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債務更加驚人,已經成為經濟成長的一顆「炸彈」。(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7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經濟下滑影響政府財政,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近歷史最低,據中國財政部數據,截至6月末地方政府債務餘額34.75萬億元人民幣,但隱形債務更加驚人,已經成為經濟成長的一顆「炸彈」。
中國財政部有四本賬,按收入規模由高到低排序分別是: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由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組成。
而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三大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稅收,一部分是轉移支付,還有一部分就是賣地收入。
在2021年,財政有盈餘的省市只有8個,由多至少依次為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天津、山東和福建,其餘23個省市全部都要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進行補貼。
目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只到省一級,過去兩年由於疫情緣故,經濟增速減緩,省級收入在減少,向地級市轉移支付的能力也在減弱。過去地方政府財政對賣地收入的依賴程度很高,但從近年來的趨勢看,土地財政收入持續下滑。
樓市疲軟導致依賴土地收入的地方政府幾乎「斷炊」。
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表示,房地產行業及其上下游產業鏈貢獻了中國四分之一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影響巨大。過去20年以來,只要經濟不景氣,北京當局就會放鬆對房地產行業的管制,試圖拉動住房投資需求。
陸挺說,中國房地產今年6月的銷售雖然暫時回升,但7月的數據再次下行。即使在6月,情況也不佳,新開工同比下滑45%,完工下降41%,土地銷售按面積減少53%,按價值減少65%。
陸挺估計,今年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約減少40%∼50%,保守估計,地方政府賣地收入比2021年減少3.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再加上因經濟下行造成的預算缺口大約2.5萬億元,全年財政缺口約6萬億元。
知名金融分析人士洪灝指出,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暴降近歷史最低。以前可以靠賣地,這次只能靠發債了。連明年的債都要提前到今年發。
中央、地方財政收入暴降近歷史最低。以前可以靠賣地,這次只能靠發債了。連明年的債都要提前到今年發。
China central/local gov revenue growth collapsed to historical low. It used to be able to survive via land sales, now only bond sales. Even bond quota next yr has been brought fwd. pic.twitter.com/tpRBFrqMz7— Hao HONG 洪灝, CFA (@HAOHONG_CFA) July 26, 2022
另據中國財政部7月26日發布的地方政府債券數據,2022年6月,全國發行新增債券15765億元。1-6月,全國發行新增債券40210億元。截至2022年6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347503億元。
截至2022年6月末,地方政府債券剩餘平均年限8.4年,其中一般債券6.2年,專項債券9.9年;平均利率3.44%,其中一般債券3.44%,專項債券3.43%。
並且,隱形債務更加驚人。目前,中國財政部沒有關於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的賬目。
官媒《中國新聞週刊》總第1045期的文章稱,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整體數據不明,但由於隱性債務的形成多與城投平臺有關,後者有息負債餘額常被用來估測隱性債務規模。截至2021 年9 月末,城投平臺存量有息債務餘額49.30萬億元。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告訴官媒,「城投平台資產負債表較為脆弱,償債能力較低,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已成為主要的金融風險來源。」
不過,國際投行高盛去年9月發布的報告認為,中國地方債總額已由2013年的16萬億元增至2020年底的53萬億元。這個金額相當於中國GDP的52%,且高於官方公布的政府尚未清償債務總額。
隱形債務是中國各地政府可讓其不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的融資項目,但是,金融市場仍將其視為地方政府負債。
所謂地方融資平臺(城投平臺),是指地方政府發起設立,通過劃撥土地、股權、規費、國債等資產,迅速包裝出一個資產和現金流均可達融資標準的公司,必要時再輔之以財政補貼作為還款承諾,以實現承接各路資金的目的。
然而,地方政府債務對中國經濟而言是一顆巨大的「炸彈」,債務已經陸續出現違約,隨之而來的是金融風險增大。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