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進入「分權再集中」時代的起點(圖)

作者:洪耀南 發表:2025-10-22 09: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日本
2025年10月21日,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在日本東京國會眾議院當選為新任首相後,受到議員們的熱烈歡迎。(圖片來源:Tomohiro Ohsumi/Getty Images )

【看中國2025年10月22日訊】2025年10月21日,日本國會舉行首相指名選舉。高市早苗在眾議院以237票(過半門檻233票)首輪過半,在參議院第二輪再以125票擊敗立憲民主黨代表野田佳彥,依憲法第67條規定,眾議院決定優先,高市正式成為日本第104任首相,也是戰後首位女性領袖。

她的上臺並非延續,而是一場重組。自公同盟破裂、岸田派系瓦解、保守中樞陷入混亂之際,高市從裂縫中崛起。她不是體制的繼承人,而是秩序的重建者。

無派首相:以人事重組權力

高市以「無派閥首相」自居,看似孤立,實則是一場精密的權力重構。她拋棄傳統派系的依附結構,改以「人事配置」取代「派繫妥協」,藉此重新分配權力。

她任命木原稔為官房長官、茂木敏充為外務大臣、小泉進次郎轉任防衛大臣、片山皋月出任財務大臣,小野田紀美掌經濟安全保障,林芳正出任總務大臣。這份名單橫跨各主要派系,誰也獨佔不了核心。

表面上她是「無派閥」的象徵,實際上是以「首相官邸」為核心的再派系化工程。派閥仍在,只是從縱向依附轉為橫向協作。她把傳統的金流政治轉化為人事政治,以權力分配取代忠誠效命,讓「超派首相」成為一種制度設計,而非口號宣示。

合縱之內:派系共治的制度馴化

在黨內,高市深知任何改革都必須以制度安撫權力。她不解散派閥,而是讓派系「制度化參與」——以政務協調會議、政策研究會、青年局為平臺,讓各派在政策與預算上都有席位,但失去主導權。

這是她的「合縱」策略:整合各派、共治而不共權。她讓老派勢力共享舞臺,卻不再掌控聚光燈。安倍以魅力制派系,高市以結構制派系;前者靠信任,後者靠分配。

透過這種制度馴化,她在黨內建立了一種「合作而不從屬」的權力平衡,使內閣的穩定性不再取決於哪一個派閥,而取決於她本人能否維持制度的公正外觀。

連橫對外:跨黨共治的政治新局

更關鍵的是她在黨外的「連橫」布局。

在公明黨退出後,高市與日本維新之會達成政策協議,建立一種介於聯合與協議之間的政權模式。這並非傳統聯立,而是以「信任支持+政策協作」為基礎的共治結構。

維新提供改革形象與地方能量,高市則以中央權力和國家戰略作為交換。這讓她在大阪、兵庫等維新勢力區取得政治支點,並以「改革保守聯盟」為名,重構中道保守版圖。

這種合作具有戰國式的政治智慧:以合縱穩內,以連橫制外。她讓自民黨不再只是保守本位政黨,而成為可以吸納改革能量的彈性政權。

但這也是一場高風險博弈。維新理念保守卻深具地方主義色彩,對中央權力天然不信任。一旦政策分配或預算協調失衡,維新可能轉身脫盟,讓這場「新政權實驗」成為內閣不穩的引信。

合縱連橫的兩層權力結構

高市的政治設計,其實是兩層權力結構的疊合:第一層是黨內的制度性合縱——讓派系共治但不主導;第二層是跨黨的策略性連橫——以維新為外部支點,延伸政權合法性。

這兩層結構互為依托:黨內提供穩定,黨外提供動能。但一旦任何一環失衡,整個政權就會陷入縱橫失序的拉鋸。

結語:破局者的秩序重建

高市早苗的開局不是一場權力接替,而是一場政治重構。她以「無派閥」為旗號,行「再派系化」之實;以「改革合作」為名,行「權力重分配」之術。

這是日本自民黨自小泉純一郎以來,第一次真正的派系秩序再設計。她以制度整合內部,以策略連結外部,重寫了日本政治的操作邏輯。

然而,這樣的「首相中心制」若失去制度約束,最終可能走向另一種個人化權力的集中。派系被整合,但政治的競爭性也被稀釋。

高市以合縱立勢,以連橫定局。她是破局者,也是秩序的再創者。她的首相任期,不只是女性政治的象徵,而是日本進入「分權再集中」時代的起點。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