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希遷。 (圖片來源: 手繪插畫)
中國唐代有一位高僧,名叫石頭希遷
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唐代是禪宗最為輝煌的時期,群星璀璨。而在這其中,有一位名字極富詩意、風格獨特的禪師,名叫石頭希遷。他不是以神通或朝堂辯論著稱,而是以質樸無華、如山如石的一代宗師。
出身背景與法脈傳承
石頭希遷(西元700年~790年),俗姓陳,唐代人,十四歲時便出家,天資聰穎,志向堅定。成年後,他前往南嶽衡山,拜在著名禪宗六祖慧能門下的青原行思座下,成為其法嗣弟子之一。
禪宗在六祖慧能之後分為兩大派別:一是南嶽懷讓:馬祖道一派,風格豪放、機鋒犀利;另一是青原行思:石頭希遷派,則風格溫潤、重視平常心與「自然無為」。
如石之靜,如道之常
石頭希遷,與他的名字一樣,「如石不動」。他反對離世苦修,也不主張激烈對話,而是提倡在平常生活中體悟佛法。他曾說:「聖諦不異凡夫,凡夫自蔽聖道。」意思是:悟道並不需要離開世間,重點在於是否去除了心中的迷霧。
他最著名的語錄之一是:「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
這幾句詩意十足的話,表達出他追求身心安然、道法自然的境界——不論走路坐著、說話沉默、順境逆境,心中始終如如不動,這便是禪。
弟子眾多,影響深遠
石頭希遷晚年住於湖南長沙的石頭山(今石霜山),因此號為「石頭和尚」。他門下弟子眾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藥山惟儼與天皇道悟等人,後來再傳弟子如洞山良價,最終發展出曹洞宗,這一宗派後來傳入日本,成為禪宗主流之一。
可以說,石頭希遷是中國禪宗史上的「樸素哲人」,不像其他宗師那樣機鋒四射,卻以一種近乎「無言之教」的方式,把禪的真味深植人心。
文化遺產與心靈智慧
石頭希遷不僅是一位宗教導師,也是一位心靈哲人。他所留下的那帖「十味良藥處方」,用日常語言開出「心藥」,教人修心養性、為善去惡,不僅適用于修行者,更適用於世俗中的每一個人。那帖藥方,千年後讀來,依然有種暖暖的智慧與幽默:
他寫道:
「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這十味「藥材」,每一味都不是外物,而是做人處世的根本修養:
一條「好肚腸」,代表寬厚包容、心無毒念;
一片「慈悲心」,是對他人多一分體諒和愛心;
半兩「溫柔」,非懦弱,而是柔和處世的智慧;
三分「道理」,是懂得理性持中、不偏不倚;
「信行要緊」,做人講信用、說到做到;
一塊「中直」,就是心口如一、光明磊落;
十分「孝順」,提醒人要常懷感恩之心;
一個「老實」,是本分做人,不作虛偽;
「陰騭全用」,則是默默行善、不求人知;
「方便不拘多少」,則鼓勵因時制宜、靈活應變。
這樣的心靈處方,怎麼服用呢?
禪師說得風趣又深刻:「此藥用開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於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菠蘿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
這段話看似玩笑,實則處處含禪機——
藥要用「開心鍋」炒,說的是要以開放心胸來修養,不可焦躁急切,要「去火性三分」,就是戒除怒氣與脾氣。
再將這些修養之道放進「平等盆」裡細細思量——平等心才能煉出真藥效。
「三思為末」,代表多思己過,反省不怨;
「六菠蘿蜜」是佛教修行的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捏成「菩提子」大小,象徵覺悟的種子;
每日三服,不拘時間,只要配合「和氣湯」服下——也就是以溫和的態度來實行,隨時隨地皆可修心。
若能照此處方去做,禪師保證:
「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瘥。」
這裡的「病」,不僅是身體的毛病,更是人心的貪、嗔、癡、疑、慢等病。若能常服此藥,身心必得安康,人生自然順遂。
但禪師也嚴肅警告
「切忌言清濁,利己損人,肚中毒,笑裡刀,兩頭蛇,平地起風波,這幾點速須戒之。」
這幾項,是為人處世的大忌:
「言清濁」是喜歡論是非、愛評斷他人;
「利己損人」是自私自利、無視他人利益;
「肚中毒」則指口蜜腹劍、心懷惡意;
「笑裡刀」是假笑藏刀、虛情假意;
「兩頭蛇」是牆頭草、見人說人話;
「平地起風波」是挑撥離間、製造事端。
這些行為若不戒除,縱有再多善心也會被蝕蝕蠶食,終成虛妄。
最後,禪師總結道
「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壽。」
意即:若能實踐這十種人間美德,不僅可得「上福」——福報深厚,亦可得「上壽」——身心長壽,無憂無患。
這帖「處方」雖千年之前開立,卻依然適用於今日社會。它提醒我們:真正治癒人心的,不是藥物,而是一顆慈悲誠懇、純淨溫和的心。您今日服用了嗎?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