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二十五】眾望所歸蔣介石復出 重組四大集團軍北伐(組圖)

北伐戰爭系列文章(二十五)

作者:滄海 發表:2017-10-10 00:3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4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926年蔣總司令在廣州誓師北伐
1928年1月,蔣介石復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國軍總司令。圖為1926年蔣總司令在廣州誓師北伐。

1927年7∼8月期間,蔣介石同時受到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和兵臨長江的北洋軍閥孫傳芳兩面夾攻。西北聯軍總司令馮玉祥屢次調解對峙的國民黨寧漢雙方,主張蔣汪兩人同時引退,而汪精衛則堅持蔣介石下野為寧漢合作的前提條件。

為了促使國民黨團結,完成北伐大業,反共清黨,蔣介石於8月13日毅然宣布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後來又東渡日本考察。

國民黨實現寧漢合流 汪精衛另立中央分裂

北伐國軍高級將領(左起):李濟深、程潛、白崇禧、李宗仁、何應欽。
北伐國軍高級將領(左起):李濟深(李濟琛)、程潛、白崇禧、李宗仁、何應欽。

8月底,白崇禧、李宗仁、何應欽指揮國軍力挽狂瀾,在龍潭戰役殲滅偷襲南京的孫傳芳「五省聯軍」。龍潭大捷后,因清黨反共問題和其他內部事務對峙的國民黨寧漢滬三方,在南京實現了合流。國民黨公推元老譚延闓為國民政府主席,主持國民政府和黨務;推舉另一湘軍元老程潛為軍事委員會(簡稱「軍委會」)主席,程潛、譚延闓、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朱培德、楊樹莊7人為軍委會常務委員。

然而,自從蔣介石總司令下野後,國民黨各派繫在軍政大事上意見時有分歧,互相不服,或明或暗的各種矛盾紛爭不斷。

未被推舉為最高領導人的汪精衛,首先挑唆唐生智對抗反叛南京中央政府。11月上旬,唐生智兵敗武漢後,汪精衛不惜再度分裂國民黨,企圖在廣州另立中央。他授意張發奎、黃琪翔於11月發動「張黃兵變」,以武力驅逐打擊堅持反共、堅持完成北伐大業和反對分裂的李濟深和李宗仁、白崇禧桂系。結果讓中共葉挺、張太雷、葉劍英、聶榮臻等人乘虛而入廣州,暴動血洗焚燒羊城。汪精衛還指使黃琪翔,唆使本來已經向南京中央政府求和的李品仙等唐生智所部將領出爾反爾,繼續反叛抗拒南京中央政府。

社會各方和輿論強烈指責汪精衛。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張靜江、李石曾、蔡元培、吳稚暉等人均對汪感到不齒。一向能言善辯的汪氏,此時也無法自辯,也無顏面對國人,只好決定出國。出國前,他再次公開承認自己「防共過遲」是錯誤,並呼請蔣介石復職。

軍政要員盼蔣復出 扶危濟困領導北伐

另外一方面,國民政府西征討伐唐生智叛軍的同時,也決定同時繼續進行北伐,並委派何應欽率第一路軍北上支援馮玉祥西北聯軍。

12月中旬,何應欽與馮玉祥勝利會師徐州後,馮玉祥和閻錫山的軍隊均遭北洋軍反攻。馮玉祥所部進攻濟寧失敗,被迫退回曹州。而閻錫山所部師長傅作義在戰至彈盡糧絕後,也於12月30日向圍攻涿州的萬福麟奉軍投降。

陷入困境的馮玉祥和閻錫山,盼望得到南京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援,並感到蔣介石是唯一具有統馭各軍資望的軍事領袖。於是,馮玉祥邀約閻錫山一起,再度呼請蔣介石出山,領導北伐大業。為此,馮玉祥還派人東渡日本,迎接蔣介石回國,並致電蔣介石說:「介公一身緊系黨國安危,無論如何艱辛,無論如何謗毀,必須努力完成革命工作。」

一些過去曾經反對蔣介石的南京特委會成員,現在也轉為支持蔣介石。於是,國民政府發表通電,稱讚蔣介石「公忠護國,吾黨楨干,受命北伐以來,身經百戰,卓著奇勛,不以逆億紛來,而稍喪其護黨之心;不因共產誣構,而微減其殺敵之志」,「黨部政府一致決議,派員敦促」,請蔣介石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濟時艱。

12月11日,國民黨在上海召開四中全會預備會議,通過汪精衛提出的《請蔣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案》。在上海的李宗仁、李濟深等人就近敦請蔣介石復職;遠在外地指揮作戰的馮玉祥、閻錫山、何應欽、白崇禧、楊樹莊等人也先後來電,表示推崇擁護。

