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商不尖」到「無商不姦」(圖)


无商不尖
古代遍地是「尖商」,無商不尖的「尖」,可不是「奸詐狡猾」的「姦」。(網絡圖片)

現代的許多人,甚至是商人,對「無商不尖」可能已不知是什麼意思了,因現在的人常說的是「無姦不商」或「無商不姦」。

當今社會,很多人把賺錢、發財、一夜暴富當成人生的終極目標,為了錢,什麼壞事都幹。

因此,毒奶粉、地溝油、塑膠米、假雞蛋等等層出不窮,害人害己,乃至古時的「無商不尖」演化成了當今的「無商不姦」。

商人自古就如此嗎?當然不是了,這個成語的原意可不是現代人想的那樣,咱們來講講集中了古代商人智慧的生意經。

第一點:讓利

無尖不商、無商不尖的「尖」,可不是「奸詐狡猾」的「姦」,而是「冒尖」的「尖」,它是怎麼來的呢?

古時候的人,買賣糧食都是用「升」或者「斗」做量器的,形狀是上寬下窄的一個梯形,但是大小比碗大多了。

商人將一升的米裝滿斗之後,再將米的上頭抹平,就能做到給每個人的米都不多不少了。

有些商人會再給客人加一小撮米,形成一個「尖」,叫作「添頭」,讓買的人高興。

在古代,許多賣糧食的商人都會這麼做。久而久之,社會就產生了「無商不尖」的說法。

也就是說,只要是商人就會給顧客讓利。顧客高興了,商人口碑好了,回頭客也有了,這生意才能做大、做好。

除了賣糧食,賣布的也有「足尺放三」的說法,在丈量到最後一尺的時候,再加放三寸。

還有打油、打醋,商人也會最後再多給客人舀一杓。

所以說,「無商不尖」的讓利行為是古代商人們做生意奉守的黃金法則,也是經過時間驗證的成功秘訣。

宋代有一個叫曾叔卿的人,他進了一批陶器,想要轉運到北方去交換物品,可是正遇到北方發生災荒,陶器是賣不出去的。

這時候,有人到曾叔卿那裡,要求把陶器轉賣給他,於是曾叔卿把陶器交給他。

後來,曾叔卿都已經收了錢,還是問了一句:「你要把這些東西運到哪裡去呢?」

那個人說:「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

曾叔卿過得很貧苦、飢寒交迫,遇到好不容易可以將積壓貨品脫手的機會,卻將北方剛發生災荒的事告訴了這個人,也不再賣陶器給他。

曾叔卿對這位客人說:「我難道不應該告知您這件事,讓您免受傷害嗎?」

這些小人物的故事恰恰體現了中國古人誠信不欺、捨利取義的道德品行。

第二點:誠信

古人十分注重誠信,商人們更需要如此,因為一旦信任感被破壞,就再也沒人來買東西了。

古時候的1斤有16兩,成語「半斤八兩」就是從這裡來的。那麼,為何1斤有16兩呢?古人認為天上的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邊的福、祿、壽三顆星總共16顆星星,分別對應著1斤裡的16兩。

做生意的人相信,如果稱東西的時候缺斤短兩,掌管福祿壽三顆星的神仙就會懲罰他們。

商人如果少給人1兩,神仙就消減他們的福氣;少給人2兩,就減少俸祿;少給了3兩,就要折壽。

宋代洪邁《容齋隨筆》中記錄幾則小故事。

建呂南城有一個人叫陳策,他買騾子的時候,買到一頭不能加鞍使用的。

陳策不忍昧著良心把騾子轉賣給別人,就把騾子養在野外的草房裡,等著牠自己死掉。

一天,一位官人路過這裡,官人的馬突然死去了。陳策的兒子與狡猾的市場經紀人一合計,磨破了騾子的脊背,假裝這騾子能馱東西,就這樣把騾子賣給這位官人。

陳策聽說了之後,追上了那個官人,把騾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情告訴他,最後陳策把這頭養著還要繼續賠錢的騾子給領了回來。



責任編輯:青云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