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網路上曾廣泛流傳一帖子,提及「皇帝臥房為什麼不會超過10平方米」一話題。這帖子的意思是說,古代風水理論存在「屋大人少,是凶屋」之說,因為房子會吸引人氣,當一個人使用過多能量去填充一個大房子的空間時,會造成身體上的損害。畢竟,當身體能量消耗多了,體質自然就變弱了,工作起來也就會無精打采,差錯也就在所難免,判斷力下降,倒霉事當然就會接踵到來。
該帖子還告誡居住在大房間中的人,可能會生不出孩子:「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臥房在15平方米左右,最多不要超過20平方米為好。住在超過20平方米以上的房間裡,會生不出孩子。也許這不是絕對真理,但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其實這也就是人體能量消耗太多,身體素質下降,影響了生育。土地不肥沃,當然也就種不出莊稼來了。」
接著,帖子以皇帝的寢宮為例:「當我們走進故宮的養心齋和雍正皇帝的書房和書房後面的臥室時,我們會吃驚地發現,皇帝住的地方並不比平民百姓的大多少,也不過10多平方米而已。那張『龍床』也不比百姓的大,而且在睡覺的時候,床前還要放下兩道帘子,那麼空間就變得更加狹小,大概是不到10個平方米。」
養心殿東圍房北部的一間寢室。皇帝寢室示意圖。(圖片來源:PIERRE ANDRE LECLERCQ/維基百科)
皇帝的臥室確實不大,但面積較小的原因,真的是為了防止「房子大吸走人氣」嗎?
對此,故宮的專家表示,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臥室的面積較小,並無別的目的,真正的原因則是為了保暖。因為在明、清兩期期間,北京的冬季氣溫普遍低於零下10攝氏度,遠比全球變暖後的北京寒冷。而北方民居的特點也是房子低矮狹小,比例大小適中,冬天太陽可照進室內,正房冬暖而夏涼,庭院是戶外活動的場所。因此,皇帝的空間並非那一個小小的臥室而已,而是一整套的庭院。
其實,故宮就是一個紅牆黃瓦的大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屋頂和牆體厚重,冬季可擋風避寒,夏季可阻擋熱氣,也就是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因此,故宮在保暖方面的設計有:單面窗向陽開,建暖炕、暖牆、火牆、地爐等特點。南方則不然。南方氣候炎熱潮濕。因而居室牆壁高,開間大;前後門貫通,便於通風換氣;為便於防潮,建二層樓房多,底層是磚結構,上層是木結構。
當然,皇帝並不缺房子住,但是故宮的房間並不是想建多大就建多大,它是有風水章法和間數任務的。民間廣泛流傳的說法是「帝王之都,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屋」。為什麼出現半間,而不湊個整數,建成一萬間呢?傳說,天上玉帝所居的天宮有房屋萬間,皇帝雖貴為天子,但也絕不能逾越天宮之制,所居房屋自然也不能超過天宮房屋數。
中國古代陽數為大,故宮的宮殿建築群大量數據都用陽數。1在陽數中最小,9在陽數中最大,5居中央。「9999間半」正好符合「九五之尊」的傳統思想,因此,紫禁城的宮殿數量取為9999間半。1972年,古建專家統計得出:在面積72萬平方米的紫禁城中,共有宮殿980座,按中國傳統的古建築「四柱一間」的計算方法,記有房屋8728間。半間是指文淵閣樓下西頭的那一小間。文淵閣是藏中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處所,為了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文淵閣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數為間的慣例,採用了不講對稱的偶數--6間。但又為了布局上的美觀,西頭一間建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間房。
「房屋的大小必須和入住人數成正比。也就是房子越大,入住的人應該越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氣要旺。為什麼皇帝住的地方要這樣的狹小呢?其實皇帝的血肉之軀並不比平常人好多少,為了保存體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他也只能住在狹小的空間裡。蘇州的十大園林、廣東的四大名園去考察。同樣發現這些非富則貴的大人們住的臥室,都是很狹小的,也就是在10多平方米左右。相反地,當今的暴發戶,他們的臥房裝修得很氣派,面積也很大,有的超過了50多平方米。結果身體不是患了這個病,就是得了那個病,整天食補藥,結果還是把身體搞垮了,生意也一落千丈。」
透過帖子裡的這一部分針砭時弊內容,對當今人們,倒是頗具警示意義。所以,當房子越住越大,家庭卻越來越小型化之際,我們大可不必在力求奢華上費勁腦筋。
責任編輯:淡然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