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已陷入「隱性通脹」

作者:孫驍驥 發表:2017-11-19 08: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7年11月19日訊】中國的官方最近公布了新一期的通貨膨脹數據。根據統計,在2017年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幅為1.9%,比前一個月的1.6%略有上升。在具體項目中,通訊、交通、家庭服務類商品漲價最快;而非食品類的消費物價上漲較快,為2.4%,而食品類價格則下降了0.4%,豬肉、菸草、鮮果類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非食品類消費品上漲速度較快,這似乎也符合目前國家發展消費服務類產業的趨勢。消費類商品的價格上漲也帶領中國的平均物價增速從近年來的最低點開始往上攀升。

事實上,如果我們從今年一月來看,這已經是物價指數連續九個月上漲。物價增幅的觸底反彈釋放出一個趨勢訊號:在中國沉寂了許久的高通脹現象,或許目前正在醞釀未來下一輪的爆發。

一、投機經濟造就了「隱性通脹」

最近的中國投資市場,較為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債券市場下跌,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來到4%,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高。而這當中的原因多樣,有經濟基本面的轉變和金融去槓桿等等的原因,不過,債市的下跌也可以被認為是市場對於通脹預期的一種表現。在未來高通脹的預期之下,資金撤離避險的資產而去競逐在高通脹情況下真正能保值增值的資產。

當然,通脹和債務這對負相關的因子,只能預示一種可能性。我們需要再看更多的指標來識別通貨膨脹的到來。事實上,這些年來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是通貨膨脹,而是滯脹。經濟低迷帶來的高失業率以及同時大量新增發的貨幣,使得中國經濟一度顯現出「經濟滯脹」的面貌。

從2012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就進入了增長乏力的局面,勞動生產率增速從7.46下降到6.49,低於GDP增速。同時,據彭博社的統計,中國的真實失業率,在去年已經比2012年高了三倍,達到13.2%,而加上人口老化和適齡工減少等等問題,未來的失業率還將進一步增長。而美國在1929年經濟危機後的第一年,失業率不過為7.8%。

失業率升高的同時,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卻也是在大量增高。根據人民銀行的數據,2007年11月,M2貨幣和準備貨幣供應量期末值為403442億人民幣,十年後的2017年11月,M2貨幣和準備貨幣供應量期末值已經來到了1653430億元,是十年前的四倍多。大量的貨幣流入房地產金融行業,資產價格急升帶來了輸入性的通脹。

由於中國的商品住房吸納了大部分的新增貨幣,房價也在過去十年暴漲。而中國的通脹率統計當中,並沒有把房價的上漲統計進來,只是統計了其他的物價水平,因此,官方發布的中國這十年間的通貨膨脹率並不高。在整體經濟增長開始放緩、企業營商環境開始惡化的2012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甚至還一直走低。

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年平均工資則是從不足48000元上漲到接近68000元。通脹率竟然趕不上收入增速,這進一步說明貨幣並沒有進入到消費端,而是在資產端囤積。整個經濟陷於一種極強的投機性當中,這種投機性經濟以表面數據掩蓋了更為深層的問題,也使得通脹隱而不顯,成為「隱性通脹」。

實際上,中國家庭的消費量也是亞洲國家中最高的,從2007年以來,家庭消費總開支從1.3萬億美元上漲到超過4.2萬億美元。無論是絕對數值還是增幅都碾壓其他亞洲國家。中國也因此逐漸成為了世界與經濟的兩大引擎之一。

我們通過家庭消費佔GDP的比例數據,可以看出,出口/消費拉動型經濟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戛然而止,家庭消費佔據GDP的比例嚴重下降,依靠政府投資和購買實現GDP的增長成為了支撐中國經濟的主要手段。而依靠著支柱性的地產金融業的帶動,家庭的消費水平又開始回升,從2012年開始至今,消費佔GDP比例的回升非常明顯。而在未來的「大消費」時代,這個比例想必會進一步提升。

二、大消費時代,是否意味著高通脹時代

當下,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被定義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表明瞭以下幾點隱含意義:

第一,對於勞動者的補貼還將繼續(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因此工資增長率不會降低只會增加。但由於去產能和結構改革的問題,真實的失業率也將增加。這造成不同產業當中,一部分人加工資,另一部分人丟工作的狀況。

第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顯然是指調結構,即政府試圖擺脫傳統的地產金融業的束縛,從消費端做文章,找到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辦法。因此,加大商品供給、用各種方法促進人們的消費意願是接下來經濟工作的重心。而這一切,都需要更多的貨幣、更多的錢,也即是委婉的代表著通脹的來臨。

今年1至9月以來,社會消費的增長相當旺盛,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率一直維持在10%以上。近年來的消費已經開始超過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量。2013年到2016年,消費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55%,高於資本貢獻率。

為了進一步提振消費,中國不惜利用消費類貸款。根據央行的「金融貸款機構投向統計報告」,消費貸款的增長超過29%。收入增長和消費貸款的增長,無疑是直接助推社會消費水平的兩個因素。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數據,我們可以拼貼出一幅圖景:中國的失業率高、經濟增長慢、經濟效益低,但是中國貨幣量多、勞動收入增長快、消費回暖的勢頭明顯。大消費時代,其實意味著貨幣的高速流通時代。

然而,下一階段的通脹還依然會是「隱性通脹」嗎?還是說,由於強行將社會資金打進了消費端,那麼通脹也會由隱性而變成顯性,直接造成物價指數的激增?後者的可能性,並不是特別大。未來的中國,可能仍然延續著「隱性通脹」的路徑,而不會呈現出表面的惡性通脹。

經濟學家羅斯巴德曾經對失控的經濟通脹有一段生動的描述:

最初,政府增加貨幣供給,而且隨後的價格上漲被認為是暫時的。這是因為通脹的發作常常是以一次超常的支出為機會,公眾對現金餘額的需求會增加。

然後,通脹進入了第二階段,人們對現金餘額的需求開始下降,因為物價上漲的速度已經超過了貨幣擴張速度,人們反而會感到貨幣短缺。

最後,通脹迎來了第三階段,公眾的心理已經不是早一些購買,而是立即從貨幣逃向實物或任何商品,人們對現金餘額的需求幾乎為零。這一階段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貨幣崩潰。

羅斯巴德的這番描述,主要是針對二戰前的德國經濟而言,用在今天的中國身上並不合適。有專家會反駁說,首先,中國沒有通脹只有通脹預期;再者,中國即使有通脹,也將很快被抑制,理由是:監管部門宏觀調控的力量很強大。

「穩健的貨幣政策,穩定物價總水平」是央行長期的工作任務之一,這也是中國通脹率長期偏低的重要原因。實際上,由於緊貨幣、緊信貸的政策還將持續,通脹依然會被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並不會出現PPI直接傳導向CPI,造成物價全面上漲的情況。

但是,「隱性通脹」之下的人們,心態倒是頗為類似於羅斯巴德所說的惡性通脹的第二三階段,即「感到貨幣短缺」和「逃離貨幣」。

在我們周圍,有不少人從前幾年的「不差錢」變得開始覺得「差錢」,例如看病、買房、入學等等,差的錢不是一點半點;同時,人們並不希望長期持有人民幣,而是急切的從人民幣逃向其他資產,例如股票、基金、信託以及海外資產,銀行卡裡的人民幣餘額過多,如今只會給人帶來焦慮感。

說到底,通脹的背後並不是貨幣的數量問題,而是對於貨幣和經濟的信心問題。但問題在於,你最後能兌現多少信心?

責任編輯:何雲 来源: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