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痴迷與被拒絕:揭開愛達荷謀殺案的多重面紗(圖)


2023年8月18日,布萊恩.科伯格進入愛達荷州莫斯科法庭接受聽證。
2023年8月18日,布萊恩·科伯格進入愛達荷州莫斯科法庭接受聽證。(圖片來源:August Frank-Pool/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綜合)《每日郵報》報導,儘管布萊恩.科伯格(Bryan Kohberger)最終承認謀殺了四名愛達荷大學學生,但對於他為何下此毒手,外界仍然一頭霧水。這位28歲的犯罪學博士生在法庭上冷靜認罪,承認於2022年11月殘忍殺害了20歲的伊桑.查平(Ethan Chapin)、21歲的凱莉.貢薩爾維斯(Kaylee Goncalves)、20歲的夏娜.克諾德爾(Xana Kernodle)和21歲的麥迪遜.莫根(Madison Mogen)。

但心理學家們對他的行為方式深感不安——面無表情、毫無悔意、甚至顯得從容淡定。三位接受《每日郵報》採訪的心理學家和犯罪學家表示,科伯格的性格不符合任何傳統的大規模殺人犯類型。他不像出於意識形態、妄想或仇恨行凶的殺手,而更像被控制欲、排斥感、痴迷心理和好奇心交織驅動的人。

精神病學家拉吉.佩爾紹德(Dr.Raj Persaud)指出,科伯格在與女性相處方面長期失敗,早年唯一被確認的一次Tinder約會還以他強行闖入女方宿舍並被迫趕走告終。他表示:「他似乎帶有一種讓女性感到不安的特質。長久被拒絕可能在他心中種下了怨恨的種子。」

此外,法醫心理學家約翰.佈雷迪(Dr.John Brady)指出,科伯格可能患有「情愛妄想症」——一種病態堅信他人與自己有愛情關係的精神疾病。他表示:「這種被拒絕的感覺可能觸發了他內心深處對愛情關係的偏執,並最終以攻擊形式爆發。」貢薩爾維斯(Kaylee Goncalves)的家人表示,科伯格曾使用Instagram關注貢薩爾維斯和莫根(Madison Mogen),甚至在案發前不斷向她們發送訊息。

殺人動機或源自刺激欲:他只想「體驗一下那種感覺」

犯罪學家梅根.薩克斯博士(Dr.Megan Sachs)則提出另一種可能:「這可能是一種‘刺激殺人’(thrill killing)——他想知道殺人是一種什麼感覺。」她強調,科伯格在犯罪學領域背景深厚,曾在網路上發布問卷,向罪犯調查他們選擇受害者和作案心態的過程。「他並非被憤怒或怨恨驅動,而可能是純粹的病態好奇心。」

薩克斯博士將科伯格的行為與2013年英國連環女殺手喬安娜.丹尼希(Joanna Dennehy)作類比,後者曾坦言殺人是為了「體驗那種感覺」。

此類「無動機殺人」往往最令人恐懼,因為其不受邏輯約束,難以預測。專家們一致認為,科伯格具備某種超然冷靜的自我控制能力,甚至在認罪聽證會上也展現出異常鎮定,彷彿「這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非自願獨身文化的潛在影響:他是否受到羅傑(Rodger)啟發?

《紐約郵報》引述維基.沃德(Vicky Ward)在即將出版的新書《愛達荷四人:一場美國悲劇》中披露,科伯格的思想可能受到了「非自願獨身者」(incels)亞文化影響。她指出,科伯格可能被2014年製造聖巴巴拉屠殺案的埃利奧特.羅傑(Elliot Rodger)所「啟發」。羅傑在臨死前發布了「女性支配世界」的控訴,並成為「非自願獨身者」文化中的「殉道者」。

沃德在書中披露,科伯格在犯案前常常潛伏在案發地附近,頻繁觀察莫根(Madison Mogen)的房間,警方認為他很可能多次勘察過現場。這與他對「選擇目標」進行計畫性的行為高度吻合。

儘管受害者中包括男生查平(Ethan Chapin),專家認為他可能只是「出現在錯誤時間的錯誤地點」。整個事件更像是一場圍繞某位女性目標展開的精心籌劃。

儘管科伯格已經認罪,但他始終未透露任何作案動機。他的沉默為案件更添神秘色彩。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