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豪的藏庫變了:從瑞銀到豪宅(圖)

作者:何清漣 發表:2016-10-08 10:5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瑞士銀行(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10月08日訊】最近,法廣以《外交部發言人疑敦促瑞士銀行以人類安定團結為責任不要公布非瑞士人賬戶隱私》為題,發表一條網友惡搞的信息,成為網路熱聞,最後由《環球時報》出面聲明這是謠言。這條消息緣於一個誤會:瑞士銀行2014年承諾的外國帳戶公開,其實只是與幾十個簽約國政府信息交換,但外界誤以為是對公眾公開。此外,各國(尤其是中國)富豪、權貴海外藏金的方式早已變化,從瑞士這個頂級避稅天堂的銀行保險箱變為各國豪宅。

瑞士銀行的信息交換,是各國政府而非公眾的知情權

一些網民相信法廣這條以「疑」字開頭的惡搞新聞並非無因,這幾年無論是《紐約時報》等海外媒體曝光中共權貴家庭的財富故事,還是《巴拿馬文件》公布的開設離岸金融公司的各國政要名單,中國權貴家庭永遠榜上有名。瑞士一直享有「世界最安全的財富保險箱」之譽,普通民眾當然希望瑞士銀行將其客戶名單公開曝光。

瑞士銀行其實早已將名單公開。2014年5月6日,包括瑞士、中國在內的47個國家在法國簽署新的《全球自動信息交換標準》中規定,這47個簽約國家有責任將本國銀行的外國儲戶資料與相關國家交換,目的是防範各國富豪(政要)洗錢避稅。但這種交換只限於政府部門,並未賦予公眾「知情權」。因此,公眾只能在黑客或者其他各種管道的泄密情況下知曉部分,比如通過《中國離岸金融解密》、《巴拿馬文件》等等,瞭解到本國權貴與富豪海外藏金的一些情況。

我在《巴拿馬文件披露是對避稅天堂的攻堅戰》一文中,概述了美國反洗錢的歷史,以及美國如何一步步撬開了瑞士銀行的保險箱: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一些財政拮据的西方大國紛紛向瑞士施加強大壓力,美國指控UBS幫助美國客戶逃稅,向其索要本國匿名存款人資料,並要求代為扣繳過去多年以及未來的應納稅款。經過艱苦談判後,雙方達成協議,UBS支付7.8億美元了結訴訟,並將向美國提供逾4000個涉嫌逃稅的賬戶信息。在美國壓力下,瑞士於2010年制定了《獨裁者資產法》,於2011年2月1日開始生效。突尼西亞、埃及與利比亞的革命正好發生於這部法律生效之際,因此,瑞士銀行先後宣布凍結了本阿里、穆巴拉克、卡扎菲等獨裁者及其家屬的財產。2011年,瑞士與英國達成協議,由瑞士代扣英國客戶的存款稅。緊接著,俄羅斯也與瑞士達成了公開俄羅斯人賬戶信息的相關協議,然後就是2014年與47國簽訂的《全球自動信息交換標準》。

瑞士銀行吸引大客戶的法寶是保密程度極高。但從2008年開始,瑞士這隻財富保險箱被撬開一條裂縫之後,瑞士銀行及其客戶們都知道保險箱完全打開是遲早的事情,許多客戶早就開始戰略撤退。因此,世界上其他信譽、資歷遠不如瑞士銀行的幾十處避稅天堂生意突然興旺起來。上次《巴拿馬文件》曝光,其中暴露的多是2008年以後註冊的資料,足以證明這種戰略撤退的存在。

富豪海外藏金另覓高招

各國富豪為自家財產尋找避稅之地相對容易一些,比如新加坡在失去四小龍地位之後,立刻看準了各國富人有避稅的需要,制訂了相應的資本政策,吸引各國富人定居新加坡,主要方式包括:一是降低個人所得稅與企業稅;二是不徵收資本利得稅,自2008年2月開始新加坡不再徵收遺產稅;三是制訂相關的銀行保密法,保障富人的權益。這套制度利差政策讓新加坡成了世界富豪雲集之地,例如Facebook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愛德華·多薩維林、出生於中國的影星鞏俐等人。《2012亞太財富報告》稱,亞洲的「流動富豪」(一半時間在國外度過的富豪)中有近1/3的人首選新加坡作為海外定居地。

