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色反映疾病 看看臉是甚麼顏色(圖)

中醫治病要看病人臉色

作者:葉慧昌 發表:2024-06-12 07:5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臉色
臉色反映疾病狀況。(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醫治病,要看病人臉色?是來看中醫的患者特別凶,特別挑剔?常常擺臉色?喔!且不要誤會了!這裡要強調的是,中醫診斷的望聞問切中,望診居首,望診之中,又以看臉色最為重要。

中國人為黃色人種,正常臉色應為微黃紅潤而有光澤。當臉色出現異常而有所偏頗時,就要特別注意,臨床上常見的「病色」為青、黃、赤、白、黑,分別介紹如下:

臉色發青

青色為皮膚毛細血管收縮,經脈阻滯所致。中醫認為青色可能是寒症、痛症、驚症、瘀血的表現,尤其是寒症,會引發氣血凝滯,臉部氣血上不來,故呈缺血之青紫色;如果面青帶黑,為身體寒有痛症;鼻頭色青主腹中寒痛;當小兒高燒時,如眉間印堂、鼻子山根及口唇四周出現青紫,要注意驚風。西醫則認為當血液含氧量不足時,臉及嘴唇會發紫,亦即所謂的「發紺」,如心房中隔缺損、心瓣膜病等心臟病,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等肺部疾病,就容易出現臉色青紫。

臉色發黃

黃色為虛證、濕證,與脾胃有關。脾虛臉色就會萎黃,也就是消化吸收功能差,呈現面有「菜色」,常有食欲不振、吃點東西就腹脹、大便拉稀等症狀。黃色鮮明為濕熱,黃色晦暗為寒濕;面黃浮腫則為脾虛濕冷,是慢性腎炎患者常見的臉色;如果連眼白、皮膚都泛黃,可能是肝膽疾病引起的黃疸。需注意的是,有的人天生膚色偏黃,或者吃了太多的胡蘿蔔、柑橘、蕃茄、木瓜,皮膚也會發黃,但這些情形眼白不會變黃,而且停食後可消退。

臉色發紅

臉紅是血液充盈面部,屬於熱證。如感冒初期發燒臉紅為風熱,常併口渴、咽喉腫痛;若高燒臉紅、口渴、便秘則為腸胃實熱;如午後兩顴泛紅,為肝腎陰火上炎,常見形體消瘦、口燥咽乾、眩暈失眠、盜汗,多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虛熱。額頭印堂一帶發紅,要防血脂肪過高;鼻旁兩頰紅斑,要注意紅斑性狼瘡;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是高血壓未妥善治療者,臉色也會異常「紅潤」。

臉色發白

臉色發白為血虛、寒證。如腸胃出血、痔瘡出血、婦女月經過多,都是造成血虛常見的原因,血虛者除了臉色淡白,常見形體消瘦、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腳發麻。如果臉色白皙而潤澤,是無病,是肺胃之氣充旺的徵象;白而色淡,則是肺胃虛寒。若突然臉色蒼白,伴有冷汗淋漓,應防低血壓、低血糖、休克。

臉色發黑

臉色發黑為寒、為痛,主水氣,是腎氣虧虛,寒氣及寒水凝聚等慢性疾病的病徵。臉色若是黑中帶白,呈灰黑色,可能是腎功能不全、尿毒症;在兩顴之後雙耳之前發黑者,多係肝硬化病徵;眼眶發黑,除了是腎虛或循環差之外,也可能是鼻炎造成的。心肺功能不全者,除了臉色黑中帶白,常伴隨口唇慘白或青紫,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者,臉色亦呈黑中帶白。癌症末期患者,或是長期使用抗癌藥,也會臉色發黑。若因種族、稟賦差異,或日晒較多之生理性臉黑,則勿需過慮。

《丹溪心法》:「有諸內,必形諸外」說明體內臟腑有了病變,必會反映在外表,尤其是臉部。所以,每天起床梳洗時,不妨照照鏡子觀察一下臉色,除了檢視自己在新的一天,是否以愉悅的歡顏來面對,還可以從臉色的變化來發現一些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維護身體健康

責任編輯:王欣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