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人,茶七分滿、飯八分滿、酒滿。(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規矩」二字在過去是很重視的,規矩是中國傳統文化深處對「中道」「中庸」精神的體現,人們形容一個好人,就說他「中規中矩」。
中國人講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圓融與方正,正是中國人處世為人的哲學。老一輩人用這些不成文的「生活法典」維繫著人情冷暖。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生活方式的更迭,許多老規矩正逐漸淡出年輕一代的視野。在短視頻、奶茶、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規矩」一詞在部分年輕人口中變得「老土」。據調查,僅有16.1%的人在生活中還堅持傳統禮儀,年長者保留得多,青年一代則知之甚少。
盤點一下那些「正在消失的老規矩」吧,看看你知道多少?
1、飲食禮儀類
筷子忌插飯中
寓意祭祀亡者,現代人多不講究,甚至用筷子插飯拍照。
魚不翻身,頭尾不碰
漁民講究,怕「翻船」,現在大多數人吃魚直接翻面。
茶壺嘴不對人
壺嘴沖人等於「逐客令」,如今喝茶多用杯裝,壺嘴朝向沒人注意。
添飯不添單數
忌諱單數,現代人盛飯隨意,沒人管幾碗。
雞頭敬長輩
整雞雞頭留給長輩,現在很多人直接分塊,雞頭沒人要。
夾菜不過盤中線
講究分寸,現代人吃飯自助,夾菜隨意。
夾菜不翻揀
忌諱挑揀,現代人夾菜喜歡翻來挑去。
吃飯不吧嗒嘴
被認為沒教養,但現在不少人邊吃邊聊毫不在意。
不許咬筷子、敲碗
像乞丐,現代人有時無意識咬筷子,沒人提醒。
長輩未動筷,晚輩不能先吃
講究尊卑,現代家庭聚餐常常各自為政。
主人不動筷,客人不能先吃
尊重主人,如今聚餐多隨意,沒人等主人。
端碗吃飯,不許伏在桌上吃
端碗是禮貌,現代人尤其孩子常趴桌吃飯。
吃菜不許滿盤亂挑
不雅觀,現代自助餐、火鍋常見「翻天覆地」。
吃飯時說話要輕聲細語,避免口中有食時交談
講究衛生和禮貌,現在邊吃邊聊成常態。
有客人,茶七分滿、飯八分滿、酒滿
分寸感,現代人倒茶倒飲料不講究七分八分。
倒酒壺口對己
壺口沖客人是挑釁,現在喝酒多用瓶裝,沒人注意方向。
遞刀柄朝人(遞刀柄朝對方,刀刃朝自己)
安全和禮貌,現代人遞刀具多隨手一遞。
2、待人接物類
不可高聲喧嘩,不可斜眼看人。(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借藥罐不還
要等主家來取,現代人用完直接還,藥罐也少見。
借米不借鹽
鹽為「財氣」,現代人超市隨便買,借鹽借米都無所謂。
還禮要比受禮多
回禮要豐厚,現代人禮尚往來多看心情。
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
喜事等請帖,喪事主動幫忙。
探病不送梨
「梨」同「離」,現代人送水果不避諱。
書信折角有深意
信紙折角傳遞信息,現在沒人寫信,微信一發了之。
手帕傳情
繡花手帕表心意,如今表白全靠表情包。
說話要用敬語,見長輩稱「您」
講究尊重,現代人多用「你」,敬語漸少。
說話提及老人要用尊稱
加「老」「大」等,現代人稱呼隨意,有的父子之間說話也沒大沒小。
遞東西不能直接遞給對方,要用托盤或雙手
講究禮儀,現在多直接遞。
問路先下驢
表示謙遜,現在騎共享單車問路直接大喊。
借傘不借給夫妻
「傘」同「散」,現代人借傘毫無忌諱。
3、社交規範類
不許叉腿坐、不許抖腿
講究儀態,現代人坐姿隨意。
不許斜眼看人
被視為無禮,現在很少有人在意。
不許當眾大聲喧嘩,
公共場合要安靜,現在公共場所吵鬧普遍。
與人交談目光要正
表示尊重,現代人邊看手機邊聊天。
排座次講究「尚左尊東」
宴席有講究,現在多隨意落座。
4、家庭與生活習慣類
夜不掃屋
怕掃走財氣,現代人下班晚,晚上掃地很常見。
搬家先搬鍋
生火開灶才算安家,現在搬家公司一車全包。
小孩不踩門檻
門檻是「龍脊」,現代建築幾乎無門檻。
衣扣男左女右
古代男女有別,現在潮牌oversize誰管左右。
狗不上灶臺
怕惹灶王爺生氣,現在寵物上桌吃飯常見。
正月不剃頭
怕「死舅舅」,現在理髮店正月照常營業。
鏡子不對床
怕夜裡嚇人,現在年輕人床頭裝自拍燈。
夜路不回頭
怕鬼祟,如今夜跑、夜騎成風。
晚上不剪指甲
怕招邪氣,現代人隨時修剪指甲。
不許挽褲腿、擄袖管
不莊重,現在夏天卷褲腿很常見。
早起不叫人名(怕叫走魂)
現在叫人起床很正常。
不許隨便坐床頭
床頭為主位,現代人坐床頭拍照、玩手機。
當我們隨手刷短視頻、享受便利生活時,不妨停下來回望那些細微卻溫暖的生活細節。其實,規矩不是束縛,而是讓人與人之間更有溫度、更有分寸。
責任編輯:淑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