但獨裁國家的權貴尋找新的藏金窟則相對困難,因為避稅是他們次要的考慮,隱藏財富才是首要需求。也因此,他們非常鍾情全球那40多個避稅天堂。這就是各種代辦註冊離岸公司業務、幫助洗錢的法律服務公司生意興隆的原因,巴拿馬文件的外泄源莫薩克·馮賽卡律師行(Mossack Fonseca &Co.)只是世界上最為神秘的資深法律服務公司之一。

巴拿馬文件曝光之後,全球的避稅天堂與洗錢中心也不再安全,成為美國歐盟打擊的對象,於是發展中國家的權貴富豪另覓他途。美、英等法治國家的各種豪宅成了發展中國家洗錢者藏匿財富的新寵,美國的紐約、舊金山等十餘個城市,英國倫敦,澳大利亞的悉尼,加拿大的溫哥華等地,豪宅價格近兩年持續快速上漲。

受不了住房變成投機品,各國紛紛限購

豪宅代替瑞士銀行的帳戶這一趨勢,很快被全世界認識到了。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傳統海外置業的熱點國家,都開始針對海外購房者(主體是中國購房人)發出警告,並設置種種阻礙。

今年6月,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發誓要壓低倫敦房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不想讓倫敦變成世界洗錢之都,將制定和出臺限購政策,讓倫敦的住房回歸住房功能,而不是為滿足中東人和亞洲人的投資需要,讓住房變成他們資產保值的金磚。9月29日,他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表示,針對海外投資湧入對倫敦房地產市場帶來的影響,他將發起「迄今為止最為廣泛和深入的調查」。此次調查將研究在倫敦的不同地區,海外資本究竟如何改變了當地不同層次的房地產市場,從高級公寓住宅到中低端的普通住宅。調查有一個突出的目標,是瞭解究竟誰在投資倫敦房產,以及這些投資者的資金來源。而英國媒體和一些分析機構都認為,被調查的海外投資中將有很大部分來自中國。

7月25日,加拿大卑詩省政府突然宣布,從8月2日開始,向在大溫哥華地區購買住房卻沒有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的海外投資者(包括沒有在加拿大註冊的海外公司或者由外國人控制的公司)徵收額外房產轉讓稅(Property Transfer Tax),稅率高達15%。而此項改革是因當地房價上漲太快,影響噹地民生。據瑞麥地產(RE/MAX)的統計數據,僅2015年,溫哥華的平均房價就上漲了17%,平均房價達到家庭平均收入的10.6倍。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資深記者卡琳.瓦爾斯Karin Wells製作了一部記錄片,片名是「種族和房市:溫哥華的中國綜合症」(Race and Real Estate:Vancouver’s China Syndrome)。當地媒體指出,當地人認為「海外買家尤其是中國人把貪污的錢和非法黑錢帶入溫哥華房市」,導致房價迅速上漲,讓本地居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無力購房,各種抗議活動此起彼伏,從今年年初青年群體發起的「我們沒有1百萬」抗議活動,到近期一些當地居民佔據空房和建築工地,抗議拆遷和高房價,由房子引發的社會矛盾日漸尖銳。反對黨也藉此發起抗議,要求自由黨政府採取措施,收集、調查、公開相關房屋數據,嚴厲監管本地樓市。

比較有趣的是,加拿大著名建築設計師譚秉榮(Bing Wing Thom)對富豪全球購房的看法與倫敦市長相同:「許多中港臺有錢人把溫哥華的房地產市場當作比瑞士銀行還要穩妥的存放資金的地方,認為把錢放在溫哥華的房地產市場不但安全而且還會增值。」

資本流動有如全球化的經濟血液循環,世界各國深受其惠之時會希望資本無國界;當資本全世界尋求避稅天堂之時,各國政府會不高興,發起反洗錢活動;等到全球資本鍾情於某種特殊商品(比如住宅),從而推高其價格,嚴重影響噹地民生時,引發的不滿與憤怒就變成當地的社會衝突並波及政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