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5年4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蔡思雲綜合報導)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金體系正面臨巨大危機。越來越多年輕人,尤其是外賣員等靈活就業者選擇不交養老保險。中共為了緩解養老金體系的壓力,已開始採取各種應對措施。
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末全國60週歲以上的人口已近3億。專家預計在2035年前後,這一數字將突破4億。據中國社科院估計,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將於2035年耗盡。
中共財政部的預算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社保基金收入增長5.2%,達到11.89萬億元,但支出增長更快,增幅為7%,達到11.99萬億元,這導致出現2018年以來的首次現金流赤字。官方預計,2025年財政赤字將達到5.7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雖然一些省份仍有盈餘,但像黑龍江和遼寧這樣的老工業省份長期以來一直存在養老金缺口。中央調劑基金將廣東等較富裕省份的繳費調撥給財政困難的省份。去年,該機制跨省調撥了2,840億元,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逾40%靈活就業人員不繳養老保險
《華爾街日報》報導,調查顯示,超過40%的靈活就業人員,包括外賣員、網絡主播和自由職業者選擇不繳納養老保險。許多人需要同時繳納個人和單位繳費部分,繳費比例為收入的20%。對他們來說,這筆賬不合算。
29歲的Liu Xin是成都的一名外賣員,他每週有六天都穿梭於午餐高峰期的車流中。他說,有一項開支從來不在他的預算之內,那就是每月1,400元的養老金。
他說,這是自己兩個星期的伙食費,他不能把這筆錢鎖定40年,到時候養老基金可能都破產了。他的這種想法反映出時下中國年輕勞動群體觀念的轉變,而這加劇了中共政府的財政壓力。
32歲的Chen Hui是深圳的一名自由設計師,她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規則獎勵那些不繳納養老保險的人,那為什麼還要傻乎乎地交錢?」類似的留言經常出現在「養老金算賬」等話題的標簽下,這些話題一旦傳播得太快,往往會被官方封控。
中共採取各種措施以緩解養老金壓力
如果養老金信心持續流失,它帶來的經濟與社會影響可能不亞於房地產危機或出口放緩。因此,中共中央對自願不參保的情況日益感到擔憂。
為了緩解養老金體系的壓力,北京方面已開始採取各種措施。從今年1月份開始,它開始提高法定退休年齡。到2040年,男性的退休年齡將是63歲,女性的退休年齡也將逐步提高。這項措施將通過延遲退休金支付和延長社保繳費年限,為該體系爭取大約五年的緩衝期。
與此同時,今年中共中央對養老金體系增加了8%的補貼,遠超GDP增速。一些債券分析師警告,這些救助措施可能會擠佔創新、綠色基礎設施和地方債務減免方面的支出。
監管農村養老金每年都有上調,但與城鎮養老金的差距仍然巨大,這加劇了農村人的不滿情緒,並促使人口遷移。
甘肅的68歲老婦Zhang Fengyan每月領取的農村養老金僅為123元,她說:「這點錢只夠買鹽和面條……但在收獲季節,我還是要去摘葡萄。」
目前,養老金在政府借款中的佔比接近四分之一。如果資金缺口擴大,中共政府可能被迫做出不得人心的選擇:提高工資稅(會損害企業)、削減福利(將不利於消費)或增加債務(危及主權信用)。這些措施都會影響整體經濟和金融穩定。
此外,它還會在資本市場上產生連鎖反應。去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因各省動用儲備金,而減持了1,200億元的資產。這一逆轉使該機構從穩定的買家變成了淨賣家,進一步削弱了投資者的信心。
一些省份進行了試點改革,例如江蘇省推出了「養老金積分」制度,讓個人可以追蹤自己的繳費情況和預期領取的養老金數額。今年在全國范圍內新推出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賬戶提供了稅收優惠。但早期的推廣一直很緩慢,質疑聲普遍存在。
其他改革方案包括仿效瑞典的制度,轉向名義上的固定繳款模式,福利金額根據工資增長和預期壽命自動調整。
北京未來論壇政策分析師Zhang Wei表示,中國家庭仍將房產視為他們真正的養老金。在房地產市場的信心企穩之前,人們不會把儲蓄轉移到他們無法控制的抽象賬戶中。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