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建設銀行(示意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木子綜合報導)近日,大陸一名律師在山東一家建設銀行取款4萬元時,卻被櫃員盤問用途、倒查上個月一筆匯款情況,甚至銀行還報警了。相關話題登上熱搜引發輿情後,傳其他銀行警告員工:律師、公務員等類人「不好對付」,但「可以輕鬆拿捏那些好欺負的」。
北京日報客戶端報導,11月3日,山東東營的周筱贇(律師)出差期間前往銀行取4萬元現金,被櫃員要求報備用途,甚至查詢過往流水。周筱贇將這段經歷在個人公眾號上發文提到,櫃員連續追問:「取現用途是什麼?」「具體是買什麼?」「上個月的某月某日,有個叫某某某的人給你轉了若乾元,這筆錢是什麼?」
周筱贇告知對方,「低於5萬元,根據央行的規定,自己沒有義務說明用途」,對方卻回覆「我們這裡規定,取現1萬元以上就要說明用途,否則無法取現」。
周筱贇拒絕透露更多私人信息之後,銀行選擇報警。可半小時後,銀行方面又稱無法聯繫到警方,並突然轉變態度,表示可以辦理取款業務。面對此番波折,周筱贇最終放棄取款。
周筱贇認為,銀行嚴重侵犯其隱私權。「銀行先默認每個儲戶都是犯罪嫌疑人,然後要求每個儲戶自證清白。其實,根據刑法的基本法理,即使是犯罪嫌疑人都沒有自證清白的義務,而是公訴機關舉證證明其犯罪。」
華商報大風新聞報導,中國建行東營分行回應稱,櫃臺1萬元以上要核實取款用途,這是東營市反詐中心的要求。但東營市反詐中心工作人員卻表示,取款是否詢問資金用途,和他們無關,「這是銀行自己的問題。」
取款、解卡要「自證清白」?男子銀行取4萬元遭盤問報警 別把「反詐」當作層層加碼的藉口! pic.twitter.com/5lDenKlVOy
— 菲菲4.0 (@meimei1935) November 12, 2025
據民生觀察報導,周筱贇律師評論:近年來,電信詐騙並沒有隨著實名制而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實名制竟然讓電詐人員掌握了詐騙對象的全部個人信息,實現精準詐騙。電詐分子是怎麼獲得個人信息的?答案不言而喻。但有關部門不去源頭打擊,採取的各種反詐方式卻是讓普通老百姓承受不便乃至損失,限制普通人開卡、轉賬、提現,凍結賬戶,停機等等,「反詐已經搞得走火入魔了」。
此事件後續,因輿情太大,傳其他銀行立即告誡員工:儲戶要拿「軟」的捏。
11月12日,據X版主「法治萌芽(意農方陣)」發布消息指:有銀行員工爆料,其他銀行也就這次輿情開會,「警告銀行員工:首先把銀行不讓取錢的責任全都推在銀行櫃員基層員工身上。要求員工要注意公務員、律師、教師、銀行同行,這些不好對付的可以取錢,對其他低層百姓可以繼續拿捏。」
視頻中有男子敘述:隔壁建行那個律師取現金的事上熱搜了,我們銀行領導一早開會居然警告我們,說員工沒有靈活應變才導致事情發生,還警告我們見了公務員、教師、律師,還有同行,要格外注意這點,「言外之意,就是這些人不好對付,但是可以輕鬆拿捏那些好欺負的」。
該男子抱怨道:「能不能辦業務全看你的職業是什麼,全在領導一句話,而非具體規章制度,沒出事前要求我們嚴格按照規定辦事,出事了全是員工的責任,知道為啥銀行底層員工難了嗎?全是推卸責任,全是背鍋,好事全往他們自己身上攬,背鍋的永遠是我們底層員工。」
律師在 #建設銀行 取不出錢事件還有後續!
銀行員工爆料,其他銀行也就此輿情開會,警告銀行員工:
1️⃣首先把銀行不讓取錢的責任全都推在銀行櫃員基層員工身上❗️
2️⃣要求員工要注意公務員、律師、教師、銀行同行,這些不好對付的可以取錢,對其他低層百姓可以繼續拿捏❗️ pic.twitter.com/7DImVPBmYe— 法治萌芽(意農方陣) (@fazhimengya379) November 12, 2025
對此,大陸網友紛紛留言:」一萬元現金取不出,我付款還只能一天付最高5000,買貴的東西還買不了,但詐騙輕輕鬆松轉走別人幾百萬,銀行專門為詐騙開綠色通道?」「沒本事收拾騙子,就來收拾好人。真懷疑他們是不是真的為了反詐。」
還有網友說:「早經歷過了,有點走火入魔忘乎所以了。」「作為一名受害者,感同身受。莫名其妙所有銀行賬戶被凍結了一個月。」「儲戶存在銀行的錢到底屬於誰。」「關銀行屁事,銀行才不願意做吃力不討好的事,還不是被反詐中心逼的。」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