國府編組十二路國軍 重新編定各路總指揮

1927年12月20日,國民政府將出師北伐以來,歸屬於青天白日旗下的國民革命軍編組為十一路軍,並重新編定各路軍總指揮如下:

第一路軍總指揮何應欽;第二路軍總指揮白崇禧(前敵總指揮陳調元);

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宗仁;第四路軍總指揮程潛;

第五路軍總指揮朱培德;第六路軍總指揮劉湘(前敵總指揮楊森);

第七路軍總指揮鄧錫候;第八路軍總指揮李濟深(前敵總指揮黃紹竑);

第九路軍總指揮周西成;第十路軍總指揮徐永昌;

第十一路軍總指揮方振武;第十二路軍總指揮李品仙(1928年3月發表)。

1928年初,白崇禧奉命征湘討伐唐生智叛逆,大獲全勝,成功收編了唐生智的五個軍。經報請軍委會核准,將其改編為四個軍,其中三個軍編為第十二路軍,由李品仙任總指揮。

【北伐二十五】眾望所歸蔣介石復出重組四大集團軍北伐
1927年,四・一二清黨前夕,蔣總司令在上海龍華白崇禧東路軍總指揮部向北伐軍將士訓示。

1928年1月9日,蔣介石在南京發表通電,宣布繼續行使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權。汪精衛和胡漢民先後出國考察。

2月7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了戴季陶(戴傳賢)起草的制止共產黨陰謀案,並改組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如下:

(一)委任譚延闓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蔣介石)、孫科、林森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並增設建設部,委任孫科為建設部長,宋子文為財政部長,薛篤弼為內政部長,易培基為農礦部長,孔祥熙為工商部長,王伯群為交通部長,蔡元培為大學院院長,王寵惠為司法部長,于右任為審計院長,黃郛為外交部長。

(二)特任蔣中正(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北伐全軍總司令,並將「集中革命力量,限期完成北伐案」交予蔣總司令統籌執行;

(三)委任蔣介石、譚延闓、于右任、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何應欽、朱培德、程潛、馮玉祥、閻錫山、楊樹莊共12人為軍委會常務委員。胡漢民、汪精衛、孫科、陳紹寬、賀耀祖 方振武、徐永昌、陳調元、黃紹竑、夏威、楊傑、商震、張群、錢大鈞、劉峙、劉文輝、魯滌平、龍雲、陳銘樞、顧祝同等73人為軍委會委員。

蔣介石重組四大集團軍 繼續領導北伐

左起:1929年,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合影。
左起:1929年,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合影。

2月9日,蔣總司令赴徐州檢閱北伐各軍。2月13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將第一路軍、第十一路軍等部隊合並,改編為第一集團軍,委任蔣介石兼任總司令。

2月16日,蔣介石赴開封會晤「國民軍聯軍」總司令馮玉祥以及閻錫山的代表,會商北伐軍事。2月28日,軍委會將馮玉祥所部改編為第二集團軍,委任馮玉祥為總司令;將閻錫山「北方革命軍」(晉綏軍)改編為第三集團軍,委任閻錫山為總司令;委任何應欽為總司令部參謀長。

3月7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推舉蔣介石為主席,以李濟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分任廣州、武漢、開封、太原政治分會主席。

3月8日,國民政府委任李濟深(李濟琛)為國民革命軍參謀總長,何應欽為總參謀次長。4月8日,軍委會又將分布於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的各軍改組為第四集團軍,委任李宗仁為總司令,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

至1928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帥指揮下的總兵力已接近100萬人,編組為四大集團軍並確定第二期北伐作戰序列如下:

1928年第二期北伐 南京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序列

總司令蔣介石(蔣中正)

參謀總長李濟深(留守廣州) 總參謀次長何應欽(留守南京)

(總兵力近100萬,約80個軍)

第一集團軍 總司令蔣介石 前敵總指揮朱培德 參謀長楊傑  

下轄4個軍團以及總預備隊、直轄部隊、後方警備部隊(總計29萬人,22個軍以及炮兵、航空部隊)

第1-4軍團總指揮:劉峙 陳調元 賀耀祖 方振武 總預備隊總指揮:朱培德

第1-4軍團各軍軍長:劉峙 繆培南 顧祝同 楊勝治 /陳調元 曹萬順 陳焯 /賀耀祖 張克瑤 夏鬥寅 /方振武 阮玄武 鮑剛 馬文德 高桂滋 

總預備隊各軍軍長:王均 金漢鼎

直轄部隊:警衛軍司令陳誠 炮兵司令樊熙 航空司令張靜愚 兵站司令黃振興 鐵甲車司令唐金聲

後方警備部隊各軍軍長: 錢大鈞 方鼎英 任應歧 謝文炳

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馮玉祥 參謀長曹浩森 

下轄 9個方面軍以及直轄部隊(總計31萬人,19個軍以及鐵甲車、騎兵部隊) 

