三天買票房的力度小了,沒造出多少動靜。片方慌了神,趕緊加撥資金買票房。可惜錯過了最佳時機,即便投錢也於事無補。而買票房高手操盤的影片,講求決戰決勝,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三天之內必見真章。

買票房這事,也是可以打折優惠的。一般人買票房,影院會要求至少包下50%的票量,他們才開一個場。一場電影,你先買走一半的票,影院起碼不會虧本了,這時再通過正常渠道賣剩餘的票。而一些大的電影發行機構出面,這個百分比可以降到40%。

可別小看這10%的差距,它的放大效應,沒準頂得上幾千萬真金白銀。每場電影少付10%,片方就能節約出資金去同更多影院談排片,影片的排片率上去了,就不愁觀眾不掏錢買票。

買票房時還有一種最經濟實用的辦法,就是做假場,行話叫過數。比如說影院的早場和晚場,原本觀眾很少。這時直接給影院好處費,讓他們把這場鎖起來。在影院排片和購票系統上都能看到這個場次,並作為售罄處理,實際根本沒有觀眾。好處費一般是10%,也就是說,發行方用10塊錢,就買回100塊的票房。作為影院一方,片子都不用放,把成本都省掉了,也樂意這樣幹。

比如一部片子在全國都沒排片了,卻發現它一天還賣個幾百萬,然後死不下線,那麼肯定在玩過數。這種手法雖說露骨,但圈裡誰也不比誰乾淨,大家都閉口不言了。

妻不如妾,買不如偷?

如果說買票房是貓膩,那麼偷票房基本就是明火執仗地搶劫。偷票房這事,都是返點惹出的禍。一部影片的票房,大概影院能分走55%,一些片方為了討好影院,承諾多返點。在返點利益的驅使下,影院很可能會去偷票房,將一部沒有返點的影片的票房挪到有返點的影片上,甚至一些發行公司也會加入其中。前些年一家發行公司在同時發一部勵志片和一部青春片的時候,就把勵志片的票房挪到青春片上了。因為這家公司是青春片的主導發行方,只是勵志片的執行發行方,它在勵志片上拿不到最大收益,便聯合影院來偷票房。

如今影院常用雙系統,也就是一家影院買兩套票務系統,一套負責出票,一套負責將票房上報,在出票系統中打出A電影的電影票,卻在上報系統中計入B電影的票房,這種方式較隱蔽,一般難以查出。

買來的票房,還得賣出去

花錢買來的票房,最終還是得想法賣出去。這裡面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電商或團購。如今的網站或APP增加一個激活用戶,成本接近12元。採用賣低價電影票的方式,正是增加用戶的好方法。你想呀,買票房執行的是團體票價,一張就算三四十吧,在網上20塊賣出去,不過才虧10塊。可這樣一來,APP就獲得一個客戶,進而瞭解到客戶的消費習慣。這個時代最值錢的就是客戶資源,這筆賬對網路企業來說肯定划得來。

排檔期,拼的是人脈!

李嘉誠說過,投資房地產,就是地段,地段,地段!對於電影來說,成功的關鍵就是:檔期,檔期,檔期!

電影院的好時段就那麼多,排了好萊塢大片,其他影片的排片率自然會打折扣。再說了,論影片的精良程度與票房號召力,國產片還是難以同進口片分庭抗禮。

如果檔期不對,即便你多拿點錢買票房,影院也未必肯保證排片率。影院之所以同意買票房,自然是為了錢。當真正的大片上映時,觀眾都搶著看。他們正兒八經賣票也能賺錢,幹嘛來做偷偷摸摸的勾當?去年有部國產片的檔期和好萊塢大片撞上,發行方抱著真金白銀去買票房,平常上座率較高的大院線沒一個接招。

這時的關鍵,就是比拚人脈了。手握好萊塢大片進口權的企業,大家都知道是哪家。把人家伺候好了,好萊塢大片10月15日上映,國慶黃金檔可以留給你。要把人惹毛了,你什麼時候推新片,人家就什麼時候把好萊塢大片放出來。

現在電影已經是大家最關注的行業,不管什麼聚會,不聊幾句電影就顯得趕不上潮流。《金牌投資人》的核心故事,就是圍繞一個高票房電影項目的資本運作展開,揭露了電影項目從話題製造、大牌明星‌‌‌‌」友情‌‌‌‌「出演、‌‌‌‌」小成本‌‌」製作、找大牌導演掛名、大片避讓發行、營銷買票房等全部環節的貓膩,其實上面的分析貼只是冰山一角。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金牌投資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