第1-9方面軍總指揮:孫良誠 孫連仲 韓復榘 宋哲元 岳維峻(未參加北伐) 石敬亭 劉郁芬 劉鎮華 鹿鍾麟 

方面軍各軍軍長:孫良誠 石友三 馬鴻逵 呂秀文 劉汝明 張維璽 鹿鍾麟 龐炳勛 劉驥 劉鎮華 萬選才 劉茂恩 王鴻恩 楊虎城 //(岳部未參加北伐之軍):李雲龍 鄧寳珊 衛定一 蔣世傑

直轄部隊 :鐵甲車集團司令劉自珍 騎兵第一軍軍長鄭大章

第三集團軍 總司令閻錫山 參謀長朱綬光 

下轄 12個軍以及直轄部隊(總計15萬人,包括炮兵部隊)

南北中三路軍總指揮:徐永昌 商震 豐玉璽 

第1-12軍司令:商震 楊愛源(2-3聯合軍)傅存懷 張蔭梧(5-7聯合軍)豐玉璽 譚慶林 李維新 王茂公 徐永昌等人

直轄部隊:炮兵司令周岱

北伐期間,第四集團軍正副總司令李宗仁、白崇禧(左)合影。
北伐期間,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前敵總指揮白崇禧(左)合影。(以上皆為網絡圖片)

第四集團軍 總司令李宗仁 前敵總指揮白崇禧 參謀長張華輔

下轄三路軍以及直轄部隊(總計24萬人,19個軍)

三路總指揮:白崇禧 李品仙 李濟深(所部第八路軍留守廣東)

各軍軍長:白崇禧 魏益三 葉琪 廖磊 周斕 夏威 陶鈞 胡宗鐸 陳濟棠 陳銘樞 徐景唐 胡文鬥 陳嘉佑 魯滌平 何鍵 吳尚 向成傑 鄒鵬振 李燊

張作霖調整部署 力圖抗拒革命潮流

在蔣總司令積極籌劃第二期北伐的同時,敵方北洋軍政府主帥張作霖也在厲兵秣馬,重新調整部署,準備抗拒蔣介石北伐軍的進攻。3月下旬,張作霖召集前敵將領在北京多次開會,將北洋「十五省安國軍」統編為七個軍團,並劃分作戰任務如下:

1928年3月 北洋政府安國軍序列

總司令張作霖 副總司令孫傳芳 張宗昌 總參謀長楊宇霆

(作戰總兵力約60萬)

第一軍團總司令孫傳芳,對魯西作戰;

第二軍團總司令張宗昌,對魯南作戰;

第三軍團總司令張學良,對晉東作戰;

第四軍團總司令楊宇霆,由京漢路南下;

第五軍團總司令張作相,對晉北作戰;

第六軍團總司令吳俊升,為後備軍;

第七軍團總司令褚玉璞,對大名方面作戰。

3月29日,張宗昌和孫傳芳在濟南誓師,張作霖長子張學良跟總參謀長楊宇霆赴石家莊督戰。

誓師徐州劍指北京 第十一次北伐鹿死誰手?

至1928年3月底,蔣介石統帥的北伐革命軍在前線總兵力約有70萬,而張作霖則統帥約60萬北洋安國軍,重點防守山東和華北,力圖阻擋抗拒蔣介石革命陣營的進攻。

4月5日,蔣介石總司令從南京抵達徐州,誓師北伐,並發表通告全國民眾、北方民眾及北方將士書。

4月9日,蔣總司令下達總攻擊令,令第一集團軍、第二集團軍一部沿津浦線北進,進攻山東;馮玉祥第二集團軍沿京漢線北進;閻錫山第三集團軍由京綏、正太線向東進攻;三大集團軍以攻克北京天津,會師北京為主要作戰目標;李白第四集團軍由武漢北進為各集團軍後援。

在此之前,中國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十次南方陣營進攻北方陣營的戰爭。這十次北伐戰爭,僅有明太祖朱元璋自安徽起兵北伐滅元獲得勝利,其餘九次南北大戰,南方均以失敗告終。國父孫中山生前二次出兵北伐,因為僅擁有廣東一省的力量和資源,結果也以失敗告終。北伐征程最長的是清朝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軍隊,從廣西金田起兵北伐,打到了天津,結果遭到清軍圍剿而失敗。

那麼,這次蔣介石領導的第十一次北伐,旨在消滅北洋軍政府統治,以國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統一和治理中國,是否能夠改寫歷史,贏得戰爭勝利呢?

當前,南北雙方都竭盡全力,以決最後的勝負,也將決定中國的未來命運。究竟鹿死誰手?國人正拭目以